三重矛盾: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困境与破解
2016-05-05辛华王猛
辛 华 王 猛
三重矛盾: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困境与破解
辛 华 王 猛
摘 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市T街道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与运行的深入调查,发现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存在“行政化”与“去行政化”共存的两难困境。其根源在于制约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三重矛盾。第一,自愿服务与被动参与。志愿服务的本质要求自愿性,但是社区志愿者在招募、使用等环节存在行政驱动现象。第二,运动式服务与常态化服务。运动式短期的志愿服务提升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但如何将短期服务的影响力转化转变为常态化的志愿服务面临挑战。第三,个体服务与组织管理。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以其余个体方式、不计报酬进行服务的,但是如何对志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需要加强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和激励保障。最后,为回应以上矛盾,文章从志愿精神、能力建设、保障激励等三方面探索了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困境的破解之道,提出了社区志愿服务的从被动到自愿、从运动到常态、从个体到组织的转型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自愿性;行政化
一、研究背景
2014年2月,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提出 “要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结合起来,融入城乡社区治理,充分发挥社区在志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①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zyfw_298/yw_zyfw/201402/ t20140226_1768314.shtml,2014-02-26。已有研究与实践表明,志愿服务为创新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手段。志愿服务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增进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的自主意识、消解社会矛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在加强新形势下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尤其对社区治理的多主体、多中心、网络状合作治理结构的形成,以及在社区公共事务处理与公共空间的构建方面,社区志愿服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代中国的志愿者服务和志愿者组织最初发起于民间,但其发展壮大则得益于行政或准行政力量的指导和推动。为了支持和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我国政府采用了正式化、规模化、自上而下的推动模式,行政力量的介入使得我国的志愿服务在短时期、大型活动、重要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②邓国胜:《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社会科学研究》,2002(2)。,展示我国志愿者的良好社会风貌。①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然而,行政推动在起步阶段有助于推动志愿服务的启动和造势,但却不利于志愿服务的长远发展与制度规范。有研究表明,由于政府主导的体制架构,街道党政系统习惯以行政化思路主导志愿组织运作,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志愿服务纳入行政工作序列,让志愿组织过度承担相关行政职能。②魏娜:《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成就、问题与展望》,《中国行政管理》,2013(7)。这些都严重影响志愿者的热情和效率,使得志愿服务的行政化,并引发了志愿者组织各自为政、志愿者人员结构单一和缺乏社区广泛参与等问题。③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11(3)。除了社区居民外,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存在走过场、搞形式的情况,为了完成上级单位布置的实践任务,服务社区的积极性实际不高。④张振宇、沈蓓绯:《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深化发展的思考——以美国学校服务学习为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刘敏以广州一个街道的志愿服务为例,对社区志愿服务行政化的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志愿组织行政化主导、志愿方式行政化动员、志愿参与同质化构成、志愿发展空心化困境是目前我国社区志愿服务行政化的通病。⑤刘敏:《志愿服务行政化问题探究——以广州F街志愿服务为例》,《理论导刊》,2014(3)。
综上可见,现有研究更多倾向于社区志愿服务问题的现象描述,较少与志愿服务相关理论进行对话,尤其缺乏对我国社区志愿服务行政化困境实质的深入分析探究。因此,有必要解剖一个典型的街道社区志愿服务案例,通过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困境进行分析,探讨我国社区志愿服务行政化的实质。由此,本文尝试从志愿服务的本质属性出发,构建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状况的解释框架,对社区志愿服务行政化困境进行分析,探索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和转型之道。
二、案例呈现:社区志愿服务的运作
(一)街道志愿服务总体情况
T街道位于北京西城区,辖区面积2.14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6万人,户籍人口4.4万人,流动人口1.2万人。截至2015年3月底,T街道注册社区志愿者8530人,实现街道常住人口15%的注册工作目标,街道已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04支。经过深入调查和访谈⑥笔者曾经于2015年4月到10月的半年间对T街道8个社区居民进行多次访谈,并对其中4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T街道的核心志愿者400—800名左右,经常性参与活动志愿者1500名左右,与注册志愿者数量存在着一定差距。⑦调研中发现,该社区半数以上志愿者仅参加过一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的层次整体较低,服务内容与形式相对单一,主要集中于环境整治、敬老助残、扶困济贫、治安巡逻等传统项目上。
调查过程中,笔者对该街道的民政科、社区服务中心、残联、团工委、综治、民防、宣传科等科室负责人,以及辖区内社区居委会主任、积极分子和社区志愿者等30余名相关人员进行了实地访谈。
(二)社区志愿服务的运作过程
1.制度层面:志愿服务是T街道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
在制度文本层面,T街道所在区县在印发的《X区2014年社区建设工作要点》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的注册登记、制度化建设和发展计划。其中与志愿服务相关的制度文本如下。
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推进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定期对各街道登记情况进行抽查,全区登记注册率要达到15%以上。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完善长效工作机制,重点打造一批志愿服务示范队伍、示范项目和示范站点。大力倡导敬老助残、守望相助的文明风尚,按照《关于开展“邻里互助守望幸福”综合包户志愿服务行动实施方案》精神,摸清底数,对接需求,实现对全区空巢老人和重度残疾人综合包户志愿服务全覆盖。继续实施“志愿北京之社区家园行动计划”①北京市西城区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X区2014年社区建设工作要点》,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街道,http://trt.bjxw.gov.cn/ TRTJDxxxq.ycs?GUID=605561,2015-02-21。。
2.组织层面:不同科室负责不同类型的社区志愿者组织
在对街道不同科室负责人的访谈中发现,社区中不同类型的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活动受到街道办事处的不同科室的直接领导,具有行政主导的社区志愿服务特征。其中,自上而下的各级政府层层安排,服务内容包括:治安、巡逻、环境整治、人口统计、老年服务等。与此同时,作为官僚化、科层制的志愿服务提供体系,社区志愿服务还体现了街道级政府体系基层阶梯的属性。比如,宣传科室负责文明引导志愿者队伍、综治办负责群防群治志愿者队伍、残联科室负责社区助残志愿者队伍、民政科负责助老志愿者队伍等等。调查显示,尽管不同科室负责不同类型的组织,但是不同组织的核心志愿者却是同一拨人。此外,志愿者的队伍建设不同科室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目前我们科室下社区志愿者的服务以陪伴为主,有些残疾人生活条件艰苦,生活内容单调,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买菜、医疗咨询、物业维修等简单的生活化服务,并组织志愿者走进残疾人家中,陪伴残疾人聊天、看书充实残疾人的生活。对于行动不便或不愿出门的残疾人,志愿者会帮扶或鼓励残疾人尽量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参加助残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基本上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仅凭一颗爱心很难维持长久的服务活动,我们面临的是如何建立一种志愿者的长效管理机制,如何建立起一支责任心强组织号召力强的志愿者队伍?这些都是我们的难题。”(访谈资料:20150424)
3.居民层面:老年人是社区志愿者的主体,志愿者越来越少
A大爷住在T街道的混合社区F社区,他已经意识到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是志愿者严重参与的不足。
“我退休后做志愿者工作20年了。做志愿者要有热心,值班、巡逻,打扫卫生,没有怨言,随时可以做。收电费,安防盗门,也作为志愿者的工作,也是挺好的。能干的活都是自己干。我感觉社区的志愿者比较少,很多人不愿意参与社区工作。目前我们的志愿者年龄比较大,岁数比较大。如果不发动群众越来越少。退休的同志中有40—50岁的人非常少。居委会的几个主任忙不过来。长假值班人都不够,4—5天连续值班。我们已经把能为社区办事的人全部动员起来了(但还是不够)。如何想办法让大家愿意到社区中来是我们社区的主要问题。”(访谈资料:20150909)
究其原因,志愿者参与不足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单一也很有关系。尤其对于该街道的老旧小区,志愿者承担着相当部分物业的工作。
“我们小区没有物业,就靠志愿者来提供服务,每周二、周四下午固定由居民和志愿者进行打扫卫生。”“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搞街道巡逻,搞值班,尤其是2008年特别忙。我们这一代七老八十,热爱党热爱社会,在社区表现积极,社区交给的工作,没得说,值班、搞卫生、巡逻什么都行。”(访谈资料:20150917)
其次,社区志愿者以老年人为主,人员构成相对单一。B大爷是居民代表,今年已经77岁拥有55年党龄的,2005年开始参加本社区的志愿服务。他认为社区志愿者依靠退休后的老年人。
“退休后,我很快到社区进行了党员登记,退休后做些什么事情呢?社区工作总要有人干,社区是最基层的,要靠谁呢?我们有7个楼,每楼100户,就要靠退下来的。退休人员靠谁?50—60岁的老年人,没时间,特忙。大家都上有老,下有小,没时间,为什么?要照顾孙子,要看望父母,哪有时间?所以要靠70到80岁的,我们社区这边,有点青黄不接。尤其是抗日战争80周年,我们从早8点到晚6点进行服务,中午不让休。七老八十比较累,中午希望休息。还是要发展50—60岁的志愿者。”(访谈资料:20150909)
最后,社区志愿服务的对象类型、数量和标准其实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和限制。比如,对于“一助一”的助老志愿服务,服务对象就必须是“80岁以上”。L社区有个老年人,由于孩子出国,是名副其实的空巢独居老人,但是由于年龄79岁的限制,不能加入到助老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中。访谈对象之一,60岁左右的C大妈是社区的兼职书记,曾经在该社区流管办、居委会等工作过。也提到社区助老服务也不能完全根据指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整体来讲,我们社区(志愿者)比较年轻化。我们社区60—70岁之间的比较多。稍微年轻的(40—50岁之间)退休人员对志愿者不是特别积极,只有楼门长还算比较年轻。先进与积极分子和党员带头有关系,不但带头巡逻值班。2011年,我参加了‘一助一’结对子活动。去年,我曾经的服务对象就找到我说她听说有结对子,领导关心,慰问,但是这一次没有她。她还想继续加入此活动。后来我就跟书记,关心空巢老人,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应根据名额,后来跟领导争取,给她增加了名额。在具体的服务中,我们对服务对象多沟通、多关心,上次给了一袋米,特别高兴,把党的关心照顾送到需要人群。我觉得从志愿者对空巢老人方面,需要调整,需要增加,都要及时增加。”(访谈资料:20150909)
(三)行政化:社区志愿服务的循环困境
根据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 Pfeffer)与萨兰奇克(Gerald Salancik)在《组织的外部控制》中提出的资源依赖理论,没有组织是自给的,所有组织都在与环境进行交换,并由此获得生存。①[美]W·理查德·斯科特等:《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其中,环境给组织提供关键性的资源,没有这样的资源组织就不能运作。街道级政府作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资源,另一方面也制约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由于社区志愿服务的经费来源高度依赖政府,导致了本街道志愿服务的项目需求并非真正来自居民需求,而是基于街道或更高层级的政府需求。
受到行政驱使的志愿服务,在服务目标和服务途径层面上产生了偏差。第一,目标层面,由于与政府在服务上的趋同,社区志愿者组织与政府部门不具有互补性,无法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中的伙伴”②[美]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88-95页。,以服务于少数人的福利和利益为宗旨和目标,而是与政府保持高度重合性,适当兼顾少部分人的福利。第二,途径层面,由于政府与社会整合资源方式的根本性差异,志愿者组织本应通过社会化的方式调动社会资源,但是行政化的志愿服务由于有了政府资源的依托,因此将满足社会需求转换成了满足政府需求,依托政府资源。田凯曾以慈善组织为例,并提出了“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的分析框架来对中国慈善组织的生成机制和生存方式进行分析③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4(5)。,也适合于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分析。田凯认为,组织生存的制度环境是非协调的,尤其在组织运作与组织形式、与资源获得、与合法性约束以及权力和控制等方面。正是由于组织面对的制度环境是非协调性,因此组织需要理性而复杂的生存策略。“政府的资源获得需求和社会控制需求之间存在着张力。一方面依赖于慈善组织获取慈善资源,帮助其化解生存风险,但另一方面,又担心纯粹民间组织的出现会不利于社会控制。在没有受到宪政约束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于己有利的规则,合法的介入到慈善组织的运作中来,从而导致慈善组织的形式与运作的偏离。”①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4(5)。以上反映了我国慈善组织运行与形式矛盾的实质与根源是国家力量的过度介入。
本案例中社区志愿服务也呈现出类似逻辑,由于国家和行政力量的介入致使其陷入了行政化与去行政化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社区志愿组织缺少资源、能力不足需要获得街道政府在招募和管理志愿者方面进行支持;另一方面,由于街道办事处等行政机构的支持以及由此所导致了社区志愿服务的行政化倾向,制约了志愿组织发展,抑制志愿者自主性的发挥,进而影响了志愿者的招募,造成志愿精神的缺失,最终陷入了社区志愿服务行政化的恶性循环(见图1)。
图1 社区志愿服务的循环困境
三、三重矛盾:社区志愿服务困境的实质
关于志愿服务的概念与性质,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一个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志愿服务的地域性张力,即为志愿服务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志愿服务的内涵与外延的差异。Ellis和Noyes认为,从历史角度看,志愿者这个名词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没有人强迫地自愿从军到当前认为的志愿服务是公民社会的基础。②Ellis, S.J, &Noyes, K.K.By the people:A history of Americans as volunteers.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90:6-36.Anheier和Salamon认为,不同国家的志愿行为,有不同的历史和承担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内涵。③Anheier H K, Salamon L M.Volunteering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Initial comparisons.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1999(4):43-65.John Wilson认为志愿服务意味着一种通过免费、自愿地贡献自己的时间使得他人、团体或组织受益的行动。④Wilson J.Volunteering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0(1):215-240.作为一系列帮助行为的集合,志愿行为比自发帮助别人承担了更多义务,但是在志愿服务的外延上,志愿服务比个体非组织性的偶然帮助、照顾家庭和朋友等提供的服务范围要具体和狭窄。Cnaan等学者经过研究和分析得出关于志愿服务有四个维度:自愿、不计报酬、有利于他人和服务于正式机构,即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通过对志愿服务的概念界定与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具体案例比较中发现,现阶段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困境实质在于行政管理体制与志愿服务属性之间的三重矛盾。
第一,组织方式引发社区志愿者的自愿参与和被动参与的矛盾。以上案例呈现出一部分居民的志愿服务参与并非出于个人积极主动的参与,而是通过协管或者楼门长邀约被动参与。这与我国的传统动员式社区服务有着一定关系,也对志愿者的被动服务参与产生了一定影响。根据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志愿服务的定义,志愿服务是为他人、团体、机构、某项事业或者整个社会共同体提供帮助,而不求物质回报的一种利他行为①Cnaan R A, Amrofell L.Mapping Volunteer Activity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1994(4):335-351.,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②丁元竹:《志愿精神在中国》,《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1999,第1-3页。,都强调志愿服务的自由意志与自愿属性。然而,在我国社区却广泛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志愿者的参与是被迫或者无奈的福利性参与。③杨敏: 《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4)。此外,社区被志愿的普遍存在也反映了社区志愿者组织成立初衷并非完全发自居民内心、基于自愿原则,而是基于街道职能部门推动而成立的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志愿者的基于个人自由意愿与意志,成为半强制性与半经济诱导相结合的一种志愿行为。
第二,非项目化设计导致了志愿服务的运动化与常态化发展矛盾。尽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的社区志愿者服务已长达10年,但总体来说,真正经常性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社区居民却非常少。其根本原因是社区志愿服务的非项目化设置。现有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单一,基本上都是治安巡逻、值班、打扫卫生、环境整治等类型,体现了基层党员对党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但是缺少深入调研和科学的项目设计。其次,非项目化的志愿活动并非基于居民的兴趣和爱好,志愿者可以发挥的自由空间狭小。第三,社区的志愿服务以运动式活动为主,缺乏项目规范。根据社区志愿者的访谈,“2008年奥运会期间,社区志愿者报名多;今年9.3阅兵前后,很多志愿者参与了治安和值班活动”④根据对T街道的居委会主任访谈资料整理,资料编号:20150909。。可见,这种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一种运动化和活动式的服务倾向,在影响和规模上发挥了良好效应,但是由于非项目化的方式,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能力。因此,造成了志愿者注册人数的虚高,无法保证常态化的志愿者参与。最后,由于忽略了项目设计的这一重要因素,社区志愿者通常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因此社区意识与志愿精神的难以传递。
第三,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能力不足导致了个体服务与组织激励之间矛盾。在对街道某科室的负责人访谈中,提到“为什么我们要使用志愿者进行治安巡逻、值班和打扫卫生,说白了,就是社区没有这么多的工作人员,而志愿者可以提供免费服务”⑤根据对某街道某科室负责人的访谈资料整理,资料编号:20150923。。一方面由于社区志愿者参与不足,街道不得不通过低偿诱导等手段招募临时志愿者;另一方面,临时志愿者的招募又违背了志愿精神,排挤了真正的志愿者,最后导致志愿者组织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所以,志愿者的服务过程也是管理过程。不仅要认识到志愿者的个体无偿服务的一面,更要看到组织的激励和管理对志愿者个体行为的作用与影响。Penner提出志愿服务是一种有计划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有组织的环境中发生,使陌生人受益。⑥Penner L A.Disposi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s on sustained volunteerism: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2(3):447-467.正是由于志愿服务的组织性,使得志愿者的动机、激励成了志愿服务管理和研究的主要方向。①John Wilson.Volunteering.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0 (1):215-240.如果没有对志愿者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措施,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此外,志愿服务的行政化困境还会引发志愿服务各自为政的现象。即使在街道的层面,多头管理的现象也非常普遍。比如该街道的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办、民政科、残联等部门分别管理某一领域志愿服务活动,但是没有一个部门有针对性的进行志愿服务的统筹规划。由此可见,本应发挥横向连接作用的社区志愿服务经过纵向行政力量的介入后对本街道就产生了条块分割和多头管理的困惑。
四、困境破解:社区志愿服务发展转型的思考与建议
历史上看,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方式对志愿者进行组织动员在一定时期曾经对我国社区的组织与服务发挥过积极作用。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缺少志愿服务的传统、公民意识薄弱,社区志愿服务主要依靠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等行政和准行政机构的动员和组织。基于行政驱动的志愿服务一定程度推动了居民的参与和响应。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社区中自上而下的志愿服务驱动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普通居民参与事务的积极性,并使得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面临着“行政化”与“去行政化”的两难困境。
如何突破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困境?上文对社区志愿服务行政化现象、组织方式、服务过程及其表现形式和产生根源进行了详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三重矛盾”的概念对此现象进行剖析。找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只有理清社区志愿服务的矛盾实质与根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才有可能走出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困境。鉴于此,本文针对从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方式、能力建设、管理激励三方面入手重新审视现有矛盾,并提出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转型建议,旨在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及长效机制建设(见图2)。
图2 社区志愿服务困境实质与破解之道的框架图
第一,从被动参与到自愿参与,需要街道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理念的传播和普及。通过对志愿服务概念与内涵的分析,我们发现个人的内在驱动是志愿服务发展的动力之一。社区志愿者组织若要摆脱对行政化手段的依赖,就必须发挥居民自身的志愿精神内在驱使动力。①邓国胜、辛华、翟雁:《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与动力机制研究》,《青年探索》,2015(5)。优良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来自社会真实的需求,社区志愿者组织的本质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离不开居民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认同。因此,社区志愿服务的前提是针对社区居民需求和愿望设计合适的志愿服务项目,采用多种类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居民的志愿精神。通过居民亲身参与和服务感受,提高居民的社区服务意识,推动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培养社区居民的志愿精神②沈杰:《志愿精神在中国社会的兴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6)。,以参与者的志愿精神和对组织公益理念的认同来保障组织的有效运转。③李友梅、肖瑛、黄晓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中国社会科学》,2012(4)。
第二,从运动式向常态化的过渡与发展,离不开社区志愿者组织的能力建设。志愿者组织的能力建设包括对志愿者进行有效引导、协调和需求对接的能力。通过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促进社区志愿服务从临时性和运动式走向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发展。那么如何提升组织能力呢?笔者认为,社区志愿服务可以借助社会工作中的赋权增能的概念。赋权是让个体相信自身有能力影响所在的环境(内在因素维度)、理解环境中系统工作的机理(相互作用因素维度)并在环境中付诸行动以实现控制(行动因素维度),并提出个体内在因素(intrapersonal components)、相互作用因素(interactional components)和行为因素(behavioral components)三维度的赋权框架。④Zimmerman, M.A.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Issues and illustr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95(5):7, 581-600.在社区志愿服务中,赋权增能指的是在助人过程中协商或增强服务者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通过对居民赋权和自主空间促进社区志愿者的自愿行为。此外,志愿者组织的能力还体现在项目设计、需求与资源对接等方面。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方完全可以采用微行动、微志愿,人人发起、人人参与等,方便易行的社区志愿行动提供志愿服务信息,进行资源对接,促使居民服务自我,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提供职业训练的“保护网”作用,从而增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与能力。
第三,从个体激励到组织激励,社区志愿者组织需要加强志愿者的管理和激励。现有社区志愿服务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度物质化,无论什么活动都要进行物质激励,比如通过米、面、油的发放等等提高社区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二是过度精神化,认为志愿者都是活雷锋,非常高尚、“毫不利己,专门利他”,因此在社区志愿服务过程中不提供任何物质保障与激励。对志愿者动机的研究,Clary和Snyder等人从志愿服务的六种心理功能角度论证志愿服务动机,形成志愿者动机研究的功能理论。⑤Clary E G, Snyder M.The Motivations to Voluntee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9, 8(5):156-159.功能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特定的目标和需要所激发,如果要了解某一行为发生的原因,就应该从该行为能够实现的目标或满足的需要进行考虑。志愿者动机的研究为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激励和保障提供了依据。笔者认为,社区志愿者组织可以获取政府、社会和市场多方面的支持。首先是动员政府支持,以提供宽松的公共空间和制度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的支持应体现为撬动效应,而非直接干预。例如,在一定规则下,给予志愿者自由选择的空间、充分的信任,培育其能力,或者通过政府的较少投入,吸引社会和市场的较大投入。或者借鉴美国创新基金做法,通过政府匹配资金做法,带动社会组织的投入和能力建设。⑥辛华:《美国志愿服务组织成长中的政府角色》,《中国社会工作》,2014(3)。第二,通过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样化的合作方式,搭建平台服务志愿者组织的成长,或者提供资金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多元化发展,保障志愿者的权益与能力提升。通过志愿者组织发展和激励带动志愿者的个体成长、自主性发挥,以及从个体行为到志愿者组织激励的制度安排,最终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卫小将)
Three Contradictions:Dilemma and Solutions of the Community Voluntary Services in China
XIN Hua, WANG Meng
Abstrac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 community, we found ‘administerization’ and ‘de-administerization’ in community voluntary services in China.They stemmed of ‘Three Contradictions’ in community voluntary services.First,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and passive participation.The point of voluntary service is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but in the process of recruitment of volunteers, administrative power is added.Second, short-term voluntary service and daily voluntary service.Even though the short-term voluntary service can raise people’s awareness of voluntary service, how to change it to daily voluntary service is a problem.Third, individual service and management.As the main provider of services, the volunteers provide services individually and voluntarily.In order to integrate resources effectively, we need to reinforce the management and motivation.Finally, we gave some suggestions on community voluntary services from voluntary spiration, power building and motivation.
Key words:volunteer; community voluntary services; voluntary; administerization
作者简介:辛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志愿服务与社区组织、互联网公益;王猛,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社区研究。(北京,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