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政策学科解析: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维度与视角

2016-04-10

社会建设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政策政治学社会学

郭 瑜



社会政策学科解析: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维度与视角

郭 瑜

摘 要:社会政策直接面向民众、直接影响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逐渐受到学界、媒体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然而迄今社会政策仍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但又缺乏清晰边界的概念。作为一门学科,社会政策必然包括传统学科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同时社会政策也需从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上,发展出一套相对独立而又综合的观察、思考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因此社会政策教学与研究必须被放置于广阔的社会科学领域,从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及其对应实践领域来探讨理论基础与学科边界问题。

关键词:社会政策;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

一、引言

近年来,社会保障逐渐成为政府、民众和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 社会政策这个术语也不断见诸报端。有关社会政策的讨论和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大学开设了相关专业或课程来培养学生和专业人士。但是在学界以及大学课堂上,仍然存有一些讨论与疑惑。究竟什么是社会政策?它和经济政策、公共政策具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社会政策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与其他传统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有何异同?本文旨在探讨这些问题。

学界一般公认社会政策这门学科起源于英国。在英国社会政策教科书《布莱克维尔社会政策词典》①Pete Alcock, Angus Erskine and Marget May.Blackwell Dictionary of Social Policy.Wiley-Blackwell, 2002:158-159.和《社会政策学生指南》②Pete Alcock, Marget May and Sharon Wright.The Students' Companion to Social Policy (4th edition).Wiley-Blackwell, 2012:1.中,社会政策既可以指代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社会福利与保护方面的相关政策,也是相应的学术领域与学科。③19 世纪末,新历史学派学者所创立的德国“社会政策学会”最早提出社会政策概念,但是社会政策真正诞生于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早已开始进行社会政策的实践,并于二战后建立了“福利国家”。1950年,著名学者蒂特马斯(Richard Titmuss)首次被评为社会行政学教授;而后,从70年代开始,“社会政策”逐渐取代“社会行政”,逐渐成为一门学科。关信平认为社会政策是政府在某种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④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11页。美国学术语境中的社会政策外延较广,并不局限于福利国家和社会服务,只要是涉及人的基本需求的制度,都可能成为社会政策的一部分。因而美国的社会工作课程设置中有关社会服务政策方面课程的名称和欧洲略有不同,在美国通常称之为“社会福利政策”①严格来说,社会政策在美国也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更多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为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做宏观指导。,而在欧洲则直接称为“社会政策”。在我国,社会保障是业界和学界运用最广泛的术语,为大众所熟知:社会保障在中国是较为成型的学科,社会保障事业也是成熟的实践领域,包含社会保险、救助、福利和优抚安置等。在国外,类似的内容通常属于社会政策、社会福利乃至社会工作的研究范围。本文选取与国外学科设置对应的社会政策为研究主体,事实上其中一些问题和分析对于社会保障学科同样适用。在本文的一些探讨中,社会政策甚至可以替换为社会保障。

社会政策具有社会性的目标和价值,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诉求,而不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或立场。因此社会政策的目的一般不是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增加物质财富,而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加速社会进步。每一个国家的福利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该社会的主导文化和政治的特征,并且深受历史的影响。然而无论如何,各国的社会政策基本上都关切某些共同的需要与问题,例如社会保险、公共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因此,社会政策通常被认为是包括五个关键领域: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和社会服务;此外,就业政策②特别在我国,与行政架构相符,就业与社会保障经常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和环境政策的某些方面,有时也被视为社会政策的领域之一。

社会政策与福利国家紧密相连。20 世纪见证了福利国家的开端、扩展、成熟和危机。福利国家这一体系化的社会干预给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带来了普遍影响——无论贫富,所有国家的政府均不能只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核心问题。在国内,越来越多人看到经济发展不能自然而然地解决社会问题,因此民众和政府都更加关注社会保障和更广义的民生问题。伴随社会问题的增多,以及人们对于社会公平、人民福祉和更高的生活质量的向往,社会政策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而有关社会政策和福利计划的知识也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

受到更多关注固然好,然而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甚至独立学科,仍需要回答这些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将会如何?”;而在应用学科中还要回答“如何做?”社会政策或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常常会与其他学科如公共管理或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在同一院系,或在同一学位计划中,或者有些学科也把社会政策作为其专业教育和训练中的一部分内容,例如社会工作。但这不代表社会政策完全从属于公共管理、社会学或社会工作。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人常常和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者有共同的研究问题,但是大家通常运用不同的视角和分析方法——社会政策研究者关注的是政策的发展或服务的输送,而不是理论建模(如经济学家)。事实上,社会政策是综合性和应用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学科,其研究就是通过这种多学科的联合才得以发展和拓宽的。

严格地说,社会政策尚不完全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学科,而是多学科的汇点与交叉。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这样传统的学科相比,社会政策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与形象,主要因为它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各类社会科学家都遵循本学科的逻辑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例如政治学家关注权力,围绕权力发生的问题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经济学家留意稀缺资源的分配,并常常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画出楚河汉界;社会学家关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关心社会的结构与发展;而心理学家则关心人的动机与行为。事实上,社会政策不可避免地包括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组成部分,并实际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政策过程和福利项目实施。因此,社会政策必须被放置于广阔的社会科学领域。许多研究或学习相关科学的学者、学生也许可以列举哪些政策属于社会政策,或辨别某项具体的政策是否属于社会政策,但是如果要回答社会政策的定义和学科边界,却又众说纷纭。下文将从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三个维度来探讨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与边界。

二、经济学与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作为一门学科,其动力并非来自于经济学;而且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目标往往也是大相径庭。经济学关注稀缺资源的分配,关注具体相关政策以及社会收益的成本与支出。所以经济学家通常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将社会政策视为一种收益分配的手段。虽然目标、出发点和关注点都不尽相同,但在社会政策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经济学的运用却是十分必要的;在社会政策的发展进程中,一些经济学家例如庇古、凯恩斯等都做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

首先,我们来探讨政府干预的程度以及公共行动与市场机制的界限。国家干预和市场力量究竟应该如何平衡是一个争论不休而但无定论的课题。社会政策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但社会政策应当在何种程度上对分配进行干预?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深受重农学派的影响,他在久负盛名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指出:国家之所以繁荣富强,并非由于政府控制,而是由于容许货品自由生产和交换的结果。因此似乎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还有一种隐隐的对立与冲突,起码目的有所不同。

古典政治经济学专注的是市场力量的运作方式并支持不受约束的市场。它认为市场的价格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只要不受干预,就能实现均衡。然而,这些原则隐含的观点是一旦市场遭受干预,特别是国家去提供可以在市场买卖的商品时,就会出现糟糕的局面。古典政治经济学承认“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的存在,但也坚持认为,只有这些物品不能在市场上买卖时,才能由国家来提供。而且一旦公共服务的供给过多,就会变成过度供给——将会挤出私人生产,并威胁到人类福祉所依赖的经济均衡。①Hartley Dean.Social Policy.Cambridge:Polity Press, 2006:58-63.

马克思则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认为国家干预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有助于提升资本主义的合法性,掩盖其剥削本质,并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前苏联和我国都曾实行中央计划经济。在这种体制下,所有物品都当作公共物品来生产和分配。大部分资源由政府拥有,并且由政府指令来分配资源,而不是由市场价格来决定。②计划经济的利弊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此不作赘述。

经验表明,不能单纯依赖单一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完全竞争市场中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国家干预的缺乏会造成社会不平等和两极分化;相反,没有市场力量,国家计划经济也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凯恩斯对社会政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凯恩斯主义既看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弊端,但同时也不主张以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失业、贫困等问题,而是试图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框架下,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③凯恩斯主义称得上是现代西方社会福利理论体系中的“中间道路学派”。凯恩斯主义主张以国家的力量来调节经济的理论主张对《贝弗里奇报告》及战后欧洲的“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制提供了关键性的经济学理论支持。此外,凯恩斯主义和凯恩斯本人对美国30年代中期“罗斯福新政”的社会改革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早期的济贫帮困到后来工业化社会中组织化的社会政策,有两个核心问题一直持续至今。一是资金的来源:毋庸置疑,有资金的保证,才能讨论如何扶贫帮困、提高福利;二是分配问题,也即福利制度中的资源和服务应当如何分配。简单来说,这两个问题的焦点在于国家财富应当而且实际能够为福利支出多少钱。

社会政策所使用的资金,无外乎来自于国家、企业、个人和社会①此处的“社会”笼统地包括慈善、非正式部门等。,也就是政府社会开支②政府总预算中用做实行社会政策的开支部分。、企业和社会捐赠,以及受益者自筹。因为国家是社会政策的重要主体,因此政府社会开支往往是实施社会政策所需经费中的主体部分。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1978年仅为1132亿元,1990年上升至接近3000亿元,到2015年已逾15万亿元(大约为该年度GDP总量的22.5%)。因而社会开支也水涨船高:财政部《2014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显示,2014年我国仅社会保障和就业项目的支出就接近1.6万亿元,而如果加上广义的社会政策项目,如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支出已逾4.9万亿元,超过政府财政开支的1/3。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http://yss.mof.gov.cn/2014czys/201507/t20150709_1269855.html。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通常大概为2/3,例如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最大项支出集中在个人给付上面,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救助与照顾、失业救济、残疾津贴等,2012年这些福利救济加总已占联邦公共支出的65%。④Brian Vanyo.Unsustainable and Unconstitutional General Welfare Spending.Brian Vanyo.http://brianvanyo.com/unsustainable-andunconstitutional-general-welfare-spending/, 2013-05-03.

社会政策还存在关于分配与再分配的基本原则问题,例如:在社会政策乃至经济和政治政策的范畴里,资源是应该以普遍主义的原则来大家共享,还是以选择主义的方式来优先满足有需要的人?根据社会政策学奠基人蒂特马斯的划分,社会政策包括剩余福利模型、工作能力-成绩模型和制度性再分配模型。剩余福利的拥趸者认为政府的规模愈小愈好,人民的自由愈大愈好,而社会政策则只应承担剩余的角色。工作能力-成绩模型认为社会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附属品,应该论功行赏、按照个人的优点、工作表现和生产力来满足社会需要。制度性再分配模型认为社会福利是社会主要的统合制度,能在市场之外按照需要的原则提供普惠性的服务。⑤Titmuss, R.Social Policy:An Introduction.New York:Pantheon Books, 1975.这三种不同的原则概括了现实世界中不同国家、政党和派别对于资源(再)分配的理念与做法。

我国的社会政策模式是趋于融合且不断演进的。例如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城镇职工劳动保险是以工作表现、成绩和筛选精英等原则为基础的。因此之后的缴费型社会保险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激励与回报、个人工作表现和生产力等因素。伴随着新自由主义席卷全球的浪潮,社会政策也曾有向剩余福利模型靠拢的趋势。而近年来陆续出台的社会保险与福利项目,又体现出了普惠性和再分配的特征。

三、政治学与社会政策

在现实中,社会政策与政治存在紧密联系,因此社会政策学也与政治学和公共政策存在天然的关系。传统专制体制下的社会政策一般是为了表示统治阶级的“仁慈”和“恩惠”,其目的是维护其政治统治。而大规模的社会政策安排是工业化社会以后民主政治的产物,与过去历史上的福利救济有了很大不同。众所周知,19世纪末德国俾斯麦政府首先创立了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强制性保险政策。而其目的也是为了对抗19世纪末如火如荼的工人阶级运动以及国内外的政治风险。在德国的启发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有一批欧洲国家和少数美洲、大洋洲国家相继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考量,政府可以与工会和雇主达成协议,以社会契约的方式实现福利分配。政府通过财政支出,以再分配的形式调节分配差距、舒缓社会张力、减少社会矛盾、维持政治秩序。

百余年后的今天,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等都对社会政策具有一定影响。著名学者艾斯平•安德森沿用政治流派的术语划分出了三种主要福利形态: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就是社会政策与政治学的典型结合。“三个世界”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去商品化概念明确福利国家与资本制之间的关系。①[日]武川正吾:《福利国家的社会学》,李莲花 、 李永晶 、朱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第240页。自由主义福利体制以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代表,这些国家信奉市场且缺乏跨阶级联盟,主要为贫困者提供残补式的福利。保守主义福利体制以德国、法国等为代表,社会政策以民众自身的身份、工作、权利为社会政策的基础,并不试图改变现有的阶层与地位。社会民主主义以瑞典、丹麦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主,有劳工阶级的社会力量所形成的阶级基础,并有左翼政党长期执政形成的共识,因此能够实行普惠式福利,所以这些国家的社会政策较为强大,具有明显的再分配性质。②Gosta Esping-Andersen.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近年来,面对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低迷, 世界政治和社会政策领域中的左中右分隔也与时俱进。新右派(右翼)通常包括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主张通过降低福利国家高成本的社会保护来消除危机, 以适应全球化的挑战。中左主张对现有的福利制度进行改革, 既可以保留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也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曾经执政多年的英国工党布莱尔政府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模式,就是中左的代表。左翼的观点则是力图消除经济全球化对其福利体制的冲击, 在最大限度上保留其福利国家体制,也就是欧洲社会民主党派所长期践行的路线。

另一方面,社会政策在适应社会变动的动态发展中,逐渐成为近现代政治中的重要部分。无论贫富,所有国家和政府都不能只以经济发展为目的,更不能只通过经济政策来解决社会矛盾与稳定等核心政治问题,特别是每当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新的变革时, 社会政策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都渴望更好的福利和保障,任何公开挑战这些期望的政治家或政党都很可能会失去人民的支持。因而社会福利政策时常成为西方政党政治的工具——在选票与民意面前,谁都不敢贸然降低福利,而更倾向于通过福利来赢取广大非富阶层的支持。当然,从党纲和立党之本来看,广大左翼和中左政党,如英国工党、和西欧、北欧的社会民主党,确实定位于帮助工人等中低收入者、减少收入差距乃至消灭不平等。

政策科学脱胎于传统的政治学与行政学,是二战后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现代政策科学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智库的成熟、民众对重大决策问题兴趣的提升、公众对科学解决政策难题的信仰,以及经济学的示范性影响。政策科学发展是当代社会问题的复杂化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政府组织扩展的结果。因此,基于相同的背景和目标,社会政策可以广义地借鉴政策科学中的基础知识,或者说,政策科学中的一些理论与模型适用于社会政策。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社会政策而言,政策过程分析较为实用、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由一系列活动或环节构成。广义的政策制定包括整个政策过程——不但包括议程设定、政策制定,还包括政策执行和评估;狭义的政策制定仅包括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无论如何划分,完整的政策过程的核心环节首先包括政策议程,也就是政治组织特别是国家如何将特定的议题分出轻重缓急,并提到政府机构的议程之上;其次是方案规划与选择(政策合法化),也就是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而提出一系列可接受的方案或计划,并进而制定出政策的过程;然后是政策执行,也就是将政策理想或目标转化为政策显示的唯一途径;最后则是政策评估,只有通过评估,才能判断政策是否收到预期效果并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政策评估也蕴含着新的政策议程的起点。①Anderson, J.E.Public policymaking:an introduction (5th Edtion.).Boston:Houghton Mifflin, 2003:1-8.在现实生活中,政策过程往往不像理论模型那样线性、完整,而是循环往复的,并富于变化与不确定性。②Guo Yu.Pension Policies for Rural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An Analysis of the Policy Process.Germany: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2013:226-227.社会政策的研究不必局限于具体政策和福利项目的分析,也可借鉴这种分析方法,有效、深入地解析政策制定背后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目前该领域尚有较大留白,事实上社会政策过程研究对于理解和反思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发展富有启示作用。

四、社会学与社会政策

与其他公共政策相比,社会政策的特点之一是直接面向民众,直接影响社会各个群体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社会政策与家庭、组织、社区和阶层的关系密切,对社会发展与变迁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社会政策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且很多情况下,社会学研究方法都是支撑社会政策研究的基础手段。

社会政策的研究不能独立于对社会的整体研究之外,而社会学正是理解社会的本质、社会变迁以及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学试图解释人类社会,并关注人们所经历的社会生活。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政策本身就蕴含着丰厚的社会学意义,相关的社会学分析也就不可或缺。研究社会政策的社会学知识包括:人口变迁、家庭制度、社会不平等、分层与流动、社会群体与组织、社区研究、社会变迁、城市化、现代化与全球化、社会控制与越轨,以及维持政治现状的应用社会学等。下文将主要从社会变迁与有机团结、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功能主义、冲突学派、社会分层与流动五个视角来探讨社会政策的社会学维度。

社会变迁主要是指社会现象的变迁,是社会现象在不同时间上失其本相的变动。③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第176页。社会变迁也可以认为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阶级阶层、职业、经济和政治结构这些实体结构,以及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文化结构。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社会变迁的主要趋势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两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变迁趋势。④彭华民、杨心恒主编:《社会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333页。工业化使分工细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机械团结变为有机结合。分工导致了职业的专门化,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必须依赖他人,因而集体的“协调一致”即和谐统一地表现为分化,这就要求人口集中,推进了城市化;大量人口集中到城市,给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又推进了工业的发展。①[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第28-32页。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的家庭、邻里、社区和宗教组织的自助与互助逐渐式微,社会政策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并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而不断调整和改变。可以说,社会变迁是社会政策发展的原动力和决定因素。

社会问题是人们广泛使用的术语——这证明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现实社会秩序存在各种病态与失范,需要寻求不同的理论解释,更需要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政策。广义的社会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复杂性、危害性和普遍性。社会学研究的诸多社会问题,例如失业、教育、贫困、养老、住房等议题,也是社会政策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而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的最后阶段,就是提出政策建议以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例如英国的《济贫法》就是为了解决当时的贫困问题,我国的低保制度也是为解决城市及农村的贫困问题。德国最早建立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目的是为了保障产业工人在遭遇疾病和因年老而退出劳动力市场后的生活。

以帕森斯和默顿为领军人物的结构功能主义在现代西方社会学中具有广泛影响,而其关于社会政策的基本解释也提供了颇为有益的视角,特别是默顿的中层理论。总的来说,功能主义认为任何系统都会自然地趋向稳定或均衡②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5)。,此社会政策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功能需要,当代福利制度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其目的是要弥补工业化社会和资本主义的不足。在现代国家中,由政府来承担社会福利责任是社会整合的功能需要。

然而功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社会的不满和社会冲突,冲突学派指出社会冲突和变迁是社会的常态,不是病态,而且社会冲突对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达伦多夫和马克思都认为冲突是辩证的:社会系统始终处于冲突状态中,群体间的利益对抗也必然内在于社会结构中,而冲突和对抗将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也酝酿着新的敌对利益和冲突。③[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168-174页。所以,冲突论重视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和价值冲突,社会政策的过程是各个利益集团集体协商和妥协的结果。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参与到社会政策过程中的利益相关集团通常包括政府(政治领袖与行政人员)、企业、组织(非政府、非营利机构)、媒体和学者以及公众。

一般来说,无论哪种分配制度占据主导地位,一个社会中的分配制度总会存在不平等性。随着剩余物品的增多,社会不平等就呈现扩大趋势以及多元性和社会性,而社会政策正是对抗分配不平等的有效工具。社会政策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不平等以及建基其上的社会分层,而在于减少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生活机会”④“生活机会”是人们从出生到死亡期间所可能获得的各种机会的总和。之差、保障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在不同群体之间实现风险共担,特别是促进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避免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僵化、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结构固化。

除去上述理论框架、概念和方法之外,社会学对社会政策的影响还体现于社会学的最新学科进展,包括风险社会、个体化及后工业化等。不断变迁的社会形态和不断进步的社会学,为社会政策提供了新的启发。

五、讨论与结论

社会政策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领域。无论未来如何变化,提升人类福祉的空间始终存在。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尽管经济时有波动、政局变幻莫测,总体上看,这个领域都在持续更新和扩张。社会政策的学科发展与其所研究的内容紧密相连——社会政策的研究对象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学界,社会政策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但又缺乏清晰边界的概念,学者们对社会政策的范畴及其制定和实施过程总是见仁见智。社会政策的特点在于其广泛运用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理论,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模型。因此,社会政策学科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⑤社会政策与法学、哲学等学科也有一定关联,但不及与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关系密切,所以本文未加探讨。并没有清晰的边界,常被看作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或是综合学科⑥社会政策常被视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社会保障多被视为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这种学科划分是出于高等教育学科管理之需,与本文讨论的思路并不相悖。,而不是独立学科。但是随着社会问题的涌现和社会福利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很多现实的案例和原因使我们愈发需要重视学科特质与发展;而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也需不断从其他学科汲取各种营养,发展出一套相对独立而又综合的观察、思考研究对象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这些理论框架和方法并必然出自社会政策研究者的原创,但却可以灵活地、综合地、有效地应用于社会保障的研究和实践中。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关注的焦点,都研究现实的不同侧面,所使用的视角都大不相同。不同学科都可以提供有用的视角,然而没有一个单独的视角可以面面俱到地把握现实的各个侧面。社会政策学因其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性质、以及对于大众福祉的关注,而具有独特的多样性以及自身优势。

(责任编辑:李棉管)

□社会治理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polic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GUO Yu

Abstract:Referring to the guidelines, principles, legislation and activities that affect the living conditions conducive to human welfare, social policy has gradually drawn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media, government and the pubic in China.Although extensively used as both a part of public policy and an academic subject, social policy is hard to define.As an academic subject, social policy needs to borrow theories and concepts from other disciplines.Meanwhile, social policy should develop a set of comprehensive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s from its own perspective.In doing so,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ink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ocial policy and economics,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Key words:social policy; economics; political science; sociology

作者简介:郭瑜,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养老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职业发展。(北京,100872)

猜你喜欢

社会政策政治学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社会政策支持的思考
我国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政策探究
我国家庭福利政策分析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