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城市带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基于Probit模型的微观实证分析

2016-05-05李停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行为主义

李停

(铜陵学院经济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皖江城市带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基于Probit模型的微观实证分析

李停

(铜陵学院经济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摘要]以宣城市承接无锡市装备制造业的企业调查数据,建立Prob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采用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对皖江城市带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微观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企业的产业链位置、环境成本、市场距离、区域粘性和产业共生度等因素对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概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年龄和国有资产比重有显著负向影响,工资成本和税收成本对转移动机影响微弱且统计上也不显著。承接地政府应创新商务模式,努力减轻转移企业的商务成本,充分考虑产业转移过程中区域粘性的约束,采取各种优惠政策让产业链核心企业落户,加大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的成功概率。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集群式产业转移;Probit模型;区域粘性;行为主义

随着国际分工形式从产业间到产业内再到产品内的转变,区际间产业转移的形式正悄然发生变化。在产品内全球分工体系下,单个企业仅从事产品价值链的某个或几个环节,企业对本地产业的关联性和配套性要求极高,导致区际间产业转移不再是“单枪匹马”式的零敲碎打,转而采取“抱团式”的集群式产业转移形式[1]。2003年1月9日,中国奥康集团总部迁址至重庆市璧山县,与当地政府投资共建“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奥康集团此举带动鞋底、鞋身、包装甚至制鞋业职业技术教育等关联企业和机构整体转移到重庆。2008年开始,受要素成本变动影响,珠三角地区手机产品的模具开发、外壳设计和喷油等生产环节企业集群式搬迁至河源地区,这些事件标志着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当下我国区际间产业转移的典型形式。2008年开始,原无锡市特种装备制造业通过集群式产业转移方式转移到宣城市郎溪县。仅在2008年至2011的三年间,郎溪县无锡工业园区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签约项目达563个,几乎每个企业在5公里范围内都能找到上下游的配套企业,被誉为集群式承接东部产业的“郎溪速度”,标志着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已经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不可否认,皖江城市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某些方面甚至走在全国前列。但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也暴露一些新问题,如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模型选择问题,如何减轻“区域粘性”对集群式转移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产业遴选的标准等问题,这些都可以归结为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成功概率的影响因素问题。可以说,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做为一种新的区际间产业转移形式,一定具有传统产业转移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论文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建立Probit二元选择模型对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微观实证分析,在理论上是对传统产业转移理论的补充,实践上可直接为皖江地市政府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实践提供智库支持。

1 文献回顾和评述

国外并没有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这一概念,相近概念是产业集群的转移。青木昌彦(2003)的模块化理论将产业集群的转移理解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重塑,新经济地理学派代表人物Krugman(1991)认为产业集群转移的动因是集群内非贸易商品和商务成本上升产生的离心力超过集聚力所致[2-3]。国内方面,庄晋财(2008)认为集群转移动因是维持关联企业在转出地形成的共生网络[4]。刘友金等(2011)最早使用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这一概念,认为其动因是国际分工形式演变的结果[1]。集群式产业转移的内涵方面,刘友金(2012)将其理解成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群体演化博弈过程,类似于生物种群的共生进化[5]。李停(2015)建立演化博弈模型,对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两种情形下集群式产业转移的条件进行研究,发现政府补贴虽然不能确保集群式产业转移实现,但确实能降低进取型上游企业的临界值水平,可加大集群式产业转移成功实施的概率[6]。

近年来,随着皖江城市带作为首个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学界对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如火如荼。程必定(2010)考察了往往被人们忽视的“区域粘性”对皖江城市产业转移的影响,指出皖江城市需振兴“存量产业”、大力发展“增量产业”,优化空间布局,从产业和空间两个角度培育产业承接能力[7];林斐(2011)认为在成本和市场双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集群化转移已经成为当前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8];蒋长流(2011)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江南和江北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中的错位发展、融资和功能定位问题[9]。这些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未能注意到集群式产业转移正成为当前区际间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方法上以梯度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为主。本文以皖江城市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成功实施的影响因素。在研究方法上应用宣城市郎溪县承接无锡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企业调查数据,建立Prob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采用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以摒弃梯度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的不足。

2 模型选择及研究假设

2.1模型选择

经典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建模,被解释变量通常被假设成连续变量,以此奠定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的概率论基础。而在经济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决策问题,或者说选择问题,经济主体只能在有限的方案中做出抉择。这些可供选择的有限方案在数学上不能通过连续变量表示,只能通过离散变量表示。如在产业转移中,转移企业只能在转移和不转移中做出选择,称作二元离散选择(Binary Discrete Choice)。以这样的离散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称作二元离散选择模型(Binary Discrete Choice Model)。对于离散选择模型,以连续变量为前提建立起来的经典计量经济学估计方法不再适用,需要发展新的参数估计方法。二元选择模型实际应用较多的是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二者主要差异体现在对模型随机扰动项概率分布假设的不同。其中,Probit模型假设随机扰动项服从正态分布,Logit模型则假定服从逻辑(Logistic)分布。考虑到正态分布是任何未知分布的自然和首选,加上本文部分解释变量可能出现以0为观测值,不宜直接应用Logit模型,故本文建立Prob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

2.2解释变量释义

在大多数二元离散选择模型中,解释变量大体上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反映决策主体自身属性的因素,另一类是反映决策对象或决策者所处环境属性的因素。在本文集群式产业转移的具体问题中,影响企业转移决策的解释变量可分成企业的特征属性和环境属性两大类。

表1 解释变量释义及赋值情况

企业特征属性由企业年龄、企业类型、经营者文化水平和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位置四个变量共同体现,环境属性由工资成本、土地成本、税收成本、环境成本、区域粘性和产业共生度等变量反映。已有的统计资料和相关研究表明产业转移和这些影响因素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揭示这一因果关系无论对转移企业还是承接地政府招商引资无意是十分重要的。表1列出模型上述解释变量指标赋值情况。问卷调查中,工资水平、商务成本和区域粘性等变量采用虚拟变量形式赋值。原因有两点:一是像区域粘性这样的指标学界目前尚没有规范的学术定义,很难获得各个企业在转出地的区域粘性大小;二是本文样本选取企业皆是从无锡市转向宣城市郎溪县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两地的工资、商务、税收和环境成本差异对所有企业相同。如果用连续变量,就无法体现不同企业对这些因素导致成本变动的敏感性差别。

2.3研究假设

新古典主义将产业转移视为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只要转移预期收益超过成本,转移是理性选择。建立在新古典研究方法基础上,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集群式产业转移的动因是集群扩张时的离心力超过集聚力,主要原因是转出地土地、商务成本等不可贸易产品价格上升所致。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产业转移是企业重新选址后产业在空间上的重新布局,又可分为韦伯的成本学派和廖什的市场学派,二者分别强调生产成本和距离市场的远近对企业定位的影响。现代区域经济理论是二者的结合,也就是总收益和总成本之差预期最大化是企业重选选址的动因。依据上述理论,可就工资、商务、税收、环境等成本因素和市场距离对企业转移的概率影响做如下研究假设。

H1:承接地和转出地工资、商务、税收和环境成本差距越大,企业转移概率越高;承接地距离目标市场越近,企业转移概率越高。

新古典方法分析集群式产业转移更多关注承接地和转出地成本差异对企业转移的动力,但产业转移同时也存在着区域根植性,或者说“区域粘性”对产业转移形成的阻力。因为产业的生命周期、企业在转出地的社会资本沉淀性,甚至地方政府干预的原因,都会在原产地形成产业转移的阻力,削弱皖江城市带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区域相关性。

H2:转出企业根植于原产地的粘性越强,企业转移的概率越低。

产业共生理论认为集群式产业转移类似于生物种群的共生迁徙,通过集群式转移维持原产地已经形成的共生关系。利用企业中间产品和原材料投入占产品价格比重衡量产业共生度,对于共生度越高的企业,通过整体迁徙维持产业链投入产出关系的动机就越强。

H3:产业共生度越高,企业随产业链整体迁移动机越高,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成功概率越大。

新古典主义虽从属个体研究,但仅考虑转移环境对企业转移决策的影响,完全忽视转移企业的个体特征差异。与新古典主义形成对照,行为主义研究方法既考察承接地和转出地环境因素导致的成本差异对集群式产业转移成功实施的概率影响,也重视对企业年龄、经营者文化水平、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和产业链位置等体现转移企业特征属性变量的影响。企业个体特征属性变量对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影响的研究假设如下:

H4:企业年龄越长,根植于原产地的不可转移的社会资本投资越高,企业转移概率越低。

H5:国有控股企业预算软约束,对经营环境变化导致的成本差异反应不如私人企业敏感。国有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越高,转移概率越低。

H6:经营者文化程度越高就越有战略眼光和锐意进取精神,从而企业转移概率越大。

H7:产业链下游企业通过产业转移越能接近目标市场,企业转移动机越强。

3 模型回归结果和理论解释

3.1数据来源

郎溪县地处皖东南,居长三角西部边缘,在地缘上居安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第一站。截止到2011年7月13日,短短三年间地域总面积仅1105平方公里的郎溪县聚集了563家无锡企业,其中不乏像无锡东日轴承、华丰机械等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因研究需要,课题组针对性选择具有产业链上下游关系、抱团式迁移的企业发放问卷72份,回收有效问卷63份。此外,课题组从郎溪县无锡工业园管委会获得未签订招商引资协议或签订协议后因种种原因资金不到位的14家企业资料。这样,Prob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研究数据样本容量为77,包括选择转移(观测值赋值为1)的63家企业和选择不转移的14家企业(观测值赋值为0)。

3.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

表2是解释变量的主要描述性统计特征。

表2 解释变量的统计特征

3.3模型回归结果

Prob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的回归方程式为式(1),共有11个解释变量:

应用Eviews7.0软件对上式进行参数参数估计。考虑到解释变量数目多,彼此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如承接地和转出地工资成本、商务成本和环境成本的差异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区域粘性和企业年龄也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为厘清各解释变量对转移概率的独立影响,避免因多重共线性导致解释变量对Y的独立作用不能分辨,本文采取逐步回归法。具体步骤是以Y为解释变量,逐个引入被解释变量,并根据赤池信息准则判断是否需在模型中增加该解释变量。表3是筛选后的主要模型回归结果。

表3 主要模型回归结果

3.4模型检验

表4 模型的预测效果检验

经过估计的二元离散选择模型是否理想,可用拟合优度检验、总体显著性检验和预测检验三种方法检验。拟合优度检验用McFaddanR2值表示,总体显著性检验通过AIC值表示。对于表3中所列出的7个回归结果,McFaddanR2值都在0.6以上,说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总体显著性检验似然比统计量LR值大于临界值χ03.005=12.84和χ4=14.86,在0.005的高显著性水平上所有模型

0.005都拒绝总体不显著的零假设。表4是模型预测效果检验结果,限于篇幅仅给出未能成功预测的样本点和各模型正确预测的准确率。可以看出,模型1 至7预测准确率基本上都在90%以上,说明本文实证建模是可取的。

3.5回归结果解释

模型1结果表明企业年龄对转移概率影响为负,且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验证假设4的正确性。一般而言,企业在转出地的社会资本投资有沉淀特征,无法通过产业转移收回,具有一定的根植性或区域粘性。企业年龄越大,社会资本投资越高,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转移动机越低。模型3、4和5解释变量区域粘性对转移成功概率有显著正影响,进一步说明社会资本投资对企业转移的影响,经验上也验证假设2的正确性。

工资成本和税收成本差异,这些传统上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没有得到验证,二者对企业转移成功概率的影响系数小,且没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由于劳动是可流动要素,近年来东部沿海和内陆省份工资水平差异日益缩小,在我国当前税收体制下各地区税率差异甚微,故假说1中工资成本和税收成本对企业转移影响没能得到验证。模型3可知环境成本和市场距离都对企业转移概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模型6可知商务成本对企业转移概率也存在显著影响,部分支持假设1。

模型2和模型7的研究结果支持假设7,产业链下游企业比上游企业转移概率更高,两个模型中企业在产业链位置变量都通过至少10%以上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既因为下游产业通过集群式产业转移保持转出地的产业关联动机比上游企业高,也因为下游企业有强烈的通过产业转移接近目标市场的倾向。模型4、6和7结果表明产业共生度高的集群,集群式产业转移更容易发生,验证了假设3。产业共生度对企业转移概率影响的边际效应值高达15.8,同时通过了1%的高显著性水平。模型1和模型5中固定资产比重对转移概率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验证了假设5。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对各种经营环境导致的成本变动反应不如私人企业敏感。经营者文化水平对企业转移概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与假设6矛盾。传统观点认为经营者文化层次越高就越有进取精神,本文微观实证研究没有得到支撑。其原因可能是样本中转移企业以私人企业为主,文化层次普遍低于国有控股企业,而国有控股企业因为对经营成本变化不敏感,转移动力低于私人企业。

4 简单结论和政策启示

首先,新古典分析框架下影响产业转移的某些传统因素如工资成本、税收成本对企业转移动机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距离、商务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因素在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重要性凸显。原因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使工资成本在区际间均等化,而土地、商务费用和环境成本属不可贸易商品,其价格上升后对集群产生离心力超过集聚力,推动产业集群的转移。需要注意的是,环境成本仍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对承接地地方政府敲响警钟。过去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容易陷入政策倾销大战,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当前,工资和税收成本对产业转移动机影响力下降,承接地政府应精简行政审批手续、创新商务模式,努力减轻转移企业的商务成本。

其次,区域粘性对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越发重要。国内对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研究更多强调成本和市场等产业转移的有利面,很少讨论区域粘性对产业转移影响的不利面。

区域粘性对产业转移的不利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原产地企业因区域粘性的存在转移动力降低,二是转出企业因区域粘性存在难以根植于承接地产业结构。产生区域粘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产业自身生命周期原因,也与企业在转出地的社会资本投资沉淀性相关,甚至源于转出地政府的行政干预。企业社会资本投资的沉淀性是因为当前中国许多制度不健全,人情大于法制现象普遍存在,企业与转出地的税务、环保等部门维系“关系”的社会资本投资不可能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得到补偿。行政干预形成的区域粘性是发达省份出于财政收入、地区均衡发展的考虑,对那些应该也愿意向中西部转移的企业给予种种行政挽留。尤其是存在省内区域发展差距的省份,政府从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考虑也会鼓励产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皖江城市需审时度势,确立科学的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思路,充分考虑产业转移过程中区域粘性的约束,化阻力为动力。牢牢抓住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加快沿江城市群建设,从空间方面培育皖江地区集群式产业转移的承载能力,深度参与泛长三角的区际分工。

最后,论文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共生度越高的产业,通过“抱团式”迁徙可维持转出地形成的网络共生关系就越有必要,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也越容易实现。这对当前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时企业遴选具有重大启示意义,要求承接地政府集中有限财力,吸引在产业链上具有强的前后向关联的大企业优先落户。利用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的辐射力,带动装配企业的跟随转移,既可以增加集群式产业转移成功概率,也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将企业转移决策让渡给市场,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企业选址决策中的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友金,胡黎明,赵瑞霞.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1(3):101-105.

[2]青木昌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4]刘友金,袁祖凤,易秋平.共生理论视角下集群式产业转移进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12(2):22-28.

[5]庄晋财,吴碧波.西部地区产业链整合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研究[J].求索,2008(10):5-8.

[6]李停.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产业集群式转移条件及政策适配性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5(1):114-122.

[7]程必定.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J].华东经济管理,2010(4):24-27.

[8]林斐.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化”转移与承接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2011(2):8-12.

[9]蒋长流,张欣,程霞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问题及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1-24.

[责任编辑:余义兵]

The Factors on Cluster Industrial Transfer of Wanjiang Urban Belt——A Micro-Positive Analysis Based on Probit Model

Li Ting
(College of Economics,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00)

Abstract:With the shift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form,the transfer of cluster industrial has become a tendency to Wanjiang urban belt when undertaking eastern industry.The paper sets up probit binary discrete choice 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Wanjiang urban city cluster industrial transfer using the method of behaviorism.Research shows that firm industrial chain position,market distance,regional cohesion and industrial symbiosis degree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probability of cluster industrial transfer,firm age and ratio of state assets have negative effect,while salary cost and tax cost have weak and insignificant effect.Government should innovate business model and reduce business cost.Meanwhil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a full consideration on regional cohesion,adopt various polices to lure core enterprises to settle down and increase success probability of cluster industrial transfer.

Key Words:Wanjiang Urban Belt; Transfer of Cluster Industrial; Probit Model; Regional Cohesion; Behaviorism

作者简介:李停(1972-),男,安徽池州人,铜陵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和计量经济。

项目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4D58)。

收稿日期:2015-04-15

DOI:10.13420/j.cnki.jczu.2016.01.008

[文献标识码][中文分类号]F127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6)01-0032-05

猜你喜欢

行为主义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融合心理理论助力班级管理
行为主义视角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从教学思想的改变看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析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异同
行为塑造理论在初等教育中的运用
民事法律行为类型化的创新与完善
作为具有价值偏好的政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