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临床效果
2016-05-04彭凤云
彭凤云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率及生活能力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6个月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预防再出血的发生, 并改善患者预后。该种护理模式临床价值高, 可作为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主要护理模式。
【关键词】 护理干预;脑出血;再出血;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172
脑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 近年来, 因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使得脑出血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脑出血具有发病急、危险程度高等特点, 若不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 不仅可损伤患者的脑神经功能, 严重时甚至可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此外, 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几率较高, 将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上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但如何改善患者的预后一直是临床上所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本次调查中, 作者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 分析通过护理干预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效果, 为脑出血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案进行相应的指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在本院接受脑出血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 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 年龄42~70岁, 平均年龄(62.8±2.4)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 年龄41~69岁, 平均年龄(62.0±2.5)岁。本次分组情况患者及其家属知情, 并无异议, 愿意积极配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如药物治疗、药物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详情如下。
1. 2. 1 血压监测 血压波动对再出血的影响几率较大, 血压的升高可促使颅压升高, 进而提高脑出血的几率。因此实时关注患者的血压情况, 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应的降压措施对预防再出血具有重要意义。本院对高压在170~200 mm Hg (1 mm Hg=0.133 kPa) 、低压在100~110 mm Hg范围内的患者及时给予脱水剂进行治疗, 同时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确定是否给予降压药进行结合治疗。此外, 在降压药选择时, 以半衰期短、起效快的药物为主, 但需尽量保持降压过程的平稳, 避免对脑灌注压产生不良影响。
1. 2. 2 呼吸道针对性护理 需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在对患者进行吸痰时, 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防止患者出现误吸、呛咳情况。吸痰处理时需保持动作轻柔, 且吸痰管在进入患者呼吸道时不要带有负压。控制每次的吸痰时间≤10 s, 避免患者产生不适。在气管插管拔出前, 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对于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正常者, 可及早将气管拔出。
1. 2. 3 冬眠和亚低温治疗 若患者出现明显的躁动或高热情况, 可对患者实施冬眠或亚低温治疗。因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种治疗不清楚, 因此在进行护理前需向其说明。通过冬眠与亚低温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稳定内环境, 同时还具有镇静催眠的效果。对患者进行冬眠治疗时, 需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预防发生循环衰竭。每隔2 h对患者进行1次翻身, 并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等, 预防形成静脉栓塞。同时控制低温温度, 避免形成冻疮等。
1. 2. 4 颅内压的调节 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为颅内压增高, 因此术后需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有效的监测。在降颅压治疗时, 主要以脱水剂为主。但需防止脱水剂的大量使用造成颅内压降低。术后可将患者病床抬高30°, 利于颈静脉的回流, 减少脑灌注, 使得颅内压降低。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进行观察。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比较两组患者ADL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比较 观察组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率为5%(2/40);对照组为15%(6/4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12, P<0.05)。
2. 2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ADL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6个月ADL评分为(69.9±2.4)分;对照组为(52.6±3.1)分,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882, P<0.05)。
3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 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若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高血压与脑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长期高血压患者的脑出血几率将明显上升, 需引起患者的重视, 进行定期的检测, 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脑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且发病突然, 许多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预后往往较差。临床上也十分重视脑出血患者的预后问题。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上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对于送诊及时的患者, 其生存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甚至部分患者选择实施药物保守治疗, 以避免手术治疗带来的痛苦。但相关资料指出, 以内科保守法治疗脑出血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因此临床上主要以外科手术法作为脑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 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2]。但作者需要指出, 不论是内科保守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 均需预防术后再出血问题。术后再出血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 同时还会提高患者的死亡率。且对于脑出血术后患者而言, 情绪波动都有可能导致再出血的发生。针对这一情况, 临床上十分重视患者的护理问题, 旨在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降低再出血几率。在本次调查中, 作者分析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降低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几率的效果。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为5%,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调查结果可充分说明本次护理措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与相关文献相符[3]。作者分析了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 包括血压升高、颅内压升高、呼吸道因素及患者躁动等, 并针对上述原因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如血压监测、亚低温治疗、冬眠等, 以最终达到降低患者颅内压升高的目的, 减少再出血几率, 取得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脑出血后再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控制患者的血压及颅内压, 进而达到预防再出血的目的。本次护理措施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 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 卢伶俐, 李继红, 宋明浩, 等.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效果分析.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8):1072-1074.
[2] 史兰花.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27):137-138.
[3] 花秀丽, 徐秀珍.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原因分析及其临床护理体会.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4(6):3491-3492.
[收稿日期: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