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孢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16-05-04王建南孙淑香王存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0期
关键词:阿奇霉素

王建南?孙淑香?王存华

【摘要】 目的 探讨头孢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92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6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头孢替安治疗, 观察组患儿采用头孢替安联合阿奇霉素治疗, 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3%(P<0.05)。观察组的发热、咳嗽、喘息及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 观察组为8.7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头孢替安;阿奇霉素;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112

呼吸道感染为儿科常见疾病, 其中下呼吸道感染者占65%左右, 是引发小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有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等, 多发于冬春及秋冬, 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气喘、气促等。临床上以往多采用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 但是随着抗菌药物的不断应用, 病菌耐药性不断提高, 给治疗效果造成影响。为了对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对本院收治的92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92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 临床症状主要有喘息、咳嗽、肺部啰音及体温升高等。诊断标准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诊断标准:①起病急, 咳嗽及发热时间≤7 d;②咳嗽、发热、肺部啰音、呼吸急促、喘鸣音、喘息或胸部凹陷, 具有≥2项体征;③经胸部X线片检查存在肺纹理增加、支气管周浸润、肺门旁浸润、胸腔积液、片状阴影等。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②年龄<9岁;③入院前未采用抗生素治疗。排除标准:①结核感染者;②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头孢替安药物过敏者;③合并肝、肾功能损害;④合并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6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21例;年龄10个月~4.5岁, 平均年龄(2.5±0.6)岁;病程1~9 d, 平均病程(3.1±2.4)d。观察组中男28例, 女18例;年龄7个月~6岁, 平均年龄(2.7±0.4)岁;病程1~7 d, 平均病程(2.7±2.5)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行退热、止咳、平喘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将80 mg/kg头孢替安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 静脉滴注, 2次/d, 持续7 d。观察组采用头孢替安联合阿奇霉素治疗, 头孢替安治疗方法同对照组, 将10 mg/kg阿奇霉素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 静脉滴注, 1次/d, 持续5 d。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2] 对比两组患儿发热、咳嗽、喘息及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和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效:3~5 d后, 患儿的发热、喘息、咳嗽等症状消失;有效:7 d后, 患儿的发热、喘息、咳嗽等症状明显缓解, 或消失;无效:7 d后, 患儿的发热、喘息、咳嗽等症状未缓解,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24例(52.17%), 有效20例(43.48%), 无效2例(4.35%), 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显效18例(39.13%), 有效19例(41.30%), 无效9例(19.57%), 总有效率为80.43%,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发热消退时间为(2.66±0.23)d, 咳嗽消失时间为(4.13±1.07)d、喘息消失时间为(3.47±0.26)d,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为(5.64±1.54)d;对照组分别为(3.57±0.49)、(5.84±1.33)、(4.55±0.42)、(6.98±1.71)d, 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恶心1例, 呕吐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2/46);观察组出现恶心2例, 呕吐1例, 腹泻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4/46),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症状均在停药后自行消失, 未对治疗造成影响。

3 讨论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包括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及支气管哮喘等, 为临床常见病。临床上以往多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 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 治疗效果受到影响[3]。头孢替安是第二代头孢菌素, 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 对G+菌、G-菌及厌氧菌的抗菌活性较好, 下呼吸道感染多由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引起, 因此, 采用头孢替安治疗效果较为确切, 总有效率约为80%左右[4]。本研究中, 单纯采用头孢替安治疗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43%, 符合这一报道。

临床研究表明, 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 能够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破坏细菌的生长繁殖, 对于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具有确切效果, 联合头孢替安对于支原体感染及衣原体感染等引起的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具有确切疗效。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3%(P<0.05), 表明头孢替安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更为理想。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 观察组为8.70%,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阿奇霉素不会增加患儿不良反应, 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 头孢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竹玲.头孢曲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1):2728-2730.

[2] 沈邹影.头孢替安序贯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医学信息, 2012, 25(2):545.

[3] 王金艳, 王彬.口服阿奇霉素联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黑龙江医学, 2013, 37(6):423-424.

[4] 李小红.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60例疗效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20):95-96.

[收稿日期:2015-11-03]

猜你喜欢

阿奇霉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呋辛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比较
分析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
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分析及疗程
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支原体感染盆腔炎行阿奇霉素联合盆腔炎2号方治疗的效果
分析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分析阿奇霉素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
阿奇霉素与培氟沙星治疗小儿急性肠胃炎的效果比较
浅析阿奇霉素在急性肠炎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