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交网络的大学生网络素养分析及培育路径研究
2016-05-04杨杨冯荣
杨杨 冯荣
[摘 要]网络素养是公众进行网络社交实践活动的必备能力之一。从台州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网络行为的自律能力等网络素养调查来看,主要存在着网络意识主体建构不够、网络介体监管引导不够等问题。建议从大力强化网络教育引导、积极回应网络使用需求、切实提高网络自律意识等路径培育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148 — 02
互联网以其快速、便捷等诸多优点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学生仍然是最大的群体,占比为25.2%,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5年中国网民学历结构中约占20%。〔1〕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素养是公众游弋于互联网世界,进行社交实践活动的必备能力之一。具体指的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正确使用以及有效地利用网络,并对网络信息进行理性客观地分析、评价和利用的综合能力。而网络素养会实实在在地影响网民的网络行为。由此,作为网络中极具规模的大学生群体,提升网络素养整体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交网络中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1.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
大学生对网络素养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内在的网络特质。从台州高校随机抽样的200名大学生聚类分析来看,有49.3%的受访者对网络素养这个概念不了解或不大了解,只有12%的受访者对网络素养这个概念非常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素养这个概念之所以不熟悉,原因是多样的。进一步分析看,大多数学生上网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其中看电视电影75.5%、购物44%、玩游戏40.5%。另外,在关于“在学校曾修过相关网络素养的课程或类似活动讲座”调查中,11.5%的大学生表示有上过相关课程,20.5%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讲座活动,24%的大学生表示听说过没参加过,44%的大学生表示没听说过。
2.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
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需要学生主动思考与认知,并且对网络上的信息加以理性的辨别和选择。调查发现,大学生网民对于“如何分析评价搜索到的信息”这一问题,66.5%的人能够通过“仔细阅读,作出判断”来评价信息,但对于信息的出处和权威性以及是否会与人探讨意识比较缺乏,占比只有31.0%。在面对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问题时,44.0%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对信息产生质疑,但仅有28.5%经常考虑信息的可靠性。进一步调查发现,大学生网民对于“如何判断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普遍能够采取主观、客观多种方法进行判断。
3.网络行为的自律能力
网络道德寻求规范的最终目的不是向他人昭示其某些标准,而是引导网民更好地投身于道德实践。〔2〕调查显示,在有关“在社交网络中是如何与别人进行交流”,69%的学生表示能尊重他人,但也有34%表示在与他人聊天时有较多不文明口头禅。对于不文明行为,58%的大学生表示可以接受,仅21.5%坚决反对。在被问及“是否会在网络讨论中恶意攻击他人或制作和传播不良网络信息”以及如何对待时,71.5%被调查者表示从没有在网络上恶意攻击或者散播不良网络信息。然而面对恶意网络行为,60.5%的大学生选择了接受或不予理睬的方式,只有21.5%的大学生会选择举报恶意、不良的网络行为。
4.网络行为的自控能力
自我约束是网络素养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能否把控网络信息。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通过“百度”等来获取信息,主要借助QQ、微信等开展网络社交。腾讯QQ成为了大学生群体最常使用的网络聊天工具,比例高达90.5%;其次为微信82.5%、微博58.5%、人人网16.5%和各类论坛12.5%。研究还表明,学生上网时间普遍较长,一般每天在1-5小时。由于长时间接触网络,有的人上网成瘾,直至蜕化为“网虫”。当然,在面对“是否能主动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如色情、暴力等)”以及“如何处理不宜观看的图文”时,绝大多数学生能自觉抵制。
5.网络资源的利用能力
网络素养的核心是利用网络发展自己。调查发现,从“社交网络中的网络利用”来看,大学生对此排序依次为聊天、娱乐、学习、交友。从“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学习”来看,仅22%大学生表示经常利用,而70%只是偶尔使用,也有8%表示不用。在有关“会通过聊天软件、邮箱等工具与老师、同学交流”问题中,仅有1.5%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使用聊天软件或者邮箱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此外,在关于"社交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86.5%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使用社交网络与朋友联络感情;41%的人表示经常使用社交网络结交新友。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问题
1.网络意识主体建构不够
目前,大学生网络素养还处于自发状态〔3〕。学校对学生网络素养的主体建构重视不够。由于缺少网络知识的了解,学生利用社交网络自主学习并提升自己的主体意识也不强烈。很多大学生在面对无序性、随机性的海量信息时,搜集和筛选无从下手。比如,使用搜索引擎时,相同关键字的信息成千上万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选择自己需要的。由于信息量大、时间有限,最后导致对搜索的信息仍一知半解甚至放弃了解。因此,高校应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关于有效利用社交网络资源的渗透教育,切实开展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素养的认识,培养网络使用常识和技能,进而巩固和加强大学生们的网络素养教育成效,避免形式化。
2.网络素养实践教育不够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交结朋杰、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其跨越地域限制、虚拟的交往特点正以高速前进的姿态向传统发起挑战。在高校,学生由于沉溺网络而留级、退学的现象有所显现。此外,网络的自由性,虽可使学生开展更多轻松的在线社会行为,但经常会被网络中五花八门的信息干扰,偏离了上网的初衷。大学生在面对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虽普遍持有理性的态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网络素养教育实践〔4〕,对于信息作出进一步探究和批判的意识还较薄弱,认识程度也良莠不齐。这就实然地需要学校和社会有意识地进行观念教育和引导,并且配合一定的社会实践,强化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认知和网络素养的养成。
3.网络介体监管引导不够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而不少学生缺乏主动去了解其真伪的意识。加之时下“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和放大器。大学生既面对着信息的传播,又被动地传播着信息。如2016年“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提醒了大学生们在转发信息时要更理性、更谨慎,时刻保持“辨真伪”和“寻出处”的意识。当然,在网络运营过程中,网络监管主体更是责无旁贷。比如,对于社交网络平台,大多没有实名认证的要求。这使得很多学生误认为没有约束,缺少警惕性。对于“在QQ空间、微信等社交平台是否会贴自己的照片或透露其他个人信息”,仍有18.5%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会无意间透露自己的信息。因此,健全人性化的制度来规范和约束网络社会的言行,便成了网络社会秩序治理的重要内容。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途径
1.大力强化网络教育引导
正确网络观,是学生置身于网络生活情境中客观权衡、甄别和选择信息的关键。学校首先应重视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系统地、有计划地安排网络素养教育的通识教学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基础课程教育。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同时,应重视结合实际应用和案例引导学生在了解网络技能的基础上更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加大网络素养渗透力度,提高考核力度,使广大学生能从实践中反思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感〔5〕,从而自觉主动地加强网络知识学习。其次,学校应指导成立网络教育相关的社团组织。利用社团具有目标导向性、形式多样性、内容丰富性、效益深广性等特征,吸引学生参加各类网络素养教育活动,从中汲取网络素养。
2.积极回应网络使用需求
网络已成为时下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游弋于其中必然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高校在对此有清醒认识的同时,要及时回应学生的关切。例如,通过网络辅助学习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网络需求。高校就要创造条件打造一个网络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供学生浏览和下载资料所需。另外,当前QQ、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在大学生中尤受欢迎。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不足,认知和辨析能力不够,对于纷繁复杂的信息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为此,我们就要积极地介入,帮助其提高辨别能力,让他们在选择取舍中学会正确面对网络世界。比如,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再比如加强对个人信息、著作权的保护,提高大学生分辨能力和选择能力等。除此,还可以通过一定的载体和手段,主动摸排、研判学生判断网络信息的能力和使用网络的控制能力,丰富学生的网络知识储备,对网络上的内容进行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不是随心所欲、盲目跟从。
3.切实提高网络自律意识
网络素养因网络媒体而生,网络媒体担负着创造优良媒介文化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媒介实践的责任。所以网络媒体工作者要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对网络的信息进行层层把关,这是实然提升自律意识的前提。首先是信源把关,即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筛选出优质信息编辑成网络信息;二是信道把关,从采集回来的信息中选择适合发布的平台;三是信宿把关,对承载信息的传播路径进行监管。另外,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来看,网络工作者也必然要树立起行业自律的精神,净化网络空间,提高网络媒体的品味,使大学生接触到优良的信息。从而促进网络环境与网民素养齐头并进,使“人—媒”关系形成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的局面。再次,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监管,在净化校园网络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的同时,培育大学生的“慎独”精神。
4.合理建构网络制度体系
制度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强制性的特点,是推进网络环境建设的实践基础,也是保证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有效手段。为了校园网络环境的稳定有序,前提是要有制度体系保障。一要制订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在现有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健全各类网络道德规范和要求。对于大学生做出有违网络素养道德行为,高校要适时给予教育引导。二要健全网络巡查执法机制。加强对各类重要网站,特别是社交网站的排查,对于违法违规等行为根据相应法规坚决予以打击。例如,2014上半年政府部门就因“快播”涉及大量不良信息而坚决予以取缔关停。从高校的角度,就是要健全校园网络建设制度。据此建设一批受大学生欢迎的校园网站、组建一支校园网络评论队伍,使之成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介体和推手。此外,还要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强化对网络的安全信息的保护,遏制阻截色情、暴力等信息的发布,优化校园社交网络环境。
〔参 考 文 献〕
〔1〕李俊梅、李晓啸.《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超6.8亿.http://xj.people.com.cn/n2/2016/0126/c188521-27631903.2016-01-26.
〔2〕冯荣,石变梅.基于网络自我伦理构建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吴跃峰.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基于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调查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夏利明.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路径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新闻世界,2013.
〔5〕欧阳九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