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德育思想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
2016-05-04刘幸幸
刘幸幸
[摘 要]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对当代中国人的德育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蔡元培作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德育思想体系的构建仍然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本文主要通过简要介绍蔡元培思想的形成背景和条件,详细论述蔡元培德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并联系当今我国社会上实际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得出了蔡元培德育思想对中国当代德育的启示。
[关键词]蔡元培;德育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141 — 03
蔡元培的一生(1868.1.11-1940.3.5)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中国近代史的整个过程中,他的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和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相碰撞的过程。在历史的潮起潮落中,他的肉体渺小的像一朵浪花,但是他的思想确是当时社会先进分子和社会思想文化的旗帜和标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
一、蔡元培德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每一个伟大的思想形成的背后都会有丰富的历史积淀,蔡元培德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受到了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拥有国内外学习的社会经历、以及自幼接受的儒家文化底蕴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第一,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是蔡元培德育思想得以孕育形成的重要时代条件。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苟延残喘,多次受到西方侵略者的入侵,一次又一次的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进行反思,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力图通过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来唤醒沉睡的国民,从而使国家逐步强盛起来。在救亡与启蒙的背景下,蔡元培提出抛弃中国的落后文化,主张道德教育要顺应时代变化,符合社会潮流。
第二,蔡元培自幼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是蔡元培德育思想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蔡元培从小就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并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和影响,他也非常崇拜孔子的道德思想和“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方式,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个体修身和道德教育。他的道德思想将近代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分别与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义、恕、仁相结合理解,因此不拘束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而又与西方的伦理道德思想相结合,作了一番中国化的解读。
第三,蔡元培的留学经历和品德修养是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要动力源泉。“年轻的蔡元培是清朝的进士和翰林。他是光复会的领导者,而且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成员。”〔1〕(P6)他清楚的认识到清政府是没有希望的,于是蔡元培毅然决然放弃功名利禄,投身于革命事业。1906年,蔡元培开始了四年出国留学的生涯。他在留学期间出版了《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等书,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感染,把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观念与中国儒家传统的道德文化相结合,形成符合时代潮流的道德思想。
二、蔡元培德育思想的内容
蔡元培通过对我国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创新,把儒家传统文化与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五育并举”——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并重点强调公民道德教育是五育的核心。“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博爱(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2〕(P109)
(一)自由、平等、博爱(亲爱)是蔡元培德育思想的核心
蔡元培的德育思想把“自由”与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义”相对应,如孔子的“匹夫不可夺其志”包含了自由的含义。蔡元培主张社会公民应该崇尚公共道德,尊重人权,不论贵贱人人自由平等,这些都不应该受到别人的侵犯,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这些都是共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人都应该遵守道德,谨记在心。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由,而且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任何人不能随意剥夺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即为“平等”,可以与儒家道德传统伦理观念中的“恕”相对应。“子贡曾问于孔子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P355)。孔子对子贡说的这番话,蔡元培把它理解为是对传统儒家思想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蔡元培把每个人的自由的人权看作是民主共和国的最高原则,通过这一原则可以有效地保障每一个公民的自由人权和独立人格。
蔡元培认为不仅要满足基本的道德规范需求“自由”与“平等”,还要有积极的道德“博爱”(“亲爱”)。“博爱是人所具有的最高道德境界;博爱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道德思想,体现一种人们之间相互帮助、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社会精神风貌。博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条件。”〔4〕(P41)孔子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的博爱情怀。这里的“博爱”也可以理解为儒家道德伦理中的“仁”的思想。
蔡元培的德育思想立足于反封建的立场,把中国儒家文化的义、恕、仁等道德观念与西方伦理道德所确立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相结合,又把中国本土特色加以融会贯通,将其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个人德性修养是德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蔡元培认为,一个人的德育品质主要通过个人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养成要依靠个人日常的体育、智育、德育的德性习惯的养成和实践的过程。因此,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更加注重自身的德性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含义固然广泛而深刻,普及大众。蔡元培在亲自编写、亲自讲授的《华工学校讲义》中,针对在法华工讲述了最细致地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做法。本讲义的德育三十篇,从集体主义价值观、公共道德、理想信念、自由、沉稳、果敢、尚洁、互助、爱情、方正、谨慎、有恒、精致等多个方面全面细致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讲解。这种细致地教育方式在我看来,在现代社会是极为少见的,更加细致、贴近生活,在当时那个时代的影响力会更大。比如,他在《注意公众卫生》一篇中,提到“个人所能自营者,身体之澡浴,衣服之更迭,居室之洒扫而已。使其周围之所,污水停潴,废物填委,落叶死兽之腐败者,散布于道周,传染病之霉菌,弥漫于空气,则虽人人自洁其身体、衣服及居室,而卫生之的仍不达”。〔5〕(P8)
(三)社会实践是德育思想实现的重要条件
蔡元培的德育思想更加注重实践,认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行为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和小细节。他尤其重视社会劳动教育的作用。
蔡元培认为,要通过提倡创办各种社会民间组织来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实现道德教育。想践行德性必须要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这有利于为社会树立了新风气,为道德教育开辟了新途径,有利于培养积极高尚的公民道德思想,破除社会的不良社会风俗习惯。蔡元培重视社会劳动教育,蔡元培认为,社会劳动实践是在平等、合作下进行的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人的德性和人格的健全,而且有利于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与美德;社会劳动实践可以让人体会到工作过程中的辛苦和艰辛,从而意识到劳动的光荣和荣誉,培养了自身的成就感和尊重他人的劳动;社会劳动实践促使社会形成新的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培养公民吃苦耐劳、爱惜劳动成果、友爱互助的社会品德;劳动教育有利于养成吃苦耐劳的品德,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还能够让人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安慰。
(四)健全人格是德育思想的最终目的
“人性何由完成?曰:在发展人格。发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养成健全人格,提供共和精神社会的各个阶层、人群都具有健全人格,此外复有何求?所以第二句话离不了第一句话。所谓健全人格,分为德育、体育、知育、美育四项。”〔6〕(P395)民主共和社会在公民道德的修养中重视公民的德育修养,要求具有健全的人格。因此,他认为人的全面的发展是德育的根本目的,具体人格和理想人格是德育教育体系表现形式。
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由人格上升为人性,即完善人性。他认为:要想使人性发展完善,首先要把人的智、情、意——人性不可或缺的三种心理品质发展完善;要想把人的心理品质发展完善,就要发展完善人格,因为发展人格是人性的完成的基础条件。因此,蔡元培提出“养成完全之人格”的教育理想,他把“注重发展个性”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观点是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应体现为“个性”与“群性”的协调发展。进而得出了人类应该通过后天社会的道德教育培养来建构人格和完善人性,通过改良品格来发展人格和完善人性,这才是德育的实质所在。
三、蔡元培德育思想对中国当代德育的启示
育人,以德为先。随着我国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对人们的精神质量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尤其是当今社会的道德教育引起全体公民的关注和关心。如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追古溯今,蔡元培的德育思想体系对当代社会的德育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德育思想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多种多样的思想文化纷杂繁多交织在一起,出现的一些道德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主要是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如今我们意识到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应该要辩证的去看待,不能只抓住道德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大作特做文章,要对我们的道德有信心、有希望。
蔡元培在《文明之消化》中提到“今之于欧洲之文明何独不然。当吸收之始,即参以消化之作用,俾得减吸收时代之阻力,此亦吾人不可不注意者。”〔7〕(P286)蔡元培明确的表达了他外来文化的本土化的理念和观点,他提出对西方文化的借鉴的过程中,切勿盲目接受西方文化。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正是按照“西方文化本土化”的原则,在吸收法国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精髓与内涵的同时,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优秀部分相结合,从而形成符合我国民众实际需要的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作为一代伟人,对文化的消化能力既表现在他对西方先进思想的营养的汲取,也体现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继承。这种“西学东渐、融汇中西”的方法和理念正是今天我们学习蔡元培德育思想的价值所在。
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国民的德育精神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缺陷,充分立足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积极吸收外国先进德育文化思想观念,把中国优秀的德育传统与西方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之精华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特别是要重视青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的培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体力与脑力均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存在,现代中小学和学生家长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片面要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从而导致现在很多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德育水平失去平衡,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
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最是体现了这种发展理念,公民道德教育是“五育并举”理念的核心和基础,健全人格教育是“五育并举”理念的宗旨,从而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整体性。蔡元培想彻底推翻封建社会里的“三纲五常”迂腐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借鉴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另外,蔡元培“完全人格”培育的理念和如今我国所提倡的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其“美育”、“五育并举”的思想更是对于当今公民道德教育的培养办法也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
因此,我国更应该大力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公民道德素质要全面提高、均衡发展,努力做到学生个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强调实践是德育实现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践行德育
在我国传统德育教育中,教育者一向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注重书本上“死知识”的教授,也就是对理论的生搬硬套,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了受教育者对社会实践过程和主观接受知识的方式的缺乏。这种理论灌输的方法无法把书本上的道德转化成自身的道德行为。
蔡元培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他还提到“教授修身之法,不可徒令生徒依书诵习,亦不可但由教员依书讲解,应就实际上之种种方面,以阐发其旨趣:或釆历史故实,或就近来时事,旁证曲引,以起发学生之心意。”〔8〕(P118)他认为德育“重在实行”他还特别重视运用“积小”、“勤勉”、“持之以恒”等具体实践方法来培养人们自身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人们道德素质塑造的重要方法。蔡元培也特别强调劳动的重要作用,社会劳动实践是道德素质践行的衡量重要标准,也是培养和完善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不能进行社会实践的道德教育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写在书本上的空洞理论,毫无价值。
因此,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我们应注重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公民道德规范,从自己身边的本职工作和细节小事中落实优秀的道德行为,把道德教育理论转换为自觉地文明行为。
(四)倡导全民总动员,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
在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的环境趋势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道德弊端凸显出来。商业诚信问题严重,如三鹿“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38元青岛天价大虾、湖南“镉大米”流入市场等事件令人心忧。因此就显示出公民德育环境氛围构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蔡元培自幼接触的儒学文化基础和多次留学欧洲的亲身体验才孕育出他“中西融合”、“兼容并包”的道德教育思想,蔡元培德育思想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内涵正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提出来的,这也恰好说明了社会条件是孕育人的重要条件和必要课堂。鱼的生长受到水质的影响,就是人的成长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盒制约是一样,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公民的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人群的行为的影响和号召,也就是个人的道德行为会在社会群体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自觉地随着群体行为发生变化。
因此,必须发挥环境氛围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影响,努力创造一种诚信友好、敬业奉献、尊老爱幼、公平和谐的社会氛围来促进德育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这要求国家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同时运用用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为公民道德教育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创造和谐良好的“德育课堂”。
结语
作为一个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结合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始终坚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9〕(P76)的文化发展观,强调中西文化各有特色,应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择善而从之。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不仅实现了中国道德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而且反映了近代中国顺应社会变革以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思想变革,对中国当今社会德育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参 考 文 献〕
〔1〕胡绳.纪念蔡元培先生诞辰120周年〔C〕//论蔡元培——纪念蔡元培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陈涛.孔子述:论语〔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4〕杨姿芳.“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2.
〔5〕蔡元培.华工学校讲义〔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
〔6〕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
〔7〕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
〔8〕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
〔9〕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