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海防史研究综述
2016-05-04祝太文
祝太文
一、明清时期海防史研究
明代,中国东南沿海遭受前所未有的倭患,海防遽然成为国家防务的重要部分。嘉靖以降,明代学者不仅整理了大量海防资料,还印行了许多关于海防的论著和图录。当时著述主要有三类:考倭寇之源,如金安清的《东倭考》、黄俣卿的《倭患考原》、郭光复的《倭情考略》等;纪海防之略,如郑茂的《靖海纪略》、茅坤的《纪剿除徐海本末》、采九德的《倭变事略》《嘉禾倭寇纪略》、沈明仁的《台州平倭纪略》、佚名的《嘉靖东南平倭通录》、佚名的《海宁倭寇始末》等;图防倭之策,如郑若曾的《筹海图编》、周大章的《御倭武略》、茅坤的《海防事宜》、王士骐的《皇明驭倭录》,王在晋的《皇明海防篡要》等。其中许多海防观点、策略和方法都为清人所继承。
清初,明朝残余势力盘踞闽浙沿海;清中期,南洋海盗频频劫掠浙闽粤海疆;清晚期,又有列强多次攻打东南沿海城镇和乡村。这些都促使清代学者投入许多的精力研究海防,编撰内容丰富的海防文献,尤其突出于辑录参订明清海防著述、撰写海防史事要略、输入海外海防地理知识等方面。清人编撰的《明史》《明会要》《经世文编》等也多有篇章涉及海防内容。清人编撰的本朝实录、会典、会典事例、通考、通典、通志等政书,以及沿海各地方志等,也多收录海防方面的记载和论述。
清前期,相关著述主要集中在平定海疆的史事记载和海防地理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夏琳的《海纪辑要》《闽海纪要》《闽海纪略》,蓝鼎元的《平台纪略》、阮旻锡的《海上见闻录》〔1〕,杜臻的《海防述略》〔2〕,施琅的《靖海纪事》〔3〕,佚名的《清初海疆图说》〔4〕,以及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5〕等。清中期,相关著述主要集中在对明清以来海防论著的辑录和海防地理研究上,成果主要有薛传源的《防海备览》〔6〕,陈伦炯的《天下沿海形势录》〔7〕,邓廷桢等的《广东海防汇览》〔8〕,严如煜的《洋防辑要》〔9〕等。清后期,有关海防的著述选材更加多样,眼界也更加广阔,有的著述已经触及到了欧美国家的海洋地理和海洋防卫。其中林则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是较早研究海防地理的著作,后来梁廷枏的《海国四说》探讨了英美地理〔10〕,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则引进世界地理观念〔11〕,与《海国图志》相互补充。而姚文栋的《日本地理兵要》在编译日本海防地理的基础上思考了对日海防战略〔12〕,徐家干的《洋防说略》构想了门户之防〔13〕,齐召南的《海道编》、龚柴的《中国海岛考略》对沿海的海口、海岛进行了考察〔14〕,朱正元的《浙江沿海图说》专门分析浙江海防地理因素〔15〕,华世芳的《沿海形势论》〔16〕、丁开嶂的《中国海军地理形势论》〔17〕着重考察了晚清海防地理要素是否完备。国外先进的海防思想也逐步输入国内,如华衡芳等翻译德国希里哈的《防海新论》引进了西方的海防观念〔18〕,陈寿彭译英国海军海图局编《新译中国沿海险要图说》提升了国人海防地理学水平〔19〕。在吸收西方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卫杰的《海口图说》总结了历次中外战争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地理形势和炮台用途,提出了海口要塞建设的设想〔20〕;张之洞的《广东海口图说》考察了广东海防地理位置、特点、海港条件等,结合军事设施、军队部署现状,提出了海防战争如何开展的原则〔21〕。以海防实践为基础的文本编撰和阐述海防建设设想的论著也不断涌现。如丁日昌、李鸿章的《海防要览》〔22〕,薛福成的《浙东筹防录》《筹洋刍议》,〔23〕周素的《瓯海防务条陈》〔24〕等。清人的上述编著,反映了清人海防研究的总体概况,相关材料和著述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和可资借鉴的研究方法。
二、民国时期海防研究
民国时期的海防研究,集中在明代倭寇问题和当时现实海防问题两个方面。对倭寇研究又可以归结为三类:倭寇历史、明代御倭事宜和御倭将领。李晋萃的《三百年前倭祸考》〔25〕、陈懋恒的《明代倭寇考略》〔26〕、何格恩的《明代倭寇侵扰沿海各地年表》〔27〕 、吴重翰的《明代倭寇犯华史略》〔28〕等对倭源、倭寇侵扰进行了考察和纪述;黎光明的《嘉靖御倭浙江主客军考》〔29〕、李应珏的《浙江明代倭寇纪略》〔30〕、孟锦华的《明代两浙倭寇》〔31〕等对明代浙江抗倭兵力构成及御倭活动进行了研究;欧阳祖经的《谭襄敏公年谱》〔32〕、章依萍的《戚继光》〔33〕、吴原的《戚继光》〔34〕等以御倭将领为研究对象。而王以中则以辑录明代研究海防地理、设施、策略为主题的专著为主,兼及部分专记御倭历史事迹的著作,辑成《明代海防图籍录》一书,为研究明代海防史提供了方便。 〔35〕
民国面临的海防问题研究,主要是关注海防地理、海防建设、海防外交等方面。何竹影的《浙江沿海形势论》〔36〕、张中会的《山东海防军事地理》〔37〕、孟锦华的《浙东海防屏障的舟山(国防地理)》〔38〕等,分别从描绘海防区域地理、历史上的海防斗争来论述该区域的海防价值;秋圃的《海防问题之商榷》〔39〕、戴占奎的《东南海防问题之研究》〔40〕、胡宏基的《如何巩固中国之海防》〔41〕、朱瑞林的《我国海防建设的研究》 〔42〕、郭寿生的《我国海防建设的重点在哪里》〔43〕等,从论述清代的海防建设利弊得失、当前海防基地的选择、海防军器的购置等方面展开海防研究;方豪的《明嘉靖间葡人在宁波被屠问题》〔44〕、刘熊祥的《清季四十年之外交与海防》〔45〕等研究了引发外交纠纷的海防事件及外交部门在海防事务中的外交努力等问题。
三、当代海防研究
新中国建立初,退居在东南沿海岛屿的国民党军队时刻策划着反攻大陆,以美国为首的外部敌对势力又自海上围堵大陆,中国海疆危机四伏,学者们在继承民国时期海防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了研究范围,形成一些通论性的著述,尤其突出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反侵略的斗争史。如朱契的《中国人民开发台湾反抗侵略斗争史略》〔46〕,张宗洽的《郑成功收复台湾》〔47〕,编写组的《中国人民保卫海疆斗争史》〔48〕等专著;刘恢祖的《一八四二年上海抗英战争》〔49〕,陈孔立的《帝国主义侵略厦门和厦门人民的反帝斗争(1840-1919)》 〔50〕等论文。
至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海洋意识的增强,面对中国周边增多的海洋争端和冲突,海防史研究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海防史研究中来。尤其是本世纪以来,人们海洋意识的增强,海洋战略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层次上,加之近些年海洋危机频现,以研究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海防史研究队伍迅速壮大,通史性和专题性海防史研究成果都不断地问世,具体研究情况梗概如下:
(一)通史性海防研究
杨金森、范中义的《中国海防史》是中国大陆第一部以“中国海防史”命名的海防史专著,如果以时间的连续性和专业史间的融通性来看,该著作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一部以海防为研究对象的通史专著。该书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海防概况,又以反对外来入侵者作为完全意义上的海防,把明代抗倭作为海防史的开端,前此作为海防前史。其内容基本是明清时期的海防思想、海防政策、海防建设、海防斗争等的论述。〔51〕鲍中行的《中国海防的反思——近代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史》也以海防通史形式刊行,概述了中国历代人民抵御侵略的海防战争历史。〔52〕通史性论文方面,史明星所撰《中国历代海防发展概览》比较具有代表性,该文系统地概括了中国历代海防发展的状况,并认为中国海上力量和海防建设直到元末明初才并被提上日程,此前基本上是有海无防。〔53〕
区域海防史研究中也有一些通史性的著述,如《福建海防史》〔54〕《广东海防史》〔55〕等,分别记述秦汉至今沿海区域的海防建设和发展历程,突出阐述兵力部署和征战情况,总结了区域海防建设和斗争的经验和教训。黄鸣奋的《厦门海防文化》〔56〕、王赛时的《山东海疆文化研究》〔57〕等也以融通性形式从广义海防角度研究了区域海防历史。卢建一的《闽台海防研究》在阐述闽台海防历史变迁的同时,着重讨论了明清中国海防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及其对闽台的社会影响,海防体系形成及防务重心南移等问题。〔58〕而许毓良的《清代台湾海防研究》〔59〕、宋烜的《明代浙江海防研究》〔60〕、苏永军的《明代浙东海防研究》〔61〕等也多从海防思想、设施、力量部署、征战等角度较为全面地研究区域海防史。
(二)专题性海防研究
海防地理研究。该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海防地理的认识及其意义、海防地理因素运用的得失、海防地理的地缘战略意义、海疆经略等方面。例如:郭双林的《论鸦片战争时期的世界舆地研究》〔62〕、王宏斌的《清前期关于福建台湾海防地理形势的认识》〔63〕等文章,探讨了时人对海防地理的认识及其对海防部署的影响。王日根的《海防地理视域下的明代福建水寨内迁》则从海防地理的视角,考察了明代福建海防水寨选址的得失问题。〔64〕程广中的《中国陆海防实践的历史经验》〔65〕、刘新华等的《略论晚清的海防塞防之争—以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考察》〔66〕等文章,在探讨海防实践的历史经验基础上,论证了地缘因素的海防战略作用。方堃等的《晚清浙江海防战略地位的弱化及原因透视》〔67〕、刘庆的《明清(前期)浙江海防战略地位的演变》〔68〕等,则论述了清代浙江海防地位的阶段性变化及原因。安京的《秦汉时期海疆的经略》概述了秦汉时期的海疆形成、巡狩、海疆政策与开发。 〔69〕李金明的《我国史籍中有关南海疆域的记载》指出自宋元至明清,南海疆域范围与界限明确,清初归属海南岛管辖的事实。〔70〕而马大正的《中国海疆经略史》〔71〕,张炜、方堃的《中国海疆通史》〔72〕等书,则从历史地理沿革角度研究了中国海疆开发的发展历程,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明清时期的海防问题。王宏斌的《晚清海防地理学发展史》将晚清海防地理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重要著述进行了梳理与释读。〔73〕
海防思想研究。该主题涉及海防思想的发展历程、影响,海防筹议,海权意识,宏观的思想研究等方面。如沈渭滨的《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概论》〔74〕、戚其章的《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75〕、史滇生的《中国近代海军战略战术思想的演进》〔76〕等,对近代海防思想萌芽、发展阶段及其影响等进行了研究。而明立志的《海防筹议述论》〔77〕、杨策的《论所谓海防与塞防之争》〔78〕、杨永福的《关于晚清政府对海防问题讨论的几点考察》〔79〕等则对晚清海防筹议进行了探讨。张炜的《海权与兴衰》则是中国国内第一部研究海权的专著,该书通过研究争夺海洋控制权的历史,认为国家是否能从战略高度把握住海权影响国家兴衰。〔80〕而秦天等主编的《中华海权史》研究了中华海权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海洋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81〕卢建一的《从东南水师看明清时期海权意识的发展》 〔82〕、李恭忠的《倭寇记忆与中国海权观念的演进——从〈筹海图编〉到〈洋防辑要〉的考察》〔83〕等文对明清海防中蕴含的海权思想进行了考察。在宏观的海防思想研究方面,军事学术研究所编的《中国海防思想史》是海防思想通史性的著作,具有开启中国海防思想史系统研究的范本作用〔84〕。王宏斌的《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85〕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86〕两部著作都从宏观角度考察了清代海防思想与制度,系统阐述了清代海防思想、海防政策、海防体系、军工制度等方面的演变与发展。
海防政策研究。该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海疆政策(含海防政策)的推行及其对沿海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如张宪文的《略论清初浙江沿海的迁界》〔87〕、龚缨宴的《南田岛的封禁与解禁》〔88〕等,分别阐述了清代浙江迁界、禁海等海防政策的推行、原因或过程,张宪文在文中还论述了迁界对浙江沿海社会、清廷和郑氏势力所产生的影响。马大正的《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和《清代边疆开发研究》〔89〕、王日根的《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90〕、卢建一的《明清海疆政策与东南海岛研究》〔91〕等,探寻了海疆政策演变过程中沿海开发的问题。李宁利的《明清时期疍民社会与中国对南海诸岛的管辖》从渔业发展管理的角度,指出了沿海渔民是迈向海洋的开路先锋,渔业及其制度和海防息息相关〔92〕。陈高华的《中国海外交通史》〔93〕、陈希育的《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 〔94〕、李金明的《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95〕等,从不同方面阐明清代海上贸易的状况,同时也有论及海洋开放与封闭对沿海海港城市兴衰的影响,也探讨了海禁政策与海洋贸易的关联性。
海防人物研究。该主题是海防研究热点之一,成果也最为集中,尤其是晚清海防人物。明代海防人物研究主要关注戚继光、俞大猷、朱纨、汤和等人。有张铁牛的《戚继光建设与运用水师的卓越才能》〔96〕、任晓初的《汤和其人与明初海防》〔97〕、李建军的《试论明代海禁派代表朱纨》〔98〕、易泽阳的《俞大猷与明朝海防探微》〔99〕等系列著述。清前期海防人物,以施琅、郑成功最受重视。如范兆琪的《郑成功父子开发台湾的历史贡献》〔100〕、季云飞的《简析施琅对清政府收取台湾、统一大业的贡献》〔101〕等,对海防人物的海防思想、在海防史上地位、在海疆开发上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晚清海防人物研究则多以督抚群体的海防思想、海防实践为焦点,而又以研究李鸿章最为宏富。如施渡桥的《论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的变化》〔102〕、威海莹的《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 〔103〕等研究了李鸿章的海防思想;罗肇前的《李鸿章是怎样开始购买铁甲舰的》〔104〕、张家瑞的《李鸿章与晚清海军舰船装备建设的买与造》〔105〕等探讨了李鸿章海防建设的实践及指导思想。其他被较多研究的人物还有:林则徐、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张之洞、曾国藩、刘铭传、丁宝桢等督抚,魏源、王韬、马建忠、郑观应等知识分子。此外,薛福成、许景澄、郭嵩焘、李凤苞等驻外使节,以及北洋海军的军官与洋员等,学者也多有研究。
海防建设方面,研究涉及海防的军力、武器装备、建设经费、军饷、教育等具体方面。如张墨的《试论中国古代海军的产生和最早的水战》〔106〕、戚其章的《中国海军产生的时间问题》〔107〕、陈祖恩的《湘军水师与近代海军》〔108〕等文章,探讨了中国古代或近代海军的起源问题。张铁牛、高晓星的《中国古代海军史》〔109〕,编委会编的《海军史》〔110〕,吴杰章等的《中国近代海军史》〔111〕,张墨等的《中国近代海军史略》〔112〕,姜鸣的《龙旗飘扬的舰队》〔113〕等论著,记述了中国海军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海军力量的构成和海上活动,并探讨其中的成败得失。贾熟村的《北洋舰队的筹建》〔114〕、刘杰等的《北洋海军建设得失成败刍议》〔115〕等,研究了北洋海军筹建及其建设的成败得失。章年海的《明代浙江军事布防考》〔116〕、施剑的《试论明代浙江沿海卫所之布局》〔117〕、李巨澜的《清代卫所制度述略》〔118〕等文章,对明清卫所的布局进行了讨论。何锡荣的《清军水师装备近代化的先声》〔119〕、杨奋泽等的《清末福建海军舰船编制考略》〔120〕、张家瑞的《中国近代海军舰船装备建设探析》〔121〕、宋烜的《明代海防军船考——以浙江为例》〔122〕等文章,研究了明清时期水师舰船问题。唐志拨的《中国舰船史》,概述自远古直至民国时期中国军民舰船营造的历史〔123〕。陈锐的《清末海军舰船志》,专记甲午战争后清廷所添置的海军舰船概况〔124〕。甘少杰等的《近代海军留学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影响》〔125〕、谢茂发的《试论江南水师学堂》〔126〕等,对近代海军人才培养进行了概述和研究。吕小鲜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军的武器和作战效能》 〔127〕、潘向明的《鸦片战争前的中西火炮技术比较研究》 〔128〕、莫冠婷的《1879年美国领事协助广东当局购炮案初探》 〔129〕、刘鸿亮的《鸦片战争时期中英炮弹技术和性能优劣再析》〔130〕、张建雄的《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海防炮台的技术研究》〔131〕等文章,对晚清海防炮台建设、中西火炮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张正红、徐炯明的《宁波明清海防研究》专门研究了明清时期宁波沿海地理形势,烽堠瞭台、炮垒、城堡、战船,兵力部署等。〔132〕郭太风的《八旗、绿营俸饷制度初探》 〔133〕、姜鸣的《北洋海军军费初探》〔134〕、皮明勇的《试论清朝的绿营低饷制度》〔135〕、茅海建的《鸦片战争清朝军费考》〔136〕、张家瑞的《中国建设近代海军不成的经济财政思考》〔137〕、陈先松的《海防经费原拨数额考》〔138〕等文章,研究了清朝海防经费以及军队俸饷问题。史滇生的《论清末北洋海防建设》 〔139〕、王宏斌的《鸦片战争后中国海防建设迟滞原因探析》 〔140〕、王日根的《明代海防建设与倭寇、海贼的炽盛》〔141〕等文章,则从多个角度分析海防建设问题。
海防战争方面,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抗倭斗争,清康熙间平定台湾,清嘉庆间剿灭海盗,清后期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为中心的海防战争史上。如蔡俊士的《戚继光在浙江台州抗倭斗争述论》〔142〕、赵连稳的《胡宗宪与明代抗倭战争》〔143〕、张邦建的《胡宗宪抗倭事迹探论》 〔144〕、黄毅的《唐顺之与明代抗倭斗争》〔145〕等,研究了明代抗倭将领御倭思想和将领们克敌制胜的战争经历等。王兴亚的《清朝收复台湾策略论述》〔146〕、季云飞的《论康熙帝进取台湾的战略及其实施》〔147〕、许良国的《台湾郑氏政权与清政府统一台湾》〔148〕等,研究了清廷统一台湾的策略及其实施等问题。叶志如的《试析蔡牵集团的成份及其反清斗争的实质》〔149〕、李金明的《清嘉庆年间的海盗及其性质试析》〔150〕、谭世宝等的《张保仔海盗集团投诚原因新探》〔151〕、刘平的《嘉庆时期的浙江海盗与政府对策》〔152〕等,分析了干嘉时期东南沿海的海盗成份、性质及清政府剿灭海盗的对策措施等。而丁明楠的《略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153〕、杨志本等的《近代海军作战的阵法与战法述论》 〔154〕、戴逸的《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与意义》〔155〕、龙永行的《镇海战役述评》〔156〕、戚其章的《南洋海军援台与中法镇海之役》〔157〕、张墨的《鸦片战争中的海战》〔158〕等,以及牟安世的《鸦片战争》〔159〕、戚其章的《中日甲午战争》〔160〕、书麟的《中法战争》〔161〕、雷远高的《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162〕、季子平的《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63〕、关捷等的《中日甲午战争全史》〔164〕、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65〕等专著,研究了清后期历次中外海防战争产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以及相关的战略战术、意义等。
通过上述海防史研究概况的检视,可以发现尽管通史性和专业性海防史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不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海防思想、政策、建设、人物、战争等方面,这些内容固然都是海防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但不是海防史研究的全部,还有一些方面研究较少涉及,例如地方行政职官与海防的关系,虽然部分论著在关于海防地理的叙述中触及海疆行政区划,也有讨论地方行政大员总督、巡抚、道员的海防活动,但暂未见有关地方行政职官与海防关系的专门论述。上述检视还可以发现,研究关注度也存在着区域性差异,即使同一地区又有时代的区别。例如关于明代海防史研究多集中在倭患最为严重的浙江、福建、广东三省,而关于清代海防史研究则多集中在海防建设突出的山东、福建、台湾、广东地区。学者们对清代浙江、江苏的海防史的研究相对较少,迄今只有为数不多的论文讨论清代浙江、江苏海防,专门研究清代浙江、江苏海防的著作目前还未见到。所以中国海防史研究仍有广大可开拓的空间。
〔参 考 文 献〕
〔1〕夏琳.海纪辑要,闽海纪要,闽海纪略.蓝鼎元.平台纪略.阮旻锡.海上见闻录〔Z〕.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
〔2〕杜臻.海防述略〔M〕.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1969.
〔3〕施琅.靖海纪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4〕佚名.清初海疆图说〔M〕.台北:台湾文献委员会,1996.
〔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薛传源,编.防海备览〔O〕.嘉庆六年(1801)刻本.
〔7〕陈伦炯.天下沿海形势录〔C〕//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三),道光六年(1826)刻本:03.
〔8〕邓廷桢,等.广东海防汇览〔O〕.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
〔9〕严如煜.洋防辑要〔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影印.
〔10〕梁廷枏.海国四说〔O〕.北京:中华书局,1993.
〔11〕徐继畲.瀛环志略〔O〕.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12〕姚文栋,编译.日本地理兵要〔O〕.光绪十年(1884)铅印本.
〔13〕徐家干.洋防说略〔O〕.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14〕齐召南.海道编.龚柴.中国海岛考略〔C〕//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帙),南清河王氏铸版,光绪十七年(1891)上海著易堂印行,01—06,342.
〔15〕朱正元.浙江沿海图说〔O〕.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16〕华世芳.沿海形势论〔C〕//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帙),南清河王氏铸版,光绪十七年(1891)上海著易堂印行,第19.
〔17〕 丁开嶂.中国海军地理形势论〔z〕.北洋公报局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18〕希里哈.防海新论〔Z〕.华衡芳,译,江南制造总局同治十三年(1874).
〔19〕英国海军海图局,编〔O〕.陈寿彭,译.新译中国沿海险要图说.光绪丁未年(1907)广东广雅书局.
〔20〕卫杰.海口图说〔O〕.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21〕张之洞,编.广东海口图说〔O〕.光绪十五年(1889)广东广雅书局.
〔22〕丁日昌,李鸿章.海防要览〔O〕.光绪十年(1884)敦怀书屋刊本.
〔23〕薛福成.浙东筹防录〔O〕.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筹洋刍议》,光绪十三年(1887)醉六堂.
〔24〕周素.瓯海防务条陈〔O〕.经世报1897,(13):14.
〔25〕李晋萃.前倭祸考〔O〕.上海:上海国民外交委员会,1933.
〔26〕陈懋恒.明代倭寇考略〔O〕.北京:哈佛燕京学社,1933.
〔27〕何格恩.明代倭寇侵扰沿海各地年表〔J〕.岭南学报,1933,(02):04.
〔28〕吴重翰.明代倭寇犯华史略〔O〕.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29〕黎光明.嘉靖御倭浙江主客军考〔O〕.北京:哈佛燕京学社,1933.
〔30〕李应珏.浙江明代倭寇纪略〔O〕.建国月刊,1934,(10):05.
〔31〕孟锦华.明代两浙倭寇〔O〕.金华:金华国民出版社,1940.
〔32〕欧阳祖经.谭襄敏公年谱〔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3〕章依萍.戚继光〔M〕.上海:上海儿童书局,1937.
〔34〕吴原.戚继光〔M〕.重庆:重庆正中书局,1943.
〔35〕王以中,辑.明代海防图籍录〔J〕.清华周刊,1932,(37):09-10.
〔36〕何竹影.浙江沿海形势论〔J〕.学生文艺丛刊,1925,(02):02.
〔37〕张中会.山东海防军事地理〔J〕.西北论衡,1937,(05):04.
〔38〕孟锦华.浙东海防屏障的舟山(国防地理)〔J〕.战时中学生,1939,(01):11.
〔39〕秋圃.海防问题之商榷〔J〕.晨报副刊,1922,(10).
〔40〕戴占奎.东南海防问题之研究〔J〕.大陆杂志,1932,(01)第9期、1933年第1卷第9期连载.
〔41〕胡宏基.如何巩固中国之海防〔J〕.海事月刊,1932,(06)第01.
〔42〕朱瑞林.我国海防建设的研究〔J〕.建国月刊,1935,(13)第04.
〔43〕郭寿生.我国海防建设的重点在哪里〔J〕.海军建设,1941,(02)第02.
〔44〕方豪.明嘉靖间葡人在宁波被屠问题〔J〕.新北辰,1937,(03)第05.
〔45〕刘熊祥.清季四十年之外交与海防〔M〕.重庆:重庆三友书店,1943.
〔47〕张宗洽.郑成功收复台湾〔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62.
〔48〕编写组.中国人民保卫海疆斗争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49〕刘恢祖,等.一八四二年上海抗英战争〔J〕.学术月刊,1960,(05).
〔50〕陈孔立,等.帝国主义侵略厦门和厦门人民的反帝斗争(1840-1919)〔J〕.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1961,(03).
〔51〕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概述〔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01).
〔52〕鲍中行,编.中国海防的反思——近代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史》,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
〔53〕史明星.中国历代海防发展概览》,《军事历史研究》1992,(04)、1993,(01).
〔54〕驻闽海军军事编纂室,编.福建海防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55〕《广东海防史》编委会,编.广东海防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56〕黄鸣奋.厦门海防文化〔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
〔57〕王赛时.山东海疆文化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
〔58〕卢建一.闽台海防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59〕许毓良.清代台湾海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0〕宋烜.明代浙江海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1〕苏永军.明代浙东海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2〕郭双林.论鸦片战争时期的世界舆地研究〔J〕.中州学刊,1992,(01).
〔63〕王宏斌.清前期关于福建台湾海防地理形势的认识〔J〕.史学月刊,2001,(02).
〔64〕王日根.海防地理视域下的明代福建水寨内迁〔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
〔65〕程广中.中国陆海防实践的历史经验〔J〕.军事历史研究,2002,(01).
〔66〕刘新华,等.略论晚清的海防塞防之争——以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考察〔J〕.福建论坛(人社版),2003,(05).
〔67〕方堃,等.晚清浙江海防战略地位的弱化及原因透视〔J〕.历史档案,1996,(01).
〔68〕刘庆.明清(前期)浙江海防战略地位的演变〔J〕.军事历史研究,2009,(03).
〔69〕安京.秦汉时期海疆的经略〔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01).
〔70〕李金明.我国史籍中有关南海疆域的记载〔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03).
〔71〕马大正,主编.中国海疆经略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72〕张炜,方堃,主编.中国海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73〕王宏斌.晚清海防地理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4〕沈渭滨.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概论〔J〕.史林,1988,(03).
〔75〕戚其章.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J〕.东岳论丛,1998,(05).
〔76〕史滇生.中国近代海军战略战术思想的演进〔J〕.军事历史研究,2000,(01).
〔77〕明立志.海防筹议述论〔J〕.山东师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02).
〔78〕杨策.论所谓海防与塞防之争〔J〕.近代史研究,1987,(04).
〔79〕杨永福.关于晚清政府对海防问题讨论的几点考察〔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03).
〔80〕张炜,等.海权与兴衰〔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81〕秦天,等,主编.中华海权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82〕卢建一.从东南水师看明清时期海权意识的发展〔J〕.福建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01).
〔83〕李恭忠,等.倭寇记忆与中国海权观念的演进——从〈筹海图编〉到〈洋防辑要〉的考察〔J〕.江海学刊,2007,(03).
〔84〕军事学术研究所,编.中国海防思想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85〕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6〕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7〕张宪文.略论清初浙江沿海的迁界〔J〕.浙江学刊,1992,(01).
〔88〕龚缨宴:《南田岛的封禁与解禁〔J〕.浙江学刊,2014,(02).
〔89〕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清代边疆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90〕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91〕卢建一.明清海疆政策与东南海岛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92〕李宁利.明清时期疍民社会与中国对南海诸岛的管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社版),2014,(10).
〔93〕陈高华,等.中国海外交通史〔M〕.北京:文津出版社,1986.
〔94〕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95〕李金明,等.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96〕张铁牛.戚继光建设与运用水师的卓越才能〔J〕.军事历史,1988,(01).
〔97〕任晓初.汤和其人与明初海防〔J〕.学术界,1993,(03).
〔98〕李建军.试论明代海禁派代表朱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99〕易泽阳.俞大猷与明朝海防探微〔J〕.社科纵横,2009,(04).
〔100〕范兆琪.郑成功父子开发台湾的历史贡献〔J〕.史学月刊,1982,(06).
〔101〕季云飞.简析施琅对清政府收取台湾、统一大业的贡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6,(03).
〔102〕施渡桥.论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的变化〔J〕.近代史研究,1993,(04).
〔103〕威海莹.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J〕.安徽史学,1997,(02).
〔104〕罗肇前.李鸿章是怎样开始购买铁甲舰的〔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3,(04).
〔105〕张家瑞.李鸿章与晚清海军舰船装备建设的买与造〔J〕.军事历史研究,1998,(03).
〔106〕张墨.试论中国古代海军的产生和最早的水战〔J〕.史学月刊,1981,(04).
〔107〕戚其章.中国海军产生的时间问题〔J〕.史学月刊,1983,(03).
〔108〕陈祖恩.湘军水师与近代海军〔J〕.史学月刊,1984,(03).
〔109〕张铁牛,高晓星.中国古代海军史〔M〕.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
〔110〕编委会.海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111〕吴杰章.中国近代海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112〕张墨.中国近代海军史略〔M〕.北京:海军出版社,1989.
〔113〕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114〕贾熟村.北洋舰队的筹建〔J〕.安徽史学,2008,(03).
〔115〕刘杰.北洋海军建设得失成败刍议〔J〕.军事历史,2014,(03).
〔116〕章年海.明代浙江军事布防考〔J〕.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01).
〔117〕施剑.试论明代浙江沿海卫所之布局〔J〕.军事历史,2012,(05).
〔118〕李巨澜.清代卫所制度述略〔J〕.史学月刊,2002,(03).
〔119〕何锡荣.清军水师装备近代化的先声〔J〕.社会科学,1983,(06).
〔120〕杨奋泽.清末福建海军舰船编制考略〔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04).
〔121〕张家瑞.中国近代海军舰船装备建设探析〔J〕.军事经济研究,1994,(04).
〔122〕宋烜.明代海防军船考——以浙江为例〔J〕.浙江学刊,2012,(02).
〔123〕唐志拨.中国舰船史〔M〕.北京:海军出版社,1989.
〔124〕陈锐.清末海军舰船志〔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125〕甘少杰.近代海军留学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影响〔J〕.军事历史研究,2012,(03).
〔126〕谢茂发.试论江南水师学堂〔J〕.云梦学刊,2007,(06).
〔127〕吕小鲜.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军的武器和作战效能〔J〕.历史档案,1988,(03).
〔128〕潘向明.鸦片战争前的中西火炮技术比较研究〔J〕.清史研究,1993,(03).
〔129〕莫冠婷.1879年美国领事协助广东当局购炮案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130〕刘鸿亮.鸦片战争时期中英炮弹技术和性能优劣再析〔J〕.史林,2010,(03).
〔131〕张建雄.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海防炮台的技术研究〔J〕.岭南文化,2010,(04).
〔132〕张正红,徐炯明.宁波明清海防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133〕郭太风.八旗、绿营俸饷制度初探〔J〕.复旦学报(社科版),1982,(04).
〔134〕姜鸣.北洋海军军费初探〔J〕.浙江学刊,1986,(05).
〔135〕皮明勇.试论清朝的绿营低饷制度〔J〕.军事历史研究,1991,(03).
〔136〕茅海建.鸦片战争清朝军费考〔J〕.近代史研究,1996,(06).
〔137〕张家瑞.中国建设近代海军不成的经济财政思考〔J〕.军事经济研究,2006,(10).
〔138〕陈先松.海防经费原拨数额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03).
〔139〕史滇生.论清末北洋海防建设〔J〕.军事历史研究,1991,(02).
〔140〕王宏斌.鸦片战争后中国海防建设迟滞原因探析〔J〕.史学月刊,,2004,(02).
〔141〕王日根.明代海防建设与倭寇、海贼的炽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04).
〔142〕蔡俊士.戚继光在浙江台州抗倭斗争述论〔J〕.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02).
〔143〕赵连稳.胡宗宪与明代抗倭战争〔J〕.社会科学辑刊,1995,(05).
〔144〕张邦建.胡宗宪抗倭事迹探论〔J〕.学术界,1999,(02).
〔145〕黄毅.唐顺之与明代抗倭斗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6)..
〔146〕王兴亚.清朝收复台湾策略论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04).
〔147〕进取台湾的战略决策及其实施〔J〕.江海学刊,2001,(06).
〔148〕许良国.台湾郑氏政权与清朝政府统一台湾〔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06).
〔149〕叶志如.试析蔡牵集团的成份及其反清斗争实质〔J〕.学术研究,1986,(01).
〔150〕李金明.清嘉庆年间的海盗及其性质试析〔J〕.南洋问题研究,1995,(02).
〔151〕谭世宝.张保仔海盗集团投诚原因新探〔J〕.广东社会科学,2007,(02).
〔152〕刘平.嘉庆时期的浙江海盗与政府对策〔J〕.社会科学,2013,(04).
〔153〕丁明楠.略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J〕.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02).
〔154〕杨志本,许华.近代海军作战的阵法与战法述论〔J〕.历史档案,1988,(02).
〔155〕戴逸.甲午战争的影响与意义〔J〕.齐鲁学刊,1991,(01).
〔156〕龙永行.镇海战役述评〔J〕.军事历史研究,1991,(04).
〔157〕戚其章.南洋海军援台与中法镇海之役〔J〕.社会科学辑刊,1995,(06).
〔158〕张墨.鸦片战争中的海战〔J〕.历史教学,1997,(07).
〔159〕牟安世.鸦片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60〕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161〕陈书麟.中法战争〔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
〔162〕雷远高.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163〕季子平.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64〕关捷,孙复克.中日甲午战争全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6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