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道中考模拟压轴题的解法探究与思考

2016-05-03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宋伟军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黄玉华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位线证法中点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 宋伟军☉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 黄玉华



一道中考模拟压轴题的解法探究与思考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宋伟军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黄玉华

在南京市组织的一次初三数学中考模拟练习中,一道压轴题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思路受阻,得分率很低.笔者悉心研究发现,对于此题,只需抓住题目条件特征、图形特征和结论特征中的一个,运用基本数学模型和基本数学方法,即可自然求解.下面将解法探究呈现给大家,以飨读者.

一、题目

如图1,已知直线l与线段AB平行,试只用直尺作出AB的中点.

1.初步探索

如图2,在直线l的上方取一个点E,连接EA、EB,分别与l交于点M、N,连接MB、NA,交于点D,再连接ED并延长交AB于点C,则C就是线段AB的中点.

图1

图2

图3

2.推理验证

利用图形相似的知识,我们可以推理验证AC=CB.

(1)若线段a、b、c、d的长度均不为0,则下列比例式中,一定可以得出b=d的是().

(2)由MN∥AB,可以推出△EFN∽△ECB,△EMN∽△EAB,△MND∽△BAD,△FND∽△CAD.所以有,所以AC=CB.

3.拓展研究

如图3,△ABC中,D是BC的中点,点P在AB上.

(3)在图3中只用直尺过点P作直线l∥BC.(写出画法,作出图形,保留作图痕迹)

(4)依据(3)中直线l的画法,求证:l∥BC.

解:(1)选B.

(3)分别连接CP、AD相交于点E,连接BE并延长交AC于点Q,过点P、Q作直线l,则直线l即为所求.

下面展示参考答案关于(4)的解法,通过作平行线构造相似三角形,进而转化比例线段,再证相似得角相等,证平行.

(4)证明:如图4,过点E作MN∥BC,分别交AB、AC于点M、N.

因为MN∥BC,所以△AME∽△ABD,△AEN∽△ADC,所以=

图4

因为点D是BC的中点,所以BD=CD,所以ME=EN.

因为MN∥BC,所以△PME∽△PBC,△QEN∽△QBC,所以,所以.又因为∠PEQ=∠CEB,所以△PEQ∽△CEB,所以∠QPE=∠BCE,所以PQ∥BC,即l∥BC.

二、解法探究

上述(4)的解法是第二问预设解法的逆向思考,但是这种解法用到的图形比较复杂,需要证明多组三角形相似,涉及比例线段较多,同时对转化、替换方面要求较高,只要有某处处理不到位,解答便会陷入“死局”,有没有思路、方法比较自然的解法呢?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究.

思路1:倍长中线.

探究1:根据题目的条件特征“点D为BC的中点”,可以倍长中线,这是比较自然的想法.

证法1:如图5,延长ED到点E′,使E′D=ED.

因为BD=CD,所以四边形BECE′为平行四边形,所以PE∥BE′,所以△APE∽△ABE′,所以

图5

图6

探究2:既然可以倍长△BCE的中线ED,是否可以尝试倍长△ABC的中线AD呢?

证法2:如图6,延长AD到点D′,使DD′=AD.

因为BD=CD,所以四边形ABD′C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B=CD′,AC=D′B.因为AP∥CD′,所以△APE∽△D′CE,所以

思路2:构造中位线.

探究3:根据题目的条件特征“点D为BC的中点”,也可以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也是常见的辅助线之一.

证法3:如图7,分别取BQ、CP的中点M、N,连接DM、DN.

因为D为BC的中点,所以BP=2DN,CQ=2DM.

图7

探究4:证法3是在△ABC内部构造中位线,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向△ABC外构造中位线?

证法4:如图8,作BG∥AD,交CP的延长线于点G,作CH∥AD,交BQ的延长线于点H.

易得DE是△BCG和△BCH的中位线,则BG=2DE=CH.

图8

思路3:面积法.

探究5:张景中院士曾言:“三角形中所有的线段比例问题都可以转化为面积问题来解决”,根据图形特征,点D是BC边的中点,可得S△ABD=S△ACD,S△BED=S△CED,所以S△AEB=S△AEC.因此也可尝试利用面积法为两个比例式搭建中间桥梁,来证明比例式相等,从而解决该问题.

证法5:如图9,作BF⊥CP,AG⊥CP,CH⊥BQ,AI⊥BQ,垂足分别为点F、G、H、I.

图9

因为BD=CD,所以S△ABD=S△ACD,S△BED=S△CED,所以S△AEB=S△AEC,所以.又因为∠PAQ=∠BAC,所以△PAQ∽△BAC,所以∠APQ= ∠ABC,所以PQ∥BC.

思路4:间接证法.

探究6:根据题目的结论特征,是要证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而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就是两种,即相交或平行,因此当直接证平行较困难时,可以考虑证明两条直线不相交,正难则反,这是解决数学问题一种重要的策略,反证法就是这种策略之一.

证法6:如图10,假设PQ不平行BC,则过点P作l′∥BC,交AC于点E′,连接BE′交CP于点O′,连接AO′并延长交BC于点D′.

由(2)可得:D′为BC的中点.而点D 为BC的中点,这与“一条线段有且只有一个中点”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所以PQ∥BC.

探究7:证法6是用反证法来解决的一种间接证明方法,在初中范围内还学习过一种间接证明的方法,那就是“同一法”,能否用“同一法”来解决呢?

图10

证法7:如图11,作PF∥BC,交AC于点F,连接BF交PC于G,连接AG并延长交BC于点D′.

由(2)可得D′为BC的中点.又因为D为BC的中点,所以D、D′重合,所以AD 和AD′为同一条直线,所以G、E为同一点,所以BG、BE为同一条直线,所以F、Q为同一点,所以PQ与PF为同一条直线.又因为PF∥BC,所以PQ∥BC.

图11

三、拓展与思考

1.利用“塞瓦定理”解决(4)

塞瓦定理:如图12,设P、Q、R分别是△ABC的边BC、CA、AB上的点,则AP、BQ、CR三线共点的充要条件是

图12

下面我们可以利用塞瓦定理简洁解决(4).简证:如图13,由塞瓦定理得:=1.又BD=DC,则=,则PQ∥BC.

图13

2.问题(4)的变式探究

如图14,若点D不是BC的中点,而是BC的靠近点B的n等分点(n>2,n为整数),即,显然此时PQ不再平行BC,那么会有其他什么发现呢?

笔者尝试利用BD和BC来表示BG,在求出BG的同时,得到了一个简洁的比例式:=n-2.

证明:如图14,过点Q作FQ∥BC,设AQ=a,QC=b.

图14

设AP=(n-1)ak,PB=bk.

3.结论的应用

由本题我们可以发现:“用无刻度的直尺可以作出两条平行线段中任一条线段的中点”,这为我们利用尺规作图提供了新的模型.

问题:仅用直尺如何作出矩形的对称轴?

作法:如图15,连接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I,再根据该模型作出BC边的中点H,则过点I、H的直线l即为矩形ABCD的一条对称轴,同样可以画出另一条对称轴.

图15

四、写在最后

从以上解法探究可以发现,我们在解综合题时,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条件特征、结论特征和图形特征,从中寻找突破口,联想所学知识和方法,唤醒过程经验,经历理性分析,利用基本模型,循序渐进地打开解题思路之门,最终促进学生解法的自然生成.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作为肩负着数学教育任务的教师,我们与数学为伴,数学离不开解题,谁也无法教会我们解答所有的题目,重要的是,通过有限道题的学习去领悟那种解无限道题的数学机智,那么,怎样才能“通过有限道题的学习去领悟那种解无限道题的数学机智”呢[1]?笔者的体会是抓住题目的特征,进行自觉地解题分析,正如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P15)指出的:“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懂得并且传授给学生下述看法:没有任何问题是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的,总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充分的探讨与钻研,我们能够改进这个解答,而且在任何情况下,我们总能提高自己对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唯此,才能增强我们的数学解题能力,优化认知结构,提高思维素质,才能创新教育思路,享受智慧人生.

参考文献:

1.罗增儒.中学数学解题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位线证法中点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中点和对称问题
一道数列不等式题的多种证法
巧构中位线解题
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巧证几何题
R.Steriner定理的三角证法
巧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题
中点的联想
活用中位线的性质解题
中点出招,招招喜人
三个猜想的另证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