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何新知教学:由特殊走向一般——以“13.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为例

2016-05-03江苏省如皋市高新区实验初中陈亚东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新知线段结论

☉江苏省如皋市高新区实验初中 陈亚东



几何新知教学:由特殊走向一般——以“13.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为例

☉江苏省如皋市高新区实验初中陈亚东

“特殊与一般”是初中数学几个最为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它在学生获取几何知识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几何教学中,学生可以从图形的特殊位置或图形(线段、角等)的特殊取值出发,通过对多种不同特殊情形下结论的探究,从而不完全地归纳出可能具有一般意义的数学结论,在经过“严格论证”后,这些结论将会被应用到今后的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之中.显而易见,特殊到一般是初中几何结论生成的重要通道,我们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现呈现一则这样的教学案例,并谈一些体会,希望能给您带来启示.

一、教学片断及分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13.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2.背景分析

下面展示的是“轴对称”这一单元的第2课时的教学片断,前一单元中学生学习的“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和本单元第1课时学习的“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等知识,为本节课的探究夯实了基础.这节课将要深入探讨的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知识(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圆等)的基础,在学生的初中几何学习中作用巨大.所以教师在进行下面的片断教学前,已经带领学生梳理了前面获得的知识,并对本节课在几何学习中的地位进行了简单的陈述.

3.片断展示

师:如图1,直线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C为垂足.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生1:A、B两点关于直线MN对称.生2:根据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我可以得到∠ACN=∠ACM=∠BCM=∠BCN=90°,AC=BC=AB.

师:线段AC表示的是哪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生3:点C与点A之间的距离.

师:BC呢?

生4:点C与点B之间的距离.

师:它们相等吗?

生(齐):相等.

师:是不是在这条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A、B的距离都相等呢?(教师稍作停顿,让学生思考片刻)现在,我们在MN再上取一点P1,请大家分别去量一量P1到点A与点B的距离,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作图,并度量P1到点A、点B的距离.

2分钟后,学生活动结束.

师:相等吗?

生(齐):相等.

师:如果在MN上再取一个点P2(教师在图1中标上点P2,连接P2A、P2B),P2到点A和点B的距离还相等吗?

生5:相等.

师:为什么呢?能用最近学过的知识来说明吗?

生6:A、B两点关于直线MN对称.所以如果将线段AB沿直线MN对折,线段P1A与P1B、线段P2A与P2B都是重合的,因此它们也分别相等.

师: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以简单地给出一些理由,那么有没有更加严谨的证明方法呢?

生7:可以用全等来证明,如图1,根据“直线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可以得到∠ACN=∠BCN=90°,AC=BC.又P2C=P2C,所以△P2CA≌△P2CB.所以P2A=P2B.

师:非常棒!看来全等三角形还真是个解决问题的好工具呢!那么,如果我们在MN上取点P3、P4、…(教师在图1中标上点P3、P4,…),它们到点A和点B的距离还分别相等吗?

生8:相等.因为MN两侧对称的两个三角形依然全等.

师:好的.看来,不只是线段AB的中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哦!

生(齐):对!

师:但我们要感谢“线段AB的中点”,从这个特殊位置出发,我们发现了一个对今后几何学习有重要影响的定理.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刚发现的这个结论吗?

生9: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师:非常棒!这样我们就得出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板书).

4.片断分析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与线段的交点,是这条线段的中点,在线段和它的垂直平分线上,这个点是一个特殊点,是很多数学结论“诞生”的起点.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个点开始,去猜想并验证“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这一结论.学生有垂直平分线的概念,从这个特殊点上得出结论并不难.在学生知晓这个结论后,接下来就应是经历特殊向一般的转变,学生的视线和思维随着点P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移动变化而变化着,通过作图、度量,他们依然会发现特殊位置上的结论一般化后依然成立.基于这样的获得,教师立即引导学生进行了“理论”上的“证明”,让他们用“最近学过的知识来说明”这个结论.由于有了“全等三角形”的基础铺垫,有了轴对称的性质认知,让学生给出严格论证的方法还是较为容易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步步追问,让已有知识不断被唤醒,学生在提取和应用中顺利地得出了证明的方法,为最终结论的归纳扫清了障碍.教师从“特殊”出发,引导学生归纳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从熟悉的图形中抽取出新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结论,并进行了规范化验证,整个教学严谨、规范,具有很强的新意.

二、教学感悟

1.关注新旧衔接,建构新知教学起点

数学新知的学习离不开旧知的支撑,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只有关注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才能建构出有效的教学起点,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源”.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为例,支撑这一新知学习的旧知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轴对称的性质”等,在本文所述案例中,教者正是从这些旧知中进行了深度挖掘,将教学的起点定格在“中点”,也就是“垂直平分线的概念”之上,让学生的新知探究从这个点上展开,教者通过对点P的位置的变换,让新知由“特殊”逐步走向“一般”.最终,通过各种旧知的不断叠加,新知不再停留在“猜想”之上,各种不同方法的证明给出了“新知是正确的”的充分依据,这也保证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应用中“底气十足”.从案例中的教学设计看,教师从学生旧的知识网络中,不仅找出了新知的生成基础,还设计出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教学“生长点”,这样的分析与设计紧贴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找寻新知“特性”,强化数学思想渗透

数学思想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应用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高度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要注意用好教学内容中的“思想素材”,及时将数学思想渗透到教学进程之中,以便学生及时感悟与积累.这种基于教学内容的渗透,应建立在教师对教学新知“特性”的充分剖析之上,是对新知“特性”充分把握下的自然“镶嵌”.显然,为数学思想找寻教学载体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教师的“必修功课”.数学新知一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些“个性”将是我们加载数学思想最重要的渠道.举两个例子,在教学“数轴”时,数轴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数形结合形成的工具,抓住数轴的这一“个性”,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顺利加载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获得“数轴”的概念及作法的同时,也能对这一初中阶段的核心数学思想有所感悟;在教学“圆周角定理”时,教材安排了三种不同图形下的定理推导,教师就应根据教材的设计,在帮助学生获得定理的同时,将分类讨论思想渗透进去……再说说本文中的这则案例,教师也是抓住了“中点”和“垂直平分线”之间的关系,从“特殊”入手,通过多次同一结论的陈述铺垫,最终归纳出“一般”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特殊与一般”思想的感悟还是较为深刻的.

3.重视“过程”教学,形成活动经验积淀

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进程中,参与思维过程的不只是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有一些“默会知识”,比如数学活动经验的参与.由此可见,知识获得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取与应用的过程.毋庸置疑,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样是学生积累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因此,我们应重视新知获得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知识的完整生成过程,要让他们清晰感知到在不同的教学时点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各起到了什么作用,有哪些知识与经验是可以继续延续应用的,又有哪些新的知识与经验自然生成了,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发挥作用.这些源自教学过程的切身感悟,应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结果,我们应鼓励并帮助学生“明明白白”地获得数学知识.案例中,为了帮助学生“明明白白”获得“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生从线段的中点出发开始初步感知,随着教师呈现出的点P的变化,学生的思维一路跟来,“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成为了共性的规律.为了让这一结论得到所有学生认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别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必要的论证.这样的过程经历,保证了知识的获得具有个性特征,是一种基于个体认同的共性归纳,无论是探究的终极知识,还是隐藏于探究交流中的活动经验,都是顺其自然下的生成,合理、扎实、有效.

三、写在最后

数学基本思想是数学“四基”之一,是与学生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密切相关的“默会知识”,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作用明显.所以数学教学应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在几何教学中,“特殊与一般”是学生获取数学结论最常用的数学思想,几乎贯穿于初中整个学段的几何教学.在几何教学中,我们常会引导学生从特殊位置出发,去探究其中可能存在的特殊的数量关系或位置关系,在学生获得特殊状态下的“猜想”后,再围绕可能成为的一般结论进行必要的证明.不难看出,在形成猜想、获得结论、验证结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被迅速拓宽.附着于一般性结论之上的其他“三基”(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都将会随之“固化”,成为学生“学习成果”的一部分.接下来的应用,将会是这些一般结论的特殊化,无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些显性知识,还是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这些隐性知识,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于是乎,学生个体的数学素养随之提升!

以上,仅是笔者一家之言,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朱正南.生成在意料之外处置于情理之中——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3(5).

2.王冰.重视过程教学发展思维能力——“12.1轴对称(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特点[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陈先荣.把“软任务”提升为“硬指标”——对课程目标从“双基”发展到“四基”的认识[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2(3).

5.宋庆莉.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抓起[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6).

6.张春莉.课例:16.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一课时)[J].中学数学教学,2012(3).

猜你喜欢

新知线段结论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结论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