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那只蚊子
2016-04-29徐赛虎
徐赛虎
卫生队队员在武警广东省边防总队机动支队新训大队进行消杀灭蚊工作
2016年4月是第28个全国爱国卫生月,这次的活动主题是“灭蚊防病健康你我”,你准备好了吗
患者黄某,男,18岁,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人,随父母在安哥拉罗安达居住。3月27日,患者乘飞机经阿联酋迪拜、北京转机,抵达福州市(入境时体温未升高)。4月3日,福建省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输入性黄热病病例。
这是国家卫计生委公布的最新的输入性黄热病确诊病例。
自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以来,中国境内发现的输入性病例,均是从安哥拉而来,无一例外。
世界卫生组织4月4日发表公报称,自2015年底以来,安哥拉黄热病疫情已造成198人死亡。在安哥拉的中国人中,迄今共有9人死于黄热病。
同样在3月,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广东省新增加两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最佳预防方式是防蚊叮
近期在全球暴发的黄热病、寨卡病毒都由蚊子叮咬传播。
其中,埃及伊蚊是向人类传播以上黄病毒的主要蚊种。其感染源是病毒血症期的患者。典型的病毒血症期持续5~6天,在患者发病的前1天到发病后第5天,患者的血液均具有感染性,尤以病后2~3天更甚。当蚊子刺吸了发热患者或发热前1天的血液,也就吸入了病毒。
从吸入病毒到病毒能随唾液腺的分泌而具有传播能力的过程,常被称为潜伏期,约10天,也会因环境气温的升高而缩短。随着蚊子的下一次吸血,将病毒传播给人或其他宿主动物。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黄热病感染分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例大约在7:1至12:1,但在儿童中有时可高达2:1。显性感染分为两期,第一期也即急性期,特征是发热、肌肉疼痛、头痛、寒战、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在3~4天之后,多数病人好转,症状消失。
但是,在少数病例中,疾病进入“毒性”期:重新出现发热,病人形成黄疸并有时出血,在呕吐物中出现血液(典型的“黑色呕吐物”)。进入毒性期的病人约有50%在10~14天之内死亡。
对于黄热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疫苗接种只能作为一种预防措施,而寨卡病毒至今尚无疫苗进行预防。
卫生和疾控部门对这两种病毒给出的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但可千万别把防止埃及伊蚊叮咬仅理解为喷灭蚊剂,涂防蚊水,点防蚊香。世卫组织的建议是:保护人群的最有效干预措施是消除蚊子的孳生场所。
灭蚊办法有多少
据本刊记者了解,早在十多年前,海南省就对原登革热流行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进行研究,发现这些蚊虫对溴氰菊酯、有机磷杀虫剂双硫磷、敌敌畏等敏感性“明显下降”。
近年来,科学家已找到更有效的方法,通过基因技术灭杀蚊子。
从2015年开始,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英创松开始向巴西释放没有繁殖能力的转基因蚊子。
国际原子能机构甚至开发出了一种“绝育蚊子”。主要是采取了昆虫辐射绝育技术:雄性昆虫在接受过辐射后变得不育,但依旧可以和雌性昆虫交配,投放至野外可以大幅减少昆虫在局部区域的数量。这一技术已被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推荐为未来控制伊蚊的一种新技术,2015年已开始向疫区巴西大面积投放。
中国广州也有“绝育蚊子”技术。在广州沙仔岛,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及其团队释放数百万只“绝育蚊子”,即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白纹伊蚊雄蚊,幼虫压制效果接近100%。
埃及伊蚊分布较广的海南省和广东一直向群众强调“翻盆倒罐,清除积水”。防蚊灭蚊全年都是常态化管理,再结合蚊虫的生长周期,在重点月份强化宣传、加大力度开展城乡环境整治。
海南省爱卫办相关负责人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海南因为地域原因,蚊虫较多,再加上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往来人员较为密集,所以省政府非常重视蚊虫防治。“每年重点月份,省爱卫办都会组织专家向民众宣传和讲解蚊虫防治知识,要让老百姓知道‘翻盆倒罐,清除积水是消灭身边蚊虫最主要手段。”
“灭蚊防病健康你我”
“自然界的蚊子是不均匀分布的,在同一个地方,这周和下周的情况也不同,”海南省爱卫办这位负责人强调,“我们会根据蚊虫7~10天的生长周期,要求包括医疗卫生、防疫、环卫等多部门联动,发动基层干部深入社区,宣传、指导、监督防蚊灭蚊运动。”
2016年4月是第28个全国爱国卫生月,这次的活动主题是“灭蚊防病健康你我”,你准备好了吗?
本刊记者获悉,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体育总局等七部门已联合下发通知,对此作出部署。
据该通知要求,南方重点省份要根据病媒生物和媒介传染病监测结果,及时组织开展集中灭蚊活动。
其中,中部和北方省份原则上于4月9日组织开展“清洁家园、灭蚊防病”春季爱国卫生运动专题现场活动,形成区域联动、部门联动、上下联动的春季爱国卫生运动良好氛围。
4月9月左右,海南全省再次组织了机关干部、志愿者等,深入开展清理卫生死角,清除曝露垃圾,开展一次病媒生物防治统一行动,清除“四害”孳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