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少先队工作有机结合
2016-04-29冯文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必然面临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在沉重的压力下,造成心理失衡,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联系工作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队员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我们以往常常以思想教育的方式解决队员的问题,但忽视了队员最普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如情绪调试、人际交往、应付挫折等,而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补充、拓宽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它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队员的生活,教育形式更充满人性化色彩,更能促进队员完整人格的发展。
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少先队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鲜明提出了关注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具体任务,作为辅导员应深刻领会心理发展教育的意义,以实践体验为载体,加强队员心理发展的辅导,切实提升少先队教育内涵,拓展少先队工作的时空领域。
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疏导、自由联想、暗示、心理换位等方法,让队员感到教育者是协助者,他们会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并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一个队员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如果队员心理不健康,如自卑,不信任他人,遇事逃避,推脱责任等,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条件。然而,对队员心理发展的指导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在少先队工作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让心理健康知识悄悄走进队员心里
在心理健康课上,在班队课中渗透心理健康,让队员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规律,帮助队员认识自我,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解决在学习,生活和休闲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并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协助队员学会认识自己,调控自己。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知识讲座、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操作训练、作品交流、小组讨论等,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有一次,在心理健康课上班里的两位队员闹矛盾,甚至动起了拳头。事后我了解了情况,原来其中一位队员开玩笑打了对方一下,可能是打疼了,另一个队员不甘心,非要还一下不可,这下闹得不可开交起来。作为大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的我照例批评教育了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互道歉后,我心想如果我就这样便了结了此事,这种解决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他们之间还会存在疙瘩,于是在接下来的心理健康课上,我改变了原定的教学内容,给队员们讲起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及周瑜因嫉妒诸葛亮,最终气死的故事。接着,我让这俩位队员谈谈自己当时的心理感觉,并引导队员积极地进行思考,用换位的作法让队员说说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想、如何做,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哪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些。在此基础上,再将班级中实际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如“同学骂了你或别人踩了你一脚怎么办……”通过讨论,队员都认识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自己得到了完满的答案。在心理健康课上或是在平时的班队会上,老师们积极地对队员们进行有目的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这样跟说教式思想教育相比,通过活动的形式,队员们领会得更快,体验的更深,让他们自己去换位考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让阳光冲散每一个队员心中的阴影
阳光,应该照耀着每一个少先队员,照进每一个少先队员的心理。然而,总有的队员心中常存阴影。如四年级某班的一位男同学平时积极活跃,可刚接触他时,我发现他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脾气,极易冲动,只要认为自己有理的就一定要争个输赢,并且老师教育了,他还是觉得和别人的冲突错在他人,最初,我也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可收效甚微。还是屡次重犯,为了探究原因,通过观察了解到,其实他的优点也挺多的,上课积极发言,做作业认真,字迹工整,经常愿意主动帮老师做事情。犯过错误的学生由于受过他人的批评谴责,对周围的人常有不信任感和对立情绪。接下去的日子里,我不去过多批评他,和他对立起来,而是向他说明道理。在后面的交谈中,我向他介绍了几种改变暴躁脾气的方法:增强理智感,学会克制怒气,遇事多思考,多想想别人,多想想事情的结果,认真对待,慎重处理。并时常利用他表现好时的机会表扬他、肯定他,这也带动了他的学习和纪律,但一个人前进的道路不是一条直线,其中总有反复,曲折。经过一个学期来的教育跟踪,他学会了和同学的相处,矛盾少了,学习也稳定了,也懂得了尊敬师长。
三、让家校成为培植队员心理健康的乐园
心理健康教育能否落实,与家长是否支持、配合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如今的家庭子女,是蜜罐里长大的一代,整天被呵护在手心里,多数孩子都有超越别人的欲望,喜欢听赞美。当受到别人的称赞时,孩子往往沾沾自喜,喜形于色;当遇到批评时,孩子喜欢找借口,推脱理由,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由于没有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全面地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势必不能发扬长处,也不利于克服弱点。因此,家长有必要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既不要过高,也不能过低,帮助孩子找到一个合适的目标,首当其冲的是使家长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趁开家长会的机会,老师们就可以向家长汇报一下孩子这方面的情况,引起家长重视要求家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切实提出孩子发展的目标,切不可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期望水平要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引导,帮助孩子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介绍了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创设竞赛情境,激发动机等。这学期大队部要求每个队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爸爸妈妈和老师们的共同指导下制定出自己每个月的自主教育目标,通过此种形式,即让学生学会了给自己设立近期可以实现的目标以月为单位进行检查、验收、反思和小结,达到了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制的目标,又形成了家校相互协作的网络,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四、掌握心理发展的规律,重在递进发展。
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心理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许多小的质变构成一个大的飞跃过程。由此可见,队员的心理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的,作为辅导员只要能重视队员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序地开展心理辅导,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认识到这一点,辅导员就应该从少年儿童成为小学生开始时就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心理发展教育,并针对低、中、高年级级级递进的方式展开心理发展辅导活动,让队员形成个性特征。例如:针对低年级的队员可以利用入队教育的契机让他们以“认识自己”为主题开展活动。让他们以自荐的方式在班级内进行入队演讲,介绍自己,由大家评价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自我意识;而针对中年级队员的心理发展则应进入到“相信自我”的阶段,围绕着“我能行”开展自信教育,让队员们参与班队内的岗位竞选活动,找准自我发展的闪光点,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岗位,实现由对自我表面评价到形成内部品质的过渡。例如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可以从队员们对节日渴望的心理出发,组织一次“我的节日我做主”六一策划活动,让队员们自主地参与活动的设计,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要尊重队员的选择,并按年龄特点组织不同的游艺活动,在深刻的体验活动中发展队员的自信心;而高年级队员心理的发展则上升到了“控制自我”的阶段,由此可以设计“当我一人独处的时候”活动,培养队员慎独自律的心理品质。少先队开展心理发展教育应该重视发展性,关注队员认知能力和个性社会化的发展,使队员顺利地完成个性特征形成的全过程。
五、提供心理互动的平台,重在自我教育。
如果说实践体验是船的话,那么互动交流则应该是帆,乘上船后只有扬帆才能远行。因此,少先队组织在为队员们提供了体验的舞台后,应该建立一种心里激励机制,通过各种方式让队员们将心理体验表达出来,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转化消极的心理体验,实现自我教育,促进队员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辅导员在队员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就认真分析了解,掌握队员们“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心理体验,为心里互动做积极的准备。辅导员只有认识到队员们存在的这些心理体验,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的对策,为队员提供心理交流的空间,使心理体验显示出实效性。
搭建心里互动平台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1、说出来。召开中队会,交流各自的心理体验,引导队员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在群体互动中实现自我教育。例如:针对毕业班的军训活动,队员们就可能产生两种心理体验,一种是积极的那就是“军人是可爱的,向解放军学习”;另一种则可能是消极的“军训太苦太累,长大后绝不当军人”。无论哪种心理都要让队员有机会表达出来,通过交流与辩论,辅导员老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发挥正面心理体验的积极影响,促进队员心理的转变。
2、写出来。将实践后的心理写成作文或诗歌,选择好的作品群体共赏。例如:一名素质较高但思想却很消极的大队干部,我经过有意识的指导让他参与了升旗仪式活动,在庄严的国旗下,这名队员自信地在全校2600多名少先队员面前进行了国旗下讲话,慷慨激昂的誓词中掩饰不住他内心的激动。仪式后,我及时地对他进行了表扬,并让他将内心的体验和收获写出来。勿需多言,这名队员的内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通过这种形式的体验让这名队员的心理得到了激励,改变了他封闭的性格,让内心深处的阳光绽放了出来。
3、树榜样。我们每一位辅导员都可以找出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心理体验的队员大力宣传,把他的良好心理体验扩展为多数人的收获。通过各种渠道的交流与沟通,把队员在活动中的积极心理通过强化得以巩固和提升,消极心理通过互动得以淡化,实现自我的教育,将队员们的心理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总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少先队工作中,这是对每一位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较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外,我们每一位辅导员本身还要有健康的人格和品质,拥有健康的心理,如何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运用与实际,还有待于我们去更深入地进一步地探索。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苏虎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