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学生主体性教学改革探索

2016-04-29宋燕

知识文库 2016年2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其本质是为了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成长,而不仅仅是将外部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学生主体性是学生成长的内在机制。学生受教育和学习的过程就是主体性在各种框架和结构下的应用和表达。主体性的发展促进学生积极活跃的学习并产生个体化体验。近年来,在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就业岗位缩减、就业市场趋冷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课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诞生的新学科,它作为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的联通媒介,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科学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满意度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学生主体性现状与问题

1、教学模式固化学生思维,影响学生主体性潜力开发。

国内就业指导课属于必修课程,授课方式广泛采用大班教学,受教学方式限制,大部分老师还是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停留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继承式教学模式阶段。这种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书本,失去了教学的动力和活力。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并不高,主动思考学习能力无法得到开发与锻炼。

2、教学手段程式化,内容更新速度慢,局限学生主体性发展。

就业指导课的教材虽然可以由各高校自主选择,但内容无法应对新产业新职业的变化速度,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行业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新的职业出现,一些职业逐渐被淘汰,行业变化无法迅速及时的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择业提供参考。另外一个问题则是课程主体的大学生群体规模大,层次不一,难以差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择业是一项动态过程,学生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不断在过程中做出选择,单一理论式教学显然无法满足学生需要和课程目标。

3、课程评价体系单一,限制学生主体性拓展空间。

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考核方式多采用理论考试和日常考查相结合的方式,日常考查通常结合学生出勤率和职业生涯规划书或者简历制作等日常作业,百分制量化考核仍占主要地位,缺乏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估,难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二、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1、建立引导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就业指导课要摆脱继承式教学模式影响,首先要建立引导式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探索性、创新性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递,而是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和锻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精神。途径有二,一是可以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通过参观企业、参与招聘会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自身兴趣确定职业方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有效结合,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主动学习。二是改变师生关系,教师从管理者、批判者变成合作者、服务者,与学生变成平等合作的关系。

2、创新交互式教学手段,教学相长,让学生自主性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借鉴新兴MOOC(慕课)理念,就业指导课除了随堂提问巩固知识点、通过视频、事例教育等情景式交互教学之外,还可以建立交互式讨论平台。教师发布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生通过平台对课程内容进行提问或反馈,大家都可以就讨论话题和疑问发表观念或答疑,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3、多途径加快课程内容更新,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环境。

在理论和实践体验学习中,通过大量信息刺激学习主体,增加学习容量,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索,才能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就业指导课内容能否及时、准确、全面的更新离不开高校和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高校应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教研组的作用,成立科研团队,加强就业指导理论研究。同时与企业HR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就业市场和行业信息。

任课教师面对互联网+背景下各领域知识爆炸式增长速度,应高效整合互联网资源,及时关注本专业的就业动态,合理利用毕业生资源,更新就业数据库,将最新行业信息和职场变化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里找准方向,突出发挥自身优势和个性特征。

4、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打破学生个性发展限制。

建立全面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系统性公平性的评价,加入价值观等评价因素,注重过程评价,尤其是评价学生的认知过程、探索过程和合作交往的过程。鉴于传统就业指导课大班教学模式的普及性,评价体系要么模式单一,要么耗费巨大的教师精力,仅靠老师评价在实现上有难度。研究表明,同学之间互相评分与教师评分在统计学范畴内几乎吻合。因此引入同学互评模式对于实现就业指导多元化考核评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让学生互评,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学生课程参与热情,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接受不同思想,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反思自身发展过程,逐步完善主体性发展。

就业指导课改革首先要让学生摆脱“这门课就是教如何写简历、面试,甚至于告诉学生应该去找一份什么工作”的观念,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几方面改革入手,引导、教育学生构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主动探索职业生涯规律,思考社会行业发展现状,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发掘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就业指导课的初衷,帮助每一位学子摆脱“最难就业季”的噩梦。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