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后鲁迅小说《药》的研究述评
2016-04-29沈梦媛
鲁迅的小说《药》自发表以来,就备受关注,很多鲁迅研究者都对这篇小说做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这篇小说的主题、结构、艺术情结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的观点,笔者关注80年代以后的研究,历史的、客观的梳理、审视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鲁迅的作品,还原鲁迅,并为这一研究的继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5月在《新青年》发表,鲁迅在《药》中给我们描写了两个悲剧,一个是华小栓之死,另一个是革命者夏瑜之死。鲁迅在描写时采用了明暗两条双线结构来展开,明线是华老栓为了治儿子的痨病,听信侩子手康大叔的话,买人血馒头来为小栓治病,但服后无效并死亡。暗线是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为了解救苦难的百姓,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对于这篇文章,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从80年后,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站知网上有63篇关于鲁迅小说《药》的研究文章。今天我就从80年代的研究文章着手,对80年代以后的研究做一个述评。
进入80年代,鲁迅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反观鲁迅,比较深入地走进鲁迅世界,鲁迅研究有了新的开掘和发现。纵观这些文章,我发现对《药》的研究是有以下几种观点的:
首先是对主题的争论,对于主题,80年代以前“批判说”被广泛认同,批判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脱离了关系,“批判说”的主要依据是,夏瑜在监狱劝牢头造反,敌友不分,是脱离群众的表现,夏瑜说群众“可怜”,表现了他是居高临下的一个先知先觉者,表明他轻视群众,更脱离群众。进入80年代后,人们对“批判说”进行了反思,从而进一步的批判与重建,出现了“疗救说”,李振坤在《<药>的主题新探》中明确提出在“小说《药》也是不可能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错误的。”他从多方面论证,考察了鲁迅的书信、杂感,以及鲁迅个人思想的变化,认为唤醒民众,惟有“民主”和“科学”才是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另外还有“双重主题说”,谭德晶的《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索》认为,《药》的主题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争论,是因为作品存在双重主题其一。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愚昧落;其二是小说所反映的世俗的生活画面、人物及其关系之中,揭示出了“老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态,揭示出了“老中国”的国民特性。还有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小说的主题,王飞在《探究鲁迅的<药>》认为这篇文章既有对愚弱人性的善意嘲讽还有对戗害人性的极力鞭挞以及第先知先觉者心性的迷失和缺失的惋惜。
其次是对文中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分析,不少鲁迅研究者从作品人物着手,分析人物各自的性格,以及这种性格是怎样影响到自身的命运从而导致这种悲剧的发生。曹文生在《论鲁迅<药>中的悲剧精神》中指出华老栓的性格是麻木无知的,也没有人去启迪他,他不能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去理解革命,所以才会失去心爱的儿子,夏瑜的性格缺乏和群众沟通的经验,所以造成了革命不成,反被杀害的悲剧。他主要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来论证这篇文章的悲剧所在,人物的性格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总体环境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所以其命运也就充满了无奈性。
还有从文章本身的情节艺术来分析,主要是从文本身来分析理解小说。在史頫兴、王居瑞的《试解鲁迅<药>的三段奇特的描写》,主要是分析小说中的场景描写,探索在特殊环境气氛下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读者造成一个强烈的印象。还有韩莎的《从鲁迅的<药>看词语的锤炼》,这篇文章主要是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动词的精细差别,看它们怎样反映了人物心理。
另外还有把鲁迅的《药》与其他文本相比较,来做具体的分析。例如钱虹的《“享用牺牲”的悲剧——谈鲁迅的<药>》与屠格涅夫的《<做脏活工人和白手的人>》,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概念——“享用牺牲”,也就是说革命者为了群众的幸福而牺牲,而愚昧的群众却享用这牺牲了。文章中的革命者形象都是孤军奋战的英雄,他们与广大的人民群众脱离了,这也是革命失败的重大原因。薛伟在《鲁迅<药>与屠格涅夫及波特莱尔有关作品比较》这主要是将鲁迅的《药》与屠格涅夫的《做脏活工人和白手的人》以及波特莱尔《绳子》三篇文章做比较。因为这三篇文章都是批判了劳动人民的愚昧、落后、无知,对革命者的失败报以同情和遗憾。对小说的艺术情结和叙述方式也做了比较。
因为鲁迅的《药》是高中语文教材,所以也有很多教育界的学者从教育的角度来对这篇小说提出了一些教学上的新思路。比如《触摸心灵:<药>结尾的另一种教学处理》孙文辉,2008年7月发表在《语文建设》上,这篇文章主要是对《药》的结尾的解读,在乌鸦和花环上给予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花环代表希望”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是把鲁迅狭隘化了,乌鸦飞向天空也只是鲁迅“与黑暗对抗”的一个表现,他是以教育的角度来体察鲁迅的心灵世界。还有寇永升的《<药>批点八则》这篇文章是从教学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如何理解《药》,作者是带领学生逐段批注,来分析《药》中的语言特色。领略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
我只选取这几篇代表性的跟大家风分享一下。另外还有很多文章都是研究鲁迅的《药》。对所有这些研究成果我做了一个时间顺序的梳理和侧重点的分类,我发现大家在研究《药》时,有以下几个方向:批判群众的愚昧,儿子生病了,不去请医生,而是相信人血能够救命,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不觉悟;歌颂革命者救国救民、英勇献身的精神;指出革命者的脱离群众,没有把革命思想传达到普通民众中来;近几年出现的,对于中学教育中对《药》的解读以及怎样引导学生能够更好的、更深刻的理解鲁迅的思想。
还有就是也有人在理解《药》时,把文中的情节和鲁迅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因为鲁迅小时候常常给父亲买药,也是受尽轻视。作者描写华老栓积累半积蓄给小栓买药,实际上是有着自己给父亲买药,花光积蓄,但是父亲最终还是病亡的这样一种无可奈何以及无力改变的同情在里面的。
在我看来,大家争议最多的地方还是鲁迅对革命者的态度,到底是赞扬的还是批判的?不同的学者各执一词,我认为在这一主题上,我们还有继续研究的空间。因为鲁迅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多元性。夏瑜是个悲剧角色,他在文章中没有正面描写,我们是通过他人之口才了解这个年轻的革命家。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鲁迅对广大人民的态度,批判是肯定存在的,那么,我们是否能因为鲁迅对于国民的批判就把人民群众一杆子打死呢?我觉得也不尽然,像华老栓,他虽然愚昧,但是他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由于缺乏知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影响,那个时代的人都比较迷信,所以他相信人血可以治病。就像鲁迅自己,给父亲买药时,也是极为孝顺的,虽然受人白眼,也尽是些奇怪的药引子,但是还是非常虔诚的按照郎中的方子去抓药。到最后,小栓和鲁迅的父亲都没有医治好,所以在某种视角上来看,华老栓和鲁迅其实是同一角色在不同的场景中罢了。华老栓和小栓是悲剧的角色,因为他们受到了限制,知识层面的、常识层面的,但是总体而言都是社会造成的,我们不能一味的责怪他们这些人,毕竟他们既没有留过学,也没有学习到什么医学知识,跟鲁迅不一样,鲁迅学习过医学知识,本身又是一位大学者。我们常说,研究作品,要把自己带入到作品中所处的那个年代,分析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对人造成的影响,那么在1919年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受到各种势力的打压,自身的生存都是一大难题,像鲁迅这样出国留学,接受到新知识体系的人凤毛麟角,广大的底层人民的落后愚昧和无知其实是整体大环境造成的,这样看来,我们并不能一味的指责他们,而应该也对他们抱以同情、理解以及对整体的环境做出思考。我觉的这也是一个可以研究的视角。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