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中应遵循的价值原则
2016-04-29桑宇芳
面对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类的道德文化却出现危机的现状,文化建设被日益多地提及,它是共同体精神重筑的重要手段。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彰显某种文化风尚,而这种文化风尚的存在与消失将决定个人、群体、民族与国家的命运。在物质生活已基本满足的当下,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取决于共同体中是否有核心价值观,它是凝聚人心加强认同的一种巨大而又无形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离不开价值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加强。本文从舍勒的价值等级秩序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视角入手,阐述了文化建设中应以精神价值为首选价值,人格价值为最高价值的建设原则。
文化建设,现阶段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社会及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它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提出,在建设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孔子认为能够带来人类幸福与光明的只有道德文化。文化就是人的社会价值之所在。作为毕生致力于重新探讨人的本质的西方现象学家舍勒认为,文化本质上是一个属于精神价值的概念,文化关系到的是人格的教化和培养。
在舍勒的价值秩序中,人心秩序是世界价值秩序之主体方维。一个人,一个群体,一时代,一个民族,具有什么样的爱恨情感结构,他就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对象和概念,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个人、群体、时代与民族的生活、文化的形态,及价值标准和道德状态。文化建设某种意义上就是主流的爱恨情感秩序的建立与培育过程;而价值等级秩序反过来又决定了文化构筑时所能呈现的人之性情与文化价值的高低,决定了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人的价值取舍法则决定了他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决定了人之性情的高度和广度,决定了他对世界的献身意志或主宰意志。文化建设只有从人的情感维度出发才能直抵其内心并深入到事实深处。文化建设势必要围绕主体—人来做,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建设中如何围绕主体人的人格的教化与培养,确立怎样的价值,是事关文化建设成败与功效的关键问题。
一、价值与文化
舍勒认为,现代性的根本问题是共同体精神的破碎,其实质就是道德文化的危机,重建人类社会的共契精神是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关键。文化建设是共同体精神重筑的重要手段。文化建设的理想在于可以使我们在技术主义至上,功利主义盛行,市场经济价值语言拥有主话语权,权利、身份、财富等外在符号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的时代,给予我们追求幸福、光明、美好、正义及求真向善的能力。
文化是与时空紧密相联的,文化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必然有着时代鲜明的烙印。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的特性和辉煌,都面临着新价值发现的机遇,文化建设是发现与确立新价值的过程,是对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的工程。在商业价值为首选价值的社会现实中,消费文化占了主导地位。而人类要达到和谐有序良性地发展,寻找到心灵家园的目的,就不能仅仅把价值建立在物质的消费和享受中,必然要以高等级的精神价值和神圣价值为人类前行的航标,建立共同体中的共契精神,即核心价值观,它们才具有巨大的社会融合性、丰富性和多元性,才能承载起社会发展的方向性作用。但我们的时代更大程度上是犹如雾霭般遮蔽了现有的精神文化内涵,而不是对它的完整的呈现,人们要达到精神文化本身之内核,就必须穿透那遮蔽物。要确立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且使社会成员自觉践行它,只有通过文化的教化培养。而具有引领共同体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可持久性地存在与影响着共同体中的每个人,而具有此能力的价值也只有人类的精神价值和神圣价值。
舍勒号召人们服从本心的召唤,按客观的等级价值秩序过上美好的有德行的生活,而人类要达此目的,首先就要在商业社会中塑造和重塑经典文化。经典文化在诞生过程中,必然经历强力而又无形的对抗,这种对抗体现在各种文化的融合、碰撞及价值观的形成与取舍过程中。文化建设就是要拨开云雾,使精神之光闪耀。
我们生活秩序的载体是人类精神,而精神价值的载体是永不会停息的,除非人类不存在了。人类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的精神,精神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和行动恰恰是最高级的力量和行动。人正是在此在的对困难的激情对抗中,在思想与爱的行动中,在无所畏惧的投身于为他人服务的事业中,才能赢得自己存在的本真意义。文化建设要从精神和历史的高度出发,高瞻远瞩地设计引导与实施。
人生下来就是世界共同体一分子,就必然有他的社会权利与义务。他有权利按自然本真状态生活,也有义务认识到自己该对什么和怎样负责。今天,似乎生活秩序在衰亡,某种陌生的格格不入的特别秩序似乎正占据着我们的心灵。而一旦心灵处于自我非本真状态,就会造成客观的价值秩序的颠覆,把感官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之上,生命价值凌驾于精神价值和神圣价值之上,使生命的意义只依附于外在的奢华、高贵的符号中,人就会陷入道德的沦落之中。而什么是生活要给予我们的,什么是我们要从生活中获取的?是我们要完全服从原始的本能,服从感官价值与生命价值的感召,还是遵从精神及神圣价值的要求,自觉过上以高等级价值战胜低等级价值的生活还是过上让自己放纵的无约束的看似充满生命张力的生活?而后者无疑会使世界在无约束与价值失衡中失去平静与安宁,陷入无可挽回的混乱之中。
二、价值等级秩序与文化建设关系
(一)舍勒的价值等级秩序观
舍勒认为存在着客观的价值等级秩序。它们从低到高依次是感官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神圣价值。这四种价值样式构成了先天的不变的等级秩序,但它们在具体的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中的表达法则却是变化的,进而由此产生出不同的社会精神、文化形态。这四种价值适用于人类广泛的生活文化领域。在这四种价值样式中,等级越低的价值其价值载体越是空间性的,可分的或可量化的;现代技术为人类制造出层出不穷的满足感官和生命需要的各种价值载体,这些价值可以为人们的身体分享,却不能为心灵所共享。而精神价值和神圣价值的载体是非物质的,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呈现于不同的心灵和精神中。在情感的选择中,低层次的情感满足只有合乎高层次的情感需求时,它对人才有积极的意义;人们会为了高层次的情感满足而牺牲低层次的情感满足需求。正是在人的情感体验中,被体验对象及体验者本身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和存在。虽然舍勒认为精神境界本身在社会现实中不具备任何能量,在存在等级上越是低等的越具有强力,越高则越无力,但较低价值的满足程度可能很高,其深度却并不高,价值的等级高度本身并不依赖于这种满足感,否则人类则会陷入价值的主观化之中而沉迷其间不能自拔。在人的价值选择中,只有克服对强力的低等级价值的选择欲望,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超出当下的经验世界,才能与更深广的本质世界和价值世界联系起来,我们的理性活动才能得以实现,文化建设者也才能以广博的胸怀与深刻的思想理念提供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大餐。
文化建设所倡导的文化内涵越深,价值越高,越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它所激起的满意度也就越深,对人的教化作用也就越强。人只有按照客观的价值等级秩序所确立的价值方向生活,才能追寻出生活的真正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而客观的价值等级秩序一旦被颠覆,人与世界将变得不那么平静。而文化对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当个体的存在依据他已有的,他的爱的样式进行价值取舍时,文化可以促使他不至于违反客观价值等级秩序,颠覆价值秩序,完全遵从欲望的驱使去抉择能得到暂时满足的、强有力的低等级的价值。人类的理性正是在不断地占有了理念和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
(二)精神价值为首选价值
感官价值在价值等级中是最低的。舍勒认为,由于生命现象的独立性,生命价值就是独立的价值样式。它更多地是与个人情感及价值相关的。
舍勒认为精神价值高于生命价值,精神价值的自明性在于生命价值奠基于精神价值,没有对更高价值的承载,生命价值就进入无花果的宿命之中,正是在生命价值的献身行为中,人类才能感受到无以伦比的巨大的崇高感、幸福感和归属认同感。精神价值反映的是客观和社会要求的价值,它对应的是纯粹的心灵感受。正是因为人具有精神性,人才能超越自身生理与心理的欲求与生命冲动,趋于更高的存在和价值。如果人类放弃了精神的核心力量,仅仅屈从于感官与生命的价值,那么应对丰繁复杂的世界的力量必将退缩,最终陷入价值倒退和人类家园的纷乱之中。
现代人把有用价值这一生命价值的衍生价值提高到了生命价值之上,人们创造了巨量的有用之物,却没有时间享受,对高雅细腻的东西逐渐丧失了感受与享受的能力,少有时间追求精神价值与神圣价值,任其自我放逐于物质的感官刺激和社会身份符号中而乐此不疲。面对精神价值与神圣价值的缺失,必然导致人少了对世界的献身意志而多了主宰意志。如此,人类必将跌入什么都可以,什么都允许的世界,而此世界正是一个欲望纷呈、娱乐至上,大众文化即消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而现有的一些评价体系,把本不可量化的精神价值量化,使其价值沦落,等级高的价值失去了它的高贵性,变得俗不可耐。当代人在这价值颠覆的俗不可耐之中迷失了自我。
精神价值地位的凸显,可以使我们抛却由于命运、天赋、性格机缘等所造成的个体的社会坐标和身份符号的不同,驱除人心中的虚无和蒙昧,更多地关注人本身的存在,关注人性的光辉,使人类的存在更显生命价值与意义。
三、人心秩序是世界价值秩序之主体方维
(一)爱的秩序
客观的价值等级秩序在人心中的反映就体现为爱恨秩序,爱恨秩序是由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决定的心灵状态的体现,它是人一切行为的根源,它决定了人对世界的态度:人对世界是奉献意志还是主宰意志。爱,在人的存在中有着根本性的奠基作用,它是人认识世界并做出意志行动的前提,它也是人情感参与的前提,没有爱,人就无法参与到他人的情感当中并了解、体会他人。舍勒把爱分为四种类型:感官之爱、生命之爱、精神之爱、信仰之爱,这四种类型分别对应了四种客观的价值等级秩序。爱的秩序具体表现就是始终从等级低的价值攀向高等级的价值,也就是说偏爱生命价值胜于感官价值,偏爱精神价值胜于生命价值,偏爱神圣价值胜于精神价值。
不同性质的爱的行为对应不同性质的价值样式,即爱的秩序。这种爱的秩序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性情或心灵,在整体中的体现就是精神气质。它决定了人的价值取向及价值选择,决定了其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的结构与深度。
人只有按照客观的价值等级秩序所确立的价值方向和路径去生活,才可能突破自身本能的冲动与偏爱的局限性,超越自身情感层次,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出与体验生命的本真意义,获得人的内心的自由与安宁。人才可以在这自由与安宁中爱这个世界与他人。
“谁把握了一个人的爱的秩序,谁就理解了这个人。”爱恨秩序从根本上规定了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时代和民族的精神气质。精神气质决定了生活、文化的形态,文化建设势必要抓住人的精神内涵而谋动、筹划。
(二)人格的教化与培养
舍勒认为情感是人格的主体之维,人格首先是以精神情感为中心的概念。在舍勒的价值等级秩序中,神圣价值是最高价值等级,人格是神圣价值其中的一对象,是价值的载体,人格价值要高于一切共同体价值。
社会要处于安宁平静的状态,就必须有它的正确的价值秩序。要把生命领域中的欲求意识与精神领域中的价值意识区分清楚,调整好生命与价值的关系,凸显出客观的价值等级秩序,纠正业已颠覆的价值秩序。舍勒认为,要解决现代社会的价值颠覆,现代性的平庸等问题,只有教化培育更高的人格,人格的教化对解决现代性的问题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和作用。
他认为,只有人格的精神的爱才不受当下的经验的价值世界的限制和影响,才可能突破当下的可感的价值世界,而与纯粹的价值世界相关联。爱,可以深入到客观的价值世界的各个领域,从而发现从未被人所感知的价值。价值和人格最终统一于了爱之中。通过重建正确的社会的爱的秩序,可以从根本上对人格进行救赎。爱的秩序的确立与人格的培养只能通过致力于人的文化内涵的培养,文化是人类精神与自我价值的最终体现。
人格既是自然的存在也是理性的存在,良好的价值环境会形成一种价值促生力量,促进良好的人格的孕育,使自我得以充分觉醒,从而充分保护、促进和调动人的创造性和创造力。文化、学术的繁荣大多发生在人的个性、人格能够相对地得到尊重,较少束缚,能得以自由释放和绽放的社会中。
文化建设者只有把自己置于所要教化对象的位置上,才能清楚明了文化建设的意义,文化建设,面向的主体是大众,是责任。价值首先是在感受中被给予的,如何面对大众的情感感受和精神提升,是文化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人的价值本质世界,即爱的价值秩序,限定并决定着他所能认识的事物,限定着人能否将事物的本质托出存在之海洋,限定着人认识的肤浅或深刻、高度及广度、片面或全面。个人的价值意识在自我培养的过程中,较多地受环境、社会和共同体精神气质的影响,要使自己的价值观符合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的要求;而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也必须建筑于大多数人的利益之上,并具有高尚的持久的影响力,广大人民群众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而具有这种能力的价值观只能是以精神价值和神圣价值引导的价值观: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需要以精神价值引导,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则只能以最高价值——人格价值加以引导。
四、人是文化建设面向的主体
价值首先是在人的感受中被给予的,价值本身也只有人才可以承载、体现。正是通过不同的人格对价值世界的认识过程,客观的价值世界才逐渐显现,新的价值也因此被发现,并逐步进入到我们的生活、文化中去。价值观的孕育,不仅需要自身被给予,也需要自身自觉地给予,个人同样对自身有着文化自我提高的自觉要求。在文化建设中,人的精神价值是首要价值,神圣价值是最高价值,它体现了人格价值的尺度—最高价值,道德文化的交替变更是以人心的转变为基础的。文化建设中,实施者的精神、人格也同样影响着文化建设的成效。
显然,文化建设中,无论从何角度,人都是主体,文化建设要面向主体——人来做。
五、结语
我们已体验了现实生活中道德文化的缺失的危机的苦涩,但我们不能逃避现实,要不失构筑更美好现实的热情与勇气。文化建设事关个人的成长,事关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事关国家的凝聚向心力,事关国家的繁荣强大,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应该自觉接受文化的洗礼,发挥自己此在的作用,同时也让自我的生命价值得以绽放。现如今,市场经济改变了社会文化资本的格局,文化由知识分子引导型转向大众消费,即消费文化。在此社会现实中,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更应该树立契合本校,服务师生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文化。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必将走向社会成为文化的传播者,高校的文化建设从精神气质上影响着作为学生和老师的个体,从而也影响着社会的精神。因此,知识分子,尤其是高校知识分子,应该在文化建设中再度担负起引领社会文化的责任,不被商业价值的洪流所裹挟住,以精神价值和神圣价值为指导,确立文化建设的价值原则,改变原有的等级价值观,树立人人平等,为大多数人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价值观;树立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的理想情怀;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树立加强认同、凝聚人心的价值观;树立众生平等思想,尊重每一个个体,将每一个人的情感生命都视为有意义有价值的符号,使每个人的人格都被照亮和觉醒,被以精神价值为引导的价值观和爱所环抱,从而以爱回报社会和他人。
本文系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支持,项目名称:价值等级秩序与文化建设关系研究,编号:Y201533425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