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源市源城区初中田径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6-04-29曾小华

知识文库 2016年2期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深入,学校体育教学的深化和改革也将对学校基础教育的实施产生深刻的影响。田径是体育教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它的本质功能与学校体育所倡导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相互呼应的。但是在现阶段,多数中学的田径教学依然重竞技,过于功利化,并且田径教材与其他运动教材相比较,其显得较为枯燥,并且技术也相对不易掌握,这也导致了不少学生对田径运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但田径运动不仅是提高广大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开展其他体育项目课程的基础,故而学校应当改变现有的田径教学观念,丰富其教学内容,提高田径教学的可接受度。因此,通过对源城区中学的田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其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新的思路与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为改进源城区中学的田径教学水平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本文以源城区中学田径教学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此外,以源城区部分中学的中学生和老师为本文的调查对象,调查人数总共为660名,其中中学生有600名,体育教师60名。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与中学田径运动相关的资料,之后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分类,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根据调查的需要,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然后通过SPSS和EXCEL等数据处理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便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源城区中学体育田径教学现状

1、场地与器材情况

所调查的学校都已经有田径场,众所周知,田径运动是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学体育各项目中占课时量最多的,可见田径场是每个学校必不可少教学场地,通过调查,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具备了基本常用的教学器材,但是每个学校的经济条件以及实际需要并不同,因此,每个学校的田径器材参差不齐。此外,在所调查学校中,只有部分学校有对学校的场地和器材有进行维护和补充,而一些体育场馆和器材在课余的时间中也较少对学生进行开放和使用。综上所述,每个学校的田径场地和器材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但是综合利用率并不高,依然还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2、田径师资力量

田径是基础运动项目,从调查数据可得知,整体教师都具备了一定的田径运动基础,田径是基础运动项目,中多数体育教师的田径运动经历主要来自小学直至大学体育教育的中的常规的教育,同时其田径教学经验主要来自高中参加体育高考训练以及在大学体育专业课程中所学习的常规田径课程,只有少数体育教师是毕业于田径运动专项。通过田径专项与非田径专项教师的对比,田径专项教师的田径教学手段不仅更加丰富,同时更加具备针对性。综上所述,虽然目前中学体育师资力量可以满足普遍的田径教学需求,但是不能止步于现状,学校应当加强体育教师田径基础项目的教学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师资队伍业务能力以及素养。

此外,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师资队伍以及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越高,其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也会相对越高。通过调查得出,目前河源市城区中学的的绝大多数体育教师的学历都为本科,而达到硕士学历水平的中学体育教师基本没有。以目前的师资力量其实已基本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不断深化,其对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业务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特别河源市尚属于三线城市与四线城市之间,其师资力量还较为薄弱,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与时俱进,加大对高等专业人才的引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校的师资队伍力量,更是为学校的未来发展贮备好人才。

3、体育教师对田径课开展的态度

经调查的数据可明显得出,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都是赞同学校开设的体育课中开展田径运动项目。首先,在学校开展田径运动项目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其与其它运动相比较,田径运动更加容易开展,主要因为其对场地器材的要求相对要比其他运动项目的门槛要低些,开展的成本较低。此外,田径运动的跑、跳、投也是众多体育运行项目的基础,因此,在学校开展好田径课不仅是提高广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力措施,而且也间接促进了学校其它运动项目课程的开展。

4、田径教学内容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表明,现阶段中学田径教学的主要还是以800M中长跑,实心球、100M短跑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可见学校开展的田径运动项目都是培养学生学习专项技术,提高竞技成绩为目的,该类型的运动项目在学习过程较为枯燥,并且其运动技术要求较高,降低了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积极性。根据新课程标准,我们学校体育教学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奠定好基础,但是,由于场地、经济以及应试教育的客观影响,现阶段中学田径教学主要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过于追求个人技术的完善,但是随着未来素质教育的深入以及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竞技化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现代体育教学发展。

5、田径课教学方式

经过访谈和实地调查,其学校的田径教学方法主要为传统的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完成教学法。同时,普遍的中学体育课堂呈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程序化,注入式的教学,教学目标过于强调技术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此外,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体育课堂缺乏娱乐性和趣味性,以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运动的欲望,运动内驱力明显不足,并且多数教师的教师思维模式依然被“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思维模式所束缚,久而久之,体育课堂不仅会成为一种程序化并且呆板枯燥的课程,如果长此以往,将会对学生田径运动的学习以及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形成阻碍。

三、学生参参与田径运动的影响因素

1、学生对学校田径项目的兴趣

经调查,多数中学的田径运动项目都是以中考体育项目的实心球,800M和1000M的考试项目而展开的,所以,在平日里的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而强迫他们去学习和训练。因此,多数中学生在平日学习和训练都是以提高中考体育成绩为目的而进行的,可见如此被动的学习难以激发他们参与田径运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未能激发他们的参与动机和兴趣,那么自然而然他们就难以对学校田径课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这也就直接阻碍了学校田径教学的健康开展。

2、较难实现自身价值感

经调查,只有少部分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育田径运动学习,而这部分同学基本都是身体素质较好且是学校运动队的队员,他们通过在各种田径运动会以及相关比赛中的获奖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誉,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自我价值感,因此,这部分同学为了能够保持自我荣誉感会更加自觉的投入到田径学习中去,而大多数同学认为田径运动与其他运动相比较,其运动过程枯燥乏味且身体耗能大,容易累,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参与田径运动的积极性。

3、对田径运动缺乏认识

通过数据反映,绝大多数中学对于田径运动的理解较为浅显,而对于田径运动项目的认识和其作用有深入了解的同学寥寥无几,多数同学认为田径运动就是进行跑跑步,跳跳远等,这也是由于在中学生尚处于求学阶段,对于田径运动的了解途径主要就是通过学校体育课堂的运动经历而获得,因此,学校体育课堂应当多看展其他田径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其参与田径运动学习的主动性。

4、课堂内容枯燥,缺少娱乐性

在所调查的中学中,其所教授的田径运动项目都是带有强烈竞技色彩的运动项目,例如中考的必考项目以及立定跳远、短跑等,此外,教学过程基本都是重复枯燥的训练以及修改动作,这也使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呈现“僵化”,大部分课堂上的学生长此在此种缺乏新颖性和娱乐性的教学内容下进行学习,自然而然也就失去了兴趣。

5、应试教育的强制性

在现阶段,体育运动已是初中升高中考试的必要组成部分,特别在近几年,源城区体育中考的分数比重逐年升高,由过去几年的的50分提高到目前的61分,而政治、生物、地理等学科却由往年的100分到了50分,因此每个要参加体育升中考试的中学生压力都很大,这也就直接强化了中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源城区中考体育所考的项目都是田径项目,因此,多数学生为了提高运动成绩,无论对此项目感不感兴趣都会参与到田径运动学习中。可见,应试教育的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同学们参与田径运动学习的积极性,但从终身体育的长远考虑出发,其枯燥专制的强制性,阻碍了很多同学对其他喜好运动项目的参与,不利于其运动习惯的养成。

四、结论与建议

(1)大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基本可以满足田径教学的需要,师资力量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但缺少具有丰富田径运动经验的教师。建议学校多组织学习交流,集中师资去周边城市的优秀学校进行观摩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力。

(2)大部分学校所开展的田径教学内容目过于重视运动的的竞技性和功利性,教学方法不够完善且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新颖性,降低了学生对于田径运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努力开发和拓展体育课程资源,教学内容应立足于现实生活,提高田径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努力创造情景,丰富学生的在运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影响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学校应当加大田径运动项目的宣传以及田径文化的传承,重视田径隐性课程的建设,深化学生对田径运动价值的理解,激发他们参与田径运动的参与动机,调动他们的自主参与性。

(作者单位: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