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职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016-04-29付玉
四川省较多高职院校设有师范专业,每年为社会特别是为农村基础教育学校输送上千名教师。要全面提升我省基础教育质量,必须加强对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的重视。教师口语是培养学生职业口语能力的重要课程,对学生是否能够胜任基础教育工作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对其教学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为紧随其后的教学改革起到铺垫作用。本文以开设了师范类专业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最终提升学生职业口语能力打下基础。
四川省范围内,开办师范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较多,据调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泸职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师范类专业,并且都开设了教师口语课程。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职业口语能力、提升教学技能,为以后能够胜任基础教育工作有着重要作用。以泸职院为例,《教师口语》是语文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教师教育方向的语言类实践教学课程,自语文教育专业开设以来,一直作为教师教育方向的必修课,既受到专业的重视,也受到学生的重视。然而,虽然经历十多年的教学,也经过任课教师们长时间的改革,却由于学科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改革没能实现突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现将经过长时间归纳分析找出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课程设置仍不完善
早在1993年,《教师口语》课程就首次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规定在师范专业课程中开设,确定了在师范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规定:“本课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要有一定的学时保证(中等师范不得少于108学时,师范专科不得少于7 学时,师范本科不得少于56学时)。关于开课年级、具体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三部分课时比例等问题,各地可视中等及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方言区的特点自行决定”。高职院校应当对应师范专科标准进行课时安排,然而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情况仍是无法按标准来执行,在课程设置上普遍不完善,存在欠缺和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课程安排普遍过于集中。第二,课时数严重不足。
以笔者所在泸职院为例: 语文教育专业“教师口语”课程只开设一学期,24课时,每周2课时,分12周完成。这样设置显然上面两点欠缺都存在。这种情况在四川省高职院校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再者,24课时仅占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数2492的0.96%,可谓微乎其微。虽然还有其他课程可以作为补充训练,但是这样的设置很难让师生真正完成课程的目的任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造成课程设置难以实现课程目标的任务危机。
二、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学院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师范类学生数量也增长迅速,以泸职院为例,从2005年—2015年的短短十年,语文教育专业的全日制在校学生从200余人发展到接近1000人,增长可谓迅猛,但从事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师数量几乎没有增长,仅有两名教师主要从事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虽然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改革的想法和思路,但是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用于科研教改的时间相对较少,对教师口语课程改革的推进有较大的影响。
从事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教师虽然教学任务重,但是仍然坚持每学期走进小学,带领学生到小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见习,并在学生实习期间到实习学校进行巡查调研。然而由于生均师资比例太小,带见习实习多为学生管理,真正深入小学课堂的时间相对较少,对小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进程了解不够深入,对小学教师语言的要求不能全面细致的把握。
三、教材建设有待改进
高职院校是在国家大力提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春风中茁壮成长起来的一支高等教育的新兴队伍,这支队伍从成立之初就决定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性、技能型培养的重要性。因此,高职教育对教材实用性的要求比普通高校要高。但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教材建设还处于继续发展完善的阶段,现阶段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沿用一般专科或者本科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者是在此基础上稍作调整的教材,真正适用于高职院校的自主开发教材相对较少,教师口语教材亦是如此。
泸职院所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程培元主编的《教师口语教程》。本教材的特点是把课程主要分为一般口语交际、教学口语、教育口语、交际口语四个板块,以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为主要内容,在介绍知识点后举例。教材思路较为清晰、针对性也较强,但是存在知识点过于繁复,对学生理论的学习和指导有较好的作用,对于学生进行实践练习的指导性作用体现不很明显,对高职院校注重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侧重点未能体现。
四、教学内容设置欠合理
教师口语以培养学生职业口语能力为目标,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和掌握教师职业语言的类型和特点,并能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实践运用。现阶段教学中,教师口语课程在内容设置上主要对教学口语、教育口语进行练习。这种设置固然是较为合理的,然而却会导致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和其他课程教学内容重合。例如教学法的教学。二,没有循序渐进的练习作铺垫,教学和实践练习的效果不能保证。这种只抓重点的教学内容设置,忽略了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是在学生有一定口语能力基础上的综合练习,如果没有单项练习、分项练习作为基础,综合练习的效果无从实现。
五、教学方式有待改革
教师口语是实践性较强的技能型课程,应注重对学生职业口语技能的培养,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即首先讲授知识点,然后结合知识点举例,再组织学生练习、最后对练习进行评价。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实践的技能,但是在教学课时及其有限,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学生的职业口语技能的情况下效果不明显,并且长期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练习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作用也不明显。
六、考核评价欠完善
教学评价是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考核形式的影响,导致教师口语课程考核存在单一化、简单化的现状,不能客观、全面的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未能通过考核评价促进学生持续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以泸职院为例,教师口语课程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期末成绩占百分之七十。平时成绩由出勤率和平时课堂练习的次数和质量构成;期末成绩来源于期末单人单项考核。在考核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对每为学生只有三分钟左右的考核时间。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片面,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跟踪考核,不能对学生整学期的学习状况进行较为全面、客观和科学的衡量。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四川省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中的教师口语课程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缺陷,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尽快予以全面改革,找到切实有效且操作性强的方案,为提升高职院校师范类学生职业口语能力水平,为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初等教育工作者做出应尽的努力。
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口语》课程建设职业化转型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LZJY-2015-23
(作者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