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2016-04-29张月含

知识文库 2016年2期

中国书法是用笔书写汉字抒发情性创造视觉形象的艺术,是中华民族血脉的灵魂。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书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书法既是记录形式,又是传统艺术,中小学生恰恰是接受这种传承的最适宜对象。2013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示:“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和时代变化,中小学书法的教学实践遇到了诸多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一、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与瓶颈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汉字书写逐渐被取代。在对某地十所中小学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计385份问卷显示,77%的人对学校开设书法教育课程高度期望,然而与之矛盾的是58%的人认为其重要性一般,6%的人认为其并不重要。中小学书法教育不尽人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们对书法教育的意识薄弱

功利心的加剧使人们对金钱和权力的崇拜远远超出了对书法的热爱与关注,大部分家长甚至教师通常会教育孩子好好学习是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却很少告诉孩子写好字会体现气质性情、磨练高尚品格,很大程度上中小学书法教育仍然受困于应试考试的限制。我们经常能在广播电视中听到,某某书法家的作品具有巨大的收藏价值,还会附上作品的价位。当书法本身的实用价值逐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至高无上,利益的追逐使得整个社会对书法教育本身的观念发生了错误的理解和定位,中小学的书法教育的开展就更难上加难了。

(二)师资匮乏与教材零散

我国中小学校的专业书法教师按照学生规模和数量来看还远远达不到需求,大多由本校的语文课或美术课教师兼职,或者是有书法特长或从事此行业的社会人士受邀前来授课,真正具备教学资质的专业书法教师可谓凤毛麟角。前两类教师会由于学科意识强或缺乏师专性而无法达到书法课堂的预期效果。只有具备专业教学资格的书法教师才能将书法的文化熏陶和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双管齐下,达到最优教育效果,此类教师明显匮乏,短时期内恐难以配备充足。《纲要》中规定了书法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与要求,并明确了相关书法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模板参考,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关规定,硬笔教学应使用规范汉字,毛笔临帖要以经典碑帖为模板。”但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出版社相中了书法教材在市场中的潜在利益,竞相抢占市场份额,某些教材编写目的不明、教材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不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教材繁乱复杂、鱼目混珠,直接导致了学校无法选用最适宜的优质教材,违背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初衷和预期。

(三)社会书法教育资源不均衡

除了地域资源的不均衡,书法教育的资源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显示出了极大的不协调。从人力来看,我国师范院校书法专业开设比较晚、院校较少,造成书法专职教师严重缺乏;从书法教育经费来看,更多的学校忽视其重要性而直接缩减书法教育开支或移作他用;从物力来看,学校内部书法教室、相关的课件、书法类图书等硬件设施也需要一定时间和精力,而一些校外书法教育机构具有明显硬件优势但也费用不菲。这种横向和纵向上资源的不均衡严重制约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发展。

二、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途径

(一)提升书法教育意识

近两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汉字认识和书写热潮,社会反响广泛。书法被附着于文字书写这一行为之上,使得书法先天地就与文学、修养、文化、品味格调等产生了密切关系。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应该呼吁和鼓励中小学生学习书法,提高对书法课程的重视度,才能不仅在教育目的上达到“要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的教学效果,而且有益于中小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扬,达到“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的基本理念。

(二)加强书法教师培训和规范教材编选

《纲要》指出:“各科教师都要在板书、作业批改和日常书写中发挥表率作用,成为学生认真书写的榜样。”学校可以发挥本校优秀书法教师的专长来指导其他教师,也可外聘专业书法家来进行定期培训,加速提高本校教师的书法水平。另外,鼓励大学开设书法师范课程,这些专业知识过硬、熟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书法教师将成为书法教育的中坚力量。一套合格的中小学生书法教材应该符合以下几点:首先,编写目的明晰。严格遵循“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目标;其次,内容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如果脱离学生实际,就难免会落入“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误区;最后,编写应融入审美艺术。融入审美感知和理解的教材可以使书法和文化素养融合为统一载体传递给中小学生,学生们既掌握了书法要领、提高了书法技能,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了质的升华。

(三)整合社会书法教育资源

对整个社会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整合,既包括校内与校外的资源互补,也包括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资源均衡。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学校内部,也应该走出去,承认校外书法教育作为补充的有效性。同时避免或尽量减少功利性成分,留给广大中小学生最大的纯净学习空间和绿色的学习环境。另外,尽量实现书法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和优势互补,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邀请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书法教师前来授课或指导,政府和广大媒体也应呼吁整个社会对薄弱学校的关注和帮扶,带动整个社会中小学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遇到的瓶颈也制约了整个社会书法教育的传播。在如今国家鼓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书法教育迎来了其发展关键期,只要全社会采取实际可行性措施,就一定会更好地实现书法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