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师工作室为带动的应用型 传媒人才培养的改革探讨

2016-04-29杨燕

知识文库 2016年2期

工作室(Studio)这个概念,国内外的共识是由一个或几个核心成员组织建立起来从事创意生产和工作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大部分已经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艺术专业方向的老师以个人名字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并以工作室为核心,团结组织有一定专业素养和相同艺术追求的学生加入以共同完成艺术创作或从事一定的商业行为。在传媒教育领域,很多教师也根据个人特长组建工作室,一方面坚持传媒实践探索,另一方面也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这些工作室都游离于教育体制之外,没有能被非常好地利用,如何发挥传媒教师的个人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将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所依赖的技术环境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媒介平台增多,媒体日益多元,同时大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正在改变;从内部环境来看,传统的依赖教材、依赖经验、依赖教学实验设备的媒介专业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最近,习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媒介社会呼吁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当下,高校的媒介教育也需要进行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借国家倡导“名师工程”的契机,建立高校传媒教师工作室机制,寻找适合应用型传媒人才养成的有效模式也是一种创新的尝试。

一、传媒市场的需求是传媒教师工作室体制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效配合的基础

现有传媒行业从技术人才需求的角度主要分图片处理人才、音视频处理人才、文案写作、数字信息传播、播音主持等几个方面,在专业技术人才之外,大量的媒体营销策划人才以及现场调度执行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当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形成后,传统的电视台、电台、报纸,以及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将首先完成信息传播平台的整合,其实就是共同打造了一个巨大的自助餐厅,根据各自特点划分了不同的取餐区域,在各个区域进行个性化管理并提供有差异化的服务,而内容部分的提供则以项目化的方式以团队为单位完成。

在信息传播平台整合后,图片处理、音视频处理和文字处理等专业人才将与策划营销人才和执行团队合作,制作有特色有个性的内容。因此可以大胆预测,未来的传媒市场需要的人才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方面是掌握专业技术的专才,另一方面是整合技术条件策划并执行产品生产的通才。要让专才更多参与实践,要让通才与专才有一个协作的机会,教师工作室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其实就是高校传媒人才教育的目标,也是传媒教师工作室体制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效配合的基础。

二、传媒教师工作室在传媒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当以官方名义组建的传媒教师工作室进入制度化管理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工作室其实可以发挥非常强大的功能。

1、教学改革的孵化园

传媒教师工作室将是高校传媒教育与市场接轨的教学改革实验区,所有新的教学改革设想均可以在这些工作室进行大胆尝试。为了发挥工作室的功能,各院校可以考虑在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成果认定等很多方面与日常教学模式进行区别,制定一套特别的管理体系符合传媒教师工作室制度的需要。

2、学生的实践场

和现在高等教育的很多专业类似,各高校传媒相关专业招生比例较大,但入学的学生中对专业有追求者有限。传媒教师工作室针对的教学对象是本专业学生中确有专业发展追求的、有一定创作实践经验的、有一定创作实力的少部分同学,团结这部分同学进行传媒创作实践活动,一方面确保了专业出成果,同时也带动了整个专业的创作风气。

3、市场温度计

传媒教师工作室因为一方面要符合教学的需要,同时也要大胆面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室可以带动学生参与传媒产业的很多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市场温度,同时也可以及时反馈到教学工作中,随时调整专业教学方向,以适应市场需求。

三、在教师工作室参与下的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

根据市场对媒体整合后人才需求的走向,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应该进行适当调整,其中通过阶段式教育的步骤完成本科阶段的教学,就很吻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一阶段:专业通识教育

这个阶段重点解决传媒基础理论的普及,以概论教学为主,让学生对传媒行业有全新的认知,建立完整的传媒理念,提高艺术修养。

第二阶段:技术操作训练

这个阶段重点完成传媒产业发展要求的图片处理、视音频处理、文字处理等方面的基础技术的教学。软件发展日新月异,这个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一个方面一种软件,以教学结合自学,掌握基础技术建立基础审美,能独立完成基础操作。

第三阶段:综合实践训练

这个阶段是对之前两个阶段的总结和提高,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条件,以团队为单位,完成各种类型媒体内容的生产实践。

第四阶段:走出去请进来

这个阶段更多的是强调教学与市场的结合,学生创作走出去,优秀课题引进来。

因为各高校传媒专业教师队伍专业属性的差异性,传媒教师工作室制度不可能完全取代现有的传媒人才培养体制,而应该是传统教学体制下的有效辅助和专业提升。如果按照以上的理念来阶梯式地进行应用型传媒人才的培养,传媒教师工作室机制应该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发挥最突出的作用。当传媒教师工作室参与到传统教学管理体系中去之后,就必定需要一定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工作室进行规范约束和一定的成果评估,制定工作量核定办法、学生学习质量考核办法、工作室成果认定及推广制度,形成相应的管理文件和规范要求,让工作室体制为学生提升竞争力创造机会,同时规范工作室制度,让工作室体制更合理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