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日语汉字记忆教学心得
2016-04-29张利云
日语单词是学习日语语法、文章的基础,而日语单词中日语汉字的读法又是掌握日语单词的难点。日语汉字是日语单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记忆日语汉字的几点教学心得入手,供初学日语并在记忆日语汉字方面存在困难的初学者参考。
之前一直把学习语言仅仅当成学习一种语言,所以一直觉得只要练好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功就能学好。直到看了一本论语言学的专著、听了实力派老师讲的课后才明白,原来学习外语不单单只是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其实是在学习和接受一种新的文化。只有被这种文化所熏陶,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历史背景、文字的起源等,才能理解和记住这种语言并不断进步。日语汉字的读法有音读和训读之分。是指按汉语拼音发音而形成的日语汉字读音,如明暗、単語。训读是取自中国汉字字义而发日语固有读音的日语汉字读音,如色、表す。训读中又分正训读法,即每一个汉字本义所表示的相应训读,较为常见,如憧れる。熟字训,难以按单个汉字将读音分割的,如土産、田舎。音读训读结合的,如銀色、身分。
仅仅单词部分就要记忆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日语汉字的不同读法、日语汉字与中文汉字的区别等,这对只记忆26个英文字母就能驾驭英语单词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以下办法来记忆日语汉字:
一、利用日语汉字与中文汉字的关系,进行日语汉字意思的对比记忆
说到这点就不得不简单给学生讲讲日语汉字的由来。日语汉字又称日文汉字,不等于中国汉语中的汉字,是日本人民总结长期使用汉字的经验,结合自身生活需要,参照象形文字的造字方法,创造出了自己的“汉字”。虽然多数直接借自中文汉字,但与中文汉字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认为日文汉字是古代随着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后来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中日两国使用的汉字,本来都是汉字的繁体字。但后来两国都进行了文字改革,有的字中国简化了,日本没有简化,如熱、薬、後、広い等,这些字和简化后的中文汉字意思大体相同。有的字两国虽然都简化了,但简化后的字却不相同,如氷、画等。有的字两国虽然简化后的字相同,但所表达的意思却不相同,如丈夫(老公的另一种说法)、手紙(一般指厕所用纸)娘娘(女儿)等。有的字两国简化的方向不同,字的写法也不同,如団、両等。所以,在书写日语汉字的时候,要注意中日汉字的细微区别,不然和中文汉字混淆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日本政府为了规范日语的书写,规定1945个常用汉字作为“常用汉字表”,即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但亦有百余个汉字是有日本人根据中文汉字的六书自创的“会意”或“形声”汉字。这些日本自创的汉字不同于中国大陆通行的简化字,只限于日语使用的汉字。在日本称为“国字”或“和制汉字”。如峠、畑、辻等,这些字在中文字典中是查不到的。
二、利用日语汉字的音读、训读进行逐一攻破,再拆解组合。
虽然说日语汉字大部分都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不容易记忆,但总结起来,还是有一点点技巧的。比如刚开始学习日语汉字的时候,老师会根据日语汉字的读法,把每个单词划分为几个部分,即每个日语汉字对应几个假名,这就是日语汉字的基本读法。有时日语汉字的读法是音读的,比较好记忆,如人名:田中、劉、李等;有时日语汉字的读法是训读的,如布団等。学生就可以根据日语汉字对应的在单词里的读法,记住日语汉字的读音,下次出现其他没有学过的单词或词组时就可以用学过的日语汉字的读法进行各个击破,再重新组合,这样一个新的单词或词组就变成已经学过的了。同样的活动反复进行多次,就能熟练的掌握单个日语汉字的读音和词语组合的基本规律了,既发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又巩固了学生对日语单个汉字的记忆。
三、利用中文汉字的意思对日语汉字进行联想记忆。
中文汉字是表义的文字,在记忆日语汉字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表义文字的优势,对日语汉字进行联想记忆。如勉強,这个日语汉字在汉语里的意思是能力不够还尽力做,不是心甘情愿的,强迫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而这个日语词翻译成汉语却是学习的意思。虽然翻译的意思不同,可以这样让两种意思通过联想发生关系:学习之初是件快乐的事,但学着学着因为知识量的加大和各种不得不为之的考试,变得很烦,后来就变成不得不学,或者是家长老师强迫着让学,这就是勉强。又如食事这个词,可以利用读音记作“小苦鸡”,这样一来便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总之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漫长且需要耐心的过程,语言的掌握需要一点一点不间断的积累。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没有绝对的捷径只有用心的总结和绝对的付出。虽然中日两国的语言当中都有汉字,而且有许多字同义同的词汇,但是由于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汉字所表达的社会意义也不同。我国汉字的音、形、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日本民族在吸收、消化汉字的过程中,也使汉字的音、形、义既有保留又有变化,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与时俱进更要注意汉字的对比。
(作者单位:徐州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