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堂预习”推动高效课堂

2016-04-29林晨

知识文库 2016年2期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角色已由单纯书本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也由被动听讲接受式向主动探究获取式转变。如今提出的三不教,即“已经会的不教;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在这样的背景下,预学单应运而生。有些预学单的问题解决需要学生大量时间,在如今一堂课只有40分钟的情况下,要完成它,还要完成授课过程,用句时髦的话“时间都去哪儿了”。如何安排时间,设计多长时间的预学单才最有效。假若需要很长时间要去解决的问题,时间向谁去拿?因此,当堂预习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如果课堂预习的好,课上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有目的性地听老师讲课,这样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一、同课异构,比较学生的课堂表现

本次研究重点关注预学单对学生课堂表现的作用。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对两个水平相当的班级进行同课异构。我们除了记录下整个教学过程,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分析。

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例)

教学片断(无预学单)

师:144×15会列竖式计算吗?(8个人举手)

师指定一名学生说说笔算过程。

生:用15个位上的5乘了144的每一位,乘得的积得末位对齐了个位,十位上的1乘了144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对齐了十位,最后相加。

师:说的真完整!(师板书笔算过程)

师: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师指名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写。

师:谁来评价下他们的笔算?

生1:第二个人算错了。

师:他错在哪里?

生1:……

生2:忘了5乘144时忘了进位。

师指向第二步:这个结果是谁和谁的乘积?为什么它要和十位对齐?(10个举手)

生:因为1在十位上,实际上是10乘144,得1440。

师:在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课堂表现:本节课中,有几个学生表现非常积极,不过回答问题的总是这几个学生,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的听别人的回答,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堂表现:通过预习后,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多,非常活跃。不管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希望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回答完问题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喜悦之情。

在上面的对比中可以发现,预学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上有促进作用。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其自身的理解,要在头脑中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内部交换,对新知识进行同化、顺应或质疑、反思,这是一个思考、内化,并带有一定操作性的过程,这是光在课堂上听讲所办不到的。

二、课后采访,追踪学生的心理变化

学习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学习数学的心理,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效果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数学组(非采访对象的任课老师)抽取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采访并分析。

在这次研究中,我们发现预学单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影响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预学单对中等程度学生的帮助比较大,对两端的学生促进不大。因为优秀的学生本身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而学习困难学生则在学习习惯和基础方面都较弱,独立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困难的。我们要客观的承认学生在认识水平上是有所不同的,有点学生接受力强一些,有的学生接受力要弱一些。在做预学练习题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允许一部分学生放弃略有难度的问题。所以在设计预学练习题时,要注意问题分为基础与提高两种类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完成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和提高。

三、当堂练习,对比学生的作业情况

学生的作业情况能及时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本次研究的重点关注学生的作业的质量情况,本课题组对四年级两个实验班进行同课异构,并及时完成课堂作业本,对课堂作业本中每一题的正确率进行统计和分析,如下表: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有预学单的课堂教学后,作业质量比较好一些。在预学单的作用下,学生在无形中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尤其在解决难题时,更多学生会愿意去思考和尝试解决。再者,在预学单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听课效率也高了,有助于新知的理解和掌握,作业质量必然会有所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昌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