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变革的思考
2016-04-29杨佳鸣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既颠覆又融合的时代。在“互联网+”背景下,几乎每个传统行业都受到了理念和技术上的巨大冲击,但同时各行业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自身的转型与发展,图书馆也不例外。本文从介绍“互联网+”的起源、内涵入手,结合图书馆服务,分析图书馆在“互联网+”背景下服务转型与变革的困境和优势,提出了应思考几个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行业和领域都能跟互联网扯上一点关系,互联网+一下子成为了社会追捧的热词,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热议。
1、“互联网+”
国内“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的发言,他提出“所有传统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随后,马化腾在参加上海的一次活动访谈中对“互联网+”的理念进行了初步的阐述,他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所有行业都可以用,都可以把“互联网+”融入自己的行业中,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在你所处的产业或行业中就会落伍和被淘汰”。但据可查实的资料显示,因为种种原因这两次的提出并引起太大的关注。直到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以及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才开始大范围地进入民众视野,并很快成为风靡全国各行各业的名词。
那么什么是“互联网+”呢?“互联网+”其实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2、“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困境与优势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大量“互联网+”模式的爆发以及传统行业的“破与立”。 面对“互联网+”,图书馆服务也要与时俱进。“互联网+”给图书馆带来的不仅是服务的技术和内容上的改变,更多的是服务理念上的更新和进步。因此,每一个图书馆事业的从事者都要明确互联网+与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关系:融合、创新而非颠覆、替代或是对立。当然在融合和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境,但图书馆以其自身的特性具备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2.1 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变革面临的困境
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数字化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以图书馆为代表的文化服务机构,面临着生存空间被挤压、读者群体被分流的困境,但是,网络数字阅读并不能完全取代纸质阅读而将长期处于互补的状态。图书馆也不会走向消亡,只是其功能演变和服务转型在所难免, 其生存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
2.1.1 图书馆的生存体制方面
图书馆的生存体制是服务转型的重大阻碍。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图书馆还在延续事业单位的传统管理和服务观念。大多的图书馆的生存有着三个方面的特性:受制于体制;过度依赖地方政府的财力支持;地域性差异和层级制差异明显。虽然目前国内一些公共图书馆,已启动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探索,譬如深圳市图书馆已推行了理事会制度,但是大多数的图书馆依旧维持着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
2.1.2 社会大众的信息需求方面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多样,社会大众多元的文化需求日益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这种变化迫使图书馆要对其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然而目前众多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社会大众需求之间,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图书馆在满足社会大众信息和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2.2 图书馆自身具备的转型优势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的图书馆传统服务似乎没有招架之力,但事实上图书馆仍然具有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终端不可替代的优势。
2.2.1 用户需求仍侧重于纸质阅读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移动网络用户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开展阅读活动,图书馆传统的纸本资源服务量逐渐降低,甚至有学者断言图书馆必定消亡。但事实上图书馆具有网络、移动互联网终端不能提供的优势,数字阅读和纸本阅读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只是地位和意义不一样。就像吴晞先生所讲: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但目前图书馆的纸本文献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即使有大量的中青年还是很依赖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浅阅读体验,但图书馆场地和馆舍环境、文化氛围和独特的纸质阅读触感体验,还是受到老人和儿童群体的青睐。
2.2.2 图书馆资源的文化层次
图书馆所向社会大众提供文献保障的功能是一些书店、网站所不具备的,书店需要销售畅销的图书盈利来满足生存需求;网络上的信息大多未经筛选,垃圾信息充斥。只有图书馆可以建立其完备系统的文献收藏。
2.2.3 图书馆资源的公益本质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文献信息庞大芜杂。相较于网络信息的泛滥无序和有偿使用,图书馆提供的是经过专业整理的、有序的、免费的资源。当前,从国家到地方都把文化建设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倡导全民阅读。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功能和公益本质被社会广泛认知且不断深入人心。图书馆的发展虽受制于体制,但其服务仍受惠于体制。由政府作为强大的后盾,图书馆一直保持着它的服务本质:公平、免费。
3、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变革转型的思考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互联网经济的繁荣,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多元化,迫使图书馆服务质量要更加便捷高效,满足社会大众对信息服务的高期待、高要求。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和着手。
3.1图书馆的宣传方式和力度
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窗口,不仅自身要练好馆藏资源、服务、功能等内功,同时图书馆领导要有计划、多模式地把图书馆的服务营销出去,以达到内外兼修。让主管部门看到图书馆的工作成绩以获得更多支持;让社会大众由忽略图书馆到使用图书馆、爱上图书馆。
3.2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方式
图书馆服务的转型也就是从传统的侧重资源能力的“走进来”转向侧重服务“走出去”。以前的图书馆是守着资源坐等用户上门,资源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资源的日益丰富,很多用户不光顾图书馆就可以获取资源。图书馆要生存要发展,我们就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在保证资源的前提下转变服务的观念走到用户身边,从最初的信息中介角色逐步转变为嵌入式的合作伙伴。
3.3 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深度
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深度的转变简单来讲就是努力实现从简单粗放的文献信息服务到深入精细数字知识服务的转变。原来图书馆提供的就是单一的的文献知识单元,不关注提供的内容是否切合用户需求,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个性化的和注重研究。就像一个医院一样,不是炫耀药房的药有多全有多好,病人更在乎的是否有好的医生可以快速有效地诊断治疗,满足恢复健康的需要。
3.4图书馆服务的评价
我们通常在介绍自己图书馆或总结自己工作的时候,往往侧重资源的多少;接待读者的人次等指标,这些数据确切来讲都是投入不是产出,不能正确反映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当然量是必须的,当我们投入到一定量的时候就需要关注的焦点转向图书馆服务对用户的影响。公共图书馆要审视下自己在全民阅读和文化素质建设中发挥的实际作用;高校图书馆则要测评一下对教师教学、教科研项目立项、科研生产率的支撑和贡献。
总之,图书馆要想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就不能固守原来的服务模式,必须顺势而为,适时应变,改变收藏的内容和服务的方式,实现从资源能力到服务能力的大跨越。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在海量的信息提供服务中挣得一席之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否则就只能坐在资源堆上叹息无服可务。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