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图书馆建设中体现情报学的价值

2016-04-29叶嘉辉

知识文库 2016年6期

现阶段,全球几乎都被网络多覆盖,在全球网络的影响下,我国的知识、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实质性突破,例如在目前在图书馆建设中就应用到了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本文以情报学作为切入点,探讨在图书馆建设中如何充分体现情报学的价值,利用先进的网络科学技术将文化知识通过最为快捷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希望对未来图书馆情报学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门日益发展的学科,情报学是长期以来日益增多的文献信息需求以及自身不断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的一种具有矛盾性质的结果,目前,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图书馆提出了网络化以及数字化的需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随着图书馆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推动着情报学的发展,丰富了情报学的研究内容、对象以及其相应的理论基础等,使得其可以和其他学科之间形成广泛的交叉,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下,同时也就衍生出了很多新的概念和技术,最终诞生了一系列的分支学科。

一、图书情报学的发展

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档案馆以及图书馆等其他信息服务机构间的业务流程出现了交叉和融合,继而使得目前信息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变成了发现、获取、组织、分析。正因为如此,情报学、图书馆学等学科的融合趋势在我国有了明显的变化,并逐渐得到了重视。

(一)恢复和发展

早在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时,武汉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专业就已经恢复了招生。同时在1978年时,我国教育部曾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工作的座谈会,在此次会议中由以上两所大学共同确定了图书馆学的教学方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此次会议的召开为我国图书情报学学科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之后,在1978-1987年期间是我国图书馆情报学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间内,我国从原来的两个教学点增加至52个教学点,图书情报学在校人数从200多人增加至1000多人。

在情报学内容不断丰富之后,原来的图书馆学系名称已经无法完全将其涵盖其中,因而在1984年时,武汉大学将图书馆学系建设成为图书馆情报学院,之后各大院校纷纷效仿,将“图书馆学系”正式更名为“图书情报学系”,这次更名工作的开展无疑对图书馆学专业和情报学专业融合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变革和调整

在1990年6月,我国国务院委员会在第四次评议会议上增设了“图书馆学与情报学”评议组,这一举动标志这图书情报学在我国的地位得到了肯定,也标志这我国图书情报学学科发展变得更加稳定。

随着图书情报学的地位得到了肯定,我国图书情报学的教育规模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据当时的统计数据得知,在1995年时我国共有58所学校设立了图书馆情报学专业,并且图书情报学的在校大学生达到了4000以上。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之前仅局限于文献信息管理的图书情报学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需求。若是在此时不采取有效的手段使之变革,该学科的教育未来就很难向前发展。因而,在1992年时,在国家科委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上,确定将“科技情报”正式更名为“科技信息”,这一决定,当时在图书情报界引发了空前的讨论。之后,北京大学在国家决定下率先将图书馆学情报学更名为信息管理系,据统计得知,在发表这一决定的3年时间内,52所图书情报学系中,有一半的学校更名为信息管理系,至此,图书情报学学系这一名称我国几乎没再出现过。

(三)完善与创新

我国图书馆情报学进行纵向发展的时期是在1999-2008年期间,在这一时间段内,图书馆情报学以学科群的形态出现了教育界中,有效地增强了其竞争力以及在教育界得到影响力。

在2000年时,北京大学以及武汉大学“情报与档案管理”、“图书馆”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以及学科博士学位的授权点。并且在2000至2006年期间,我国二级学科授予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就增加了70个,其中图书馆硕士学位点增加了40各,档案学硕士学位点增加了10各。有效地丰富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

二、情报学在图书馆中建设的探索

(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在图书馆中人们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领悟到更多的知识。经过多年的发展,图书馆依然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图书馆自身拥有的共享功能是分不开的。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将图书馆网络资源服务平台作为载体,有效利用各种现代网络技术,将各类优秀的文化传统知识和信息通过数字化加工和整合的方式,通过这种更加贴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方式将信息和知识传递给读者,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建建设。与此同时,还应对图书馆资源进行大力的开拓和创新,并秉承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强化对资源的建设力度和自身的吸引力,将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另外,还要不断改进图书馆的服务途径,使得读者可以不受空间、时间以及地域的限制,都能得到第一手的信息,从而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

(二)搭建数字化资源库

共享工程的核心建设内容就是搭建数字化资源,要想有效搭建起个性化的数字资源就要依据自身的发展特性,采用数字资源整合以及信息抓取等多种信息搜集渠道,搭建起几个具有自身特色的数据库资源,这些数据库的内容不但包括学科知识,而且还有戏曲、自然风景、美术摄影、民俗文化、音乐以及影视作品等全方位的数字库资源。图书馆可以搭建属于自己的数字图书馆,实现文化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整合,并建立一个开放式的文化、信息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方便全国各地的人进行文化展示,彻底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有效保证了图书馆服务的共享性和便利性,为图书馆信息化提供了更加方便和快捷的渠道。一方面,不但数据库资源要丰富,另一方面还要将共享工程和提升图书馆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依靠目前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建设的设施网点以及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在实施工程过程中,开发出具有自己独立特色的文化以及艺术资源,打造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站。另外,我们还要鼓励社会上的人士积极参与到“共享工程”的建设之中,充分利用各方得到优势,借助“共享工程”建设政策以及政府的决策支持,吸纳各种先进得到工作经验,扩展工程建设的覆盖面积,让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得以传播的更远。

(三)延伸图书馆建设的服务功能

处于信息化社会中,图书馆就成为了传承以及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文化娱乐的重要方式。随着图书馆和科学、文化进程以及社会不断进行融合之后,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现代信息社会下,图书馆传统形式下的搜索策略和系统分析无法满足读者对日益增加信息的需求,为了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这种需求,现代图书馆可利用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开展远程信息咨询服务,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在咨询信息的过程中,用户还可开通视频服务,这样就能清晰地感受到图书馆管理员的表情、语调等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方便阅读者更好地理解图书馆管理员所传达的信息,提升了服务质量。另外,我们还可开发手机客户端平台服务,用户通过手机平台服务,借助HTTP协议就可直接对图书馆的WEB进行访问和阅读,针对阅读者来说,这两种图书馆信息咨询方式,不但能有效节约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大大节约了通讯费用。

三、情报学在图书馆建设中应用的意义

在新的信息背景以及用户需求下,图书馆、出版机构、情报机构以及档案馆等信息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功能出现了融合和交叉的趋势,各大信息机构在对信息进行挖掘、组织以及检索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流程和目标也都趋向相同: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用户需求以及满足自身特性的信息;利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和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升筛选信息的效率。图书馆文献管理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图书情报学在这一时代发展作用下的产物和需求,经多年的教育改革路线和经验中我们知道,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学这一专业的教育重心在于“重基础、重素质”,同时在学习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也增加了对信息网络以及信息系统设计、网络以及数字化管理信息资源开发等课程,使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充分体现出了这个时代的网络和先进的特性。并不断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使得图书情报学这一学科的毕业生可以同时拥有职业以及业务优势,充分体现出图书情报学教育的特色。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建设管理也会得到飞速发展。面对这一发展环境,我们应该明确先进的技术手段是未来图书馆建设管理发展的大趋势,其不仅能有效满足阅读者对休闲、娱乐的不同的阅读需求,同时还能有效降低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成本。因而,针对未来图书情报学的教育来说,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情报学在图书馆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出网络新时代下的复合型图书管理人才,使其满足信息化图书馆建设的需求,将图书馆建设和先进的网络技术充分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情报学在图书馆建设中的价值,全面推动新时代下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