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良的“低效症”
2016-04-29邱胜君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人是教育的对象”。人的复杂性和能动性决定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低效症”的孩子,你遇到过吗?
我班有个男生叫小良,是初一年级新转来的插班生,开学没多久,他的表现就让我头疼不已:小良有严重的“拖延症”。他不仅读书不能快速开口,作业不能快速完成,连日常的课间活动他做事也动作缓慢。总之,小良的世界就是完全的“慢节奏”。
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小良不仅是在学习上学业滞后,也会造成人格障碍,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势必会被淘汰。
上网查资料了解,看到对“拖延症”的解释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拖延症”,重点表现为“做事拖拉,延后完成”。可结合小良的具体表现,仔细一想,我发现:他不是故意把事情延后去完成,而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导致的做事低效。“低效率”,导致了他的“慢节奏”。因此,即便是与其他同龄人同一步调做同一件事,他的结局也总是被别人远远地甩在身后。于是我想:小良的“拖延症”,更倾向于“低效症”。
也许有更多人认为,做事动作缓慢,效率低下,是个人的性格原因造成的。对此,我表示认同。学生的性格形成有多重而复杂的影响因素,良好的性格品质又与其学习能力、处事能力、交际能力、心理健康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改善,小良的性格发展势必会受到不良影响。学生性格缺陷,这是我不愿看到的。
同时,正如伍·威尔逊所说:“性格是一种副产品,它产生于完成日常事务的伟大过程之中。”完成日常事务的过程,是否也隐含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小良读书不能快速开口,开口不能流畅朗读,是不是他的朗读能力不足?小良作业不能快速完成,迟迟不能下笔书写,是不是他的知识能力、思维能力或表达能力不够?除却性格因素,我认为,自身能力也是导致小良“低效症”的重要原因。学生能力缺陷,这也是我不愿看到的。
既然如此,我应该怎么做,来帮助小良呢?
我先和小良进行了一次倾心的交流。在这次交流中,我努力成为小良的知心朋友,用完全平等的身份,绝对真诚的态度,以及包容理解的心情来和他一起面对问题。也许是我的情真意切打动了小良,也或许是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小良在我面前并没有回避问题。他说,他也不想这样,做什么事都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节奏,感觉自己很没用,可他就是不知道怎么改变,这种状态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了,到后来越变越严重。我帮助小良分析原因,我们达成了共识:一是因为小良从小做事就养成了慢的习惯,说话慢、写字慢、思考问题也慢。随着学习层次提高,学习进度加快,学习压力增大,缓慢的做事风格让他前进的步伐越来越沉重;二是因为小良一直以来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和思维的提升均不够,学习上的困难也让他被同学落得越来越远。
找到了问题所在,我鼓励小良:“没有翻不过的火焰山,没有趟不过的流沙河,存有问题我们就解决问题,老师会帮助你,陪着你一起改变自己。”
同时,我为小良制定了一个具体的“变身计划”。首先是专项训练:每天早上7:45—8:00,利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单独训练课文朗读,从最基本的读句开始,把句子读通、读顺,直到大声快速流利地读完整,然后逐渐增加到两句、三句、四句……每天中午12:45—13:00,也利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单独训练汉字书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写字速度,如第一周训练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15字,第二周争取达到每分钟20字,直到能够快速工整地进行日常书写……其次是同学助力:我把小良座位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指定为助力员,在班级日常活动中时刻提醒和督促小良提高速度,尽量让小良在班级活动中跟大家保持步调一致,同时在各科学习上尽全力辅导小良,解答他不懂的问题;再其次是老师帮扶:我和科任老师商量,根据小良的现有基础降低各科学习的要求,让他能够在成功体验中树立学习的信心,初始阶段只要求他掌握好基础知识,然后逐步提高难度要求,一点一点地向班里其他同学靠拢;最后是家长支持:为了解决小良家庭作业难以完成的问题,我和他的父母商量,每天晚饭后把小良送到离他家不远的同班同学小黎家,让小良和小黎一起学习,小黎学习基础较好,小良在作业中不会的问题可以向小黎请教,小黎的父母对此也表示大力支持。
执行这个计划已经过去快一学期了,每一天,我都在关注着小良一点一滴的改变。尤其是在进行专项训练的时候,我总是热情地鼓励小良,称赞他即便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当他出现情绪上的反复时,我也会及时关注干预,并给予他相应的指导。我还经常组织小良和他的“助力员”们一起开小会,对小良的日常表现进行总结,做到优点及时表扬、不足及时提出,大家对小良贴心的关心与帮助,让小良的性格越来越开朗。上语文课时我常常有意识地请小良朗读课文,他的变化让全班同学都感到惊喜,同学们的肯定也进一步激发了小良的上进心。小良没有再出现过不交家庭作业的情况,他的各科考试成绩都在慢慢地提高,尽管有些题目他依然不会做,但毋庸置疑的是,他能够完成的题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基础类的题目能够认真完成,书写也更加规范了。小良的进步让我的心里也充满期待,期待在未来,让我们看到一个更新更好的小良。
当然,随着小良的成长,他一定还会遇到无数成长中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还会反复,作为教育者,我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我相信,问题就是契机,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良会得到更好的成长。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