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6-04-29魏新宇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决定着社会与高校未来发展的稳定性。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
1、自卑心理成为常见心态
伴随着大学收费制度的执行,为这些来自农村寒门、城市下岗职工和其他因素导致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这些家庭为了让孩子完成高等教育,常常想方设法来筹集学费,导致这些家庭的孩子在求学过程中承受着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如今大学里面学生贫富差距比较大,同时在大学中存在着超前消费与相互攀比的情况,这对于来自寒门的学生心理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2、情绪障碍比较明显
情绪作为人类心理组成元素之一,在高校贫困生中不良情绪比较常见,其中有一部分贫困生因为长时间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中,导致这部分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情绪障碍,甚至影响到其正常生活与学习。调查发现,贫困生面对的生活窘况比普通大学生要多的多,比如学业是否能继续、如何筹集下年的学费等。再加上外界社会的物质诱惑,身边学生的富足,贫困生不只是感到“穷”,还会因为这种“穷”出现“困”的心理。
3、虚荣、嫉妒心严重
一部分贫困生爱慕虚荣,不讲究学习,而是讲究穿衣打扮,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与消费,在生活中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节俭,对于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不积极参加。尽管他们是贫困生,可是因为爱慕虚荣,通常会打肿脸充胖子融入富人的圈子,欲让大家对其另眼相看,通常利用外界赞助的钱或者父母想方设法筹集来的钱大手大脚消费,而对父母的辛劳视而不见。还有部分贫困生自尊心非常强,但是其心胸并不开阔,跟周围人相比,觉得自己在才华、家庭方面不如其他人,出现嫉妒他人的心理。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作用,从整体上来分析可以分成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这两种。
客观因素是导致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1)社会环境,由于在中学阶段,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学习成绩,而在大学中,其评价标准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导致贫困生没有了学习成绩方面的优越性;而由于家庭环境导致其在音乐特长、美术特长等方面没有任何优势,从而出现消极心理。(2)学校环境,在大学里面除了班级组织和年级组织这些正式组织之外,还有根据学生家庭背景或者其他兴趣爱好成立的其他组织。
在主观因素是导致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为:(1)性格内向,心理学者研究发现,心理疾病的产生跟一个人的性格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性格内向者相比较外向者来说更容易出现异常心理。(2)自尊心比较强,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从小被人歧视,这样就导致了他们自尊心强的性格。(3)心理承受能力低,部分大学贫困生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水平低,缺少抗压性等。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是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结合贫困生的现实情况,各个高校在为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其人生观、世界观等的培养,帮助其树立人生目标,鼓励其正视困难,在困难面前不软弱等,培养其抗压性。
2、丰富校园生活文化,营造轻松、活泼的校园氛围
对高校贫困生来讲,心理上的自卑感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学习和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学校应该注重班级文明和宿舍文明的建设,充分体现学生会与学生社团的价值。利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互助组织,为贫困生打造轻松、和谐的校园氛围,让贫困生感到来自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友爱和关心,减轻其心理压力,同时也让其感受到来自社会与学校的温暖,引导其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3、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
自信心作为一种体现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自我信任性。经济方面的困难导致了贫困生的自信心受挫,其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后,在生活方式、消费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的差异难免使其出现自卑心理,常常表现为自己看不起自己。加强对贫困生自信心的培养,培养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的学业、就业与人生等。身心健康与潜能发挥是基于健全的人格这个前提条件的,健全的人格会让其感觉生活更加美好,为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大学不只是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是人格塑造的地方,社会需要德才兼备、人格健康的人才,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所以培养贫困生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构成。
四、总结
经济困难给大学生造成了各个方面的影响,制约了其全面成长,这不只是金钱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了优秀青年的健康发展 ,作为国家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深入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让贫困生将来自各个方面的爱心化解成动力,加强贫困生回报社会的使命感,实现对贫困生心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