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生态移民区青少年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预警
2016-04-29王明龙
近些年宁夏生态移民区青少年犯罪现象急增引起了人们的担忧,探索学校教育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犯罪思想政治教育预警已成为共识。通过对来自生态移民区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调查分析,生态移民区学校管理松散,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不当等引导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严重。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探索建设宁夏生态移民区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以提升学校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预警功能。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支持下开启了声势浩大的“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南部山区民分批分期迁移到生存环境良好的宁夏平原灌溉地区。生态移民区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生态移民区因各种不同诉求面临着很多社会问题,其中,青少年犯罪问题尤为显著。通过2015年11月先后两次对银川市少管所羁押的来自生态移民区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56份,回收有效问卷共250份,均为男性。调查发现,学校教育因素是移民区青少年犯罪中的很重要方面。
一、学校德育的短缺对移民区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一)生态移民区学校教师教育方式不当
在对犯罪青少年与老师关系的调研中,“和老师关系很好”的犯罪青少年占14.5%、“和老师关系一般”的占到48.5%、“和老师关系不好”的犯罪青少年占28%、选择“憎恨老师”的占6%、2%的犯罪青少年面对和老师的关系这个问题时选择“与老师作对”。生态移民区青少年与学校老师关系并没有到达理想标准。调查中发现,移民区学校教师对待犯罪青少年在校期间的惩罚、教育方式基本为以下几种:“辱骂”占21%、“体罚”占20%、“打学生”占7%、“劝退”占11%、“处分”占15%、“不管不问”占21%、说服教育占5%。很多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说服教育。这些方式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创伤极大,长期以往促使他们对生命缺少感恩,产生消极的性格和不良情绪,逐渐辍学流向社会,成为不稳定因素。
(二)学校管理松散,生态移民区犯罪青少年逃课逃学率高
在对少管所犯罪青少年在校期间逃课、旷课的调查中,有56%的犯罪青少年“经常逃课、逃学”、而“没有旷课逃学”经历的只占11.5%;在逃学旷课时间持续性的调查中发现,有4.8%的犯罪青少年有“逃学半年”的经历,学校却没有有效干预和制止,逃学旷课时间“一周以内”的占了58%。生态移民区学校学生逃学旷课现象非常普遍,管理较为松散,一些青少年学生长期混迹社会,游离在社会控制的边缘,极其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性。
(三)生态移民区学校教育内容不足,法制教育不完善
在 “学校有没有组织过全面深入的法制教育”的调查中发现,犯罪青少年认为学校“经常”组织法制教育的占15%,“偶尔”举行法制教育讲堂的占68%,“从不”进行法制教育的有17%。很多生态移民区学校基本不设有法制教育课堂,校园法制教育微乎其微。在与生态移民区年轻教师个例访谈中得知,生态移民区学校基本没有专业的法律专业老师,法制教育在课堂多数流于形式,照本宣读,几乎无法将法律基本常识解释清楚,不能让学生形成法治意识,大多数青少年在发生犯罪行为并不知道其行为的后果及法律责任。
二、移民区青少年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
(一)建设生态移民区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实现,提升思想政治在生态移民区教育功能的有效性,必须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针对移民区的青少年在自身发展和社会适应中会遇到思想困惑、心理障碍、人际交往、专业学习、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等诸多问题都要需要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就要求教育者同时要掌握法律、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职业咨询、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完善生态移民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生态移民区青少年自身知道法制教育、自我保护能力的欠缺也是青少年重要原因之一。移民区学校应重视《法律基础》课程,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清楚法律的每一道防线,才能有效地预测自己的行为后果,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加强性教育。学校应开设性教育等相关课程,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性知识,打破性的神秘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应注重加强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性价值观,增强他们对恋爱和婚姻的责任感。
(三)创建生态移民区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
针对新时期青少年的特点,打造乐于青少年接受的新媒体教育平,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承载于多媒体技术,能够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消除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再是高高在上实行灌输的思想权威,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者,兼有信息传播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更易于被大学生接受。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