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美职校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之比较
2016-04-29张乐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通用能力和专用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培养目的。职业院校除了肩负专用能力的培养,对职业通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比较了英国、德国、美国职业教育中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相同之处,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职业教育的培养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其中职业通用能力正是近几年在职业教育中逐渐凸显的问题,我们的职业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尤其是在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上还有很多一定距离,一些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除了专业能力外,对通用能力的培养也很注重。
“通用能力”概念是指撇开具体职业特性的、现代职业人都需要具备的、在各种职业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通用能力在国际职业教育界已是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称之为“Key Competencies”(关键技能),美国称之为“Foundational skills”(基本技能)。
一、国外在职校生通用能力培养上的现状与经验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发展,西方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 ,许多旧职业消亡,同时又有许多新职业产生 ,职业中的科技含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事实上传统的职业教育也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学术教育培养。正如美国职业教育评估协会在2002年度报告中指出的一样。“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依然非常传统,并且基本没有看到学术能力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来讲,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开始从注重职业技能转向职业技能和学术水平并重的发展方向。
二、德国职业教育中通用能力的培养
德国的“三大关键能力”:20世纪70年代,德国劳动和社会学家梅尔腾斯看到了从未来社会劳动力需求的角度出发,强调培养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出了“关键能力”(Keycompetencis)的概念,并强调这一能力是个体进入日益复杂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是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策略。德国学者从能力性质角度把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关键能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探讨的通用能力又称综合职业能力,它是一种不受时间及专业限制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需的核心本领。
德国职业教育中,通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德国职业教育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和特点:职业教育在德国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政府对职业教育有专项经费,公立学校对中等阶段的职校生实行免费入学,经费由政府、州甚至是欧共体提供,学校教师由州政府统一聘任,工资也由州政府统一发放,学校管理机构精简,教师待遇较高,实验实习设备普遍先进,企业对职业教育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模式使得德国的职业院校承担的压力较小,能更多的把精力集中在校园建设,设备改善和学校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上,在一定程度上为德国职业学校学生专用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学生、家长对选择职业有各自的观点。选择上职校的学生普遍认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成就感;有的家长在学生小学阶段就开始考虑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根据学生的兴趣偏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特长。职业学校的生源稳定,生源素质高,这样稳定优质的生源,使得德国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开发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有着极大地渴望和积极性,使得他们更配合,更迫切的希望自身通用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3.针对专业特点组织教学,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新颖。实行“双元制”教学的学校,教学规划由德国联邦政府统一制定,理论教学由学校完成,实践性教学由企业完成。德国“双元制”的特点是学生与企业必须签订合同,合同中要具体规定培养目标、内容、时间、地点。若企业中不具备部分实践教学能力,学生可以到“跨行业培训中心”去培训,这种双元制的教学模式,使得德国职校生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更强,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更全面和均衡的培养,在无形中促进了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
4.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抓手,引入新的方法组织教学。德国职业学校的办学更是兼顾了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在设计职业学校学生能力培养模式时应首先考虑三个能力模式:专业能力、人性道德、社会适应能力。在实施现场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除了一些规定的基本的操作要手把手地教学以外,绝大多数操作过程均由学生根据项目要求,自主独立完成,直至最终产品制作完成。
许多实践项目都是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相结合的。通常教师留给学生的实践作业题就是制作一个传动机构的模型,或具备一定电路功能的模块,学生根据作业题的要求自行设计、选择加工材料并制作加工、进行最后测试调适。同时,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极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制作作品亦有成就感,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三、美国职业教育通用能力的培养
美国的“三项基本素质和五项基础能力”:美国联邦教育部研究局以及23个州的教育部于1966年联合成立了全美职业技能测评协会(NOCTI),他们通过对十多个行业的论证,开展了16大类职业的上岗技能测评,总结出8项“软技能”测评目标,即沟通;解决问题及思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安全、健康和环境;领导力、管理和团队工作;道德或法律责任;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美国劳工部发布的《关于美国2000年的报告》归纳综合了美国各行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并提出,为适应明天的发展,劳动者应具备三项基本素质和五项基础能力,其中三项基本素质是:听说读写算的基本素质、思维素质和道德素质;五项基本能力是: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多种技术的能力。目前,这些通用能力分类在美国学术界已得到广泛认可。
美国社区学院以实施职业教育为主体 ,其办学是以政府为主的。美国社区学院主张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应由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注重能力培养 ,这种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观点逐渐被美国职教界普遍认同。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于特定职业应具备的全面能力的认识 ,也经历了从片面到整合的不断扬弃的过程: 从任务能力观——整体能力观——关键能力观——综合能力观——新职场能力观。
美国职业教育在培养通用能力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着重培养学习者掌握一种持续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掌握学习的理论知识。
2.面向“职业群”制定技能标准,而并非单纯只对一个特定的职业,使学生接受到得是一个建立在宽泛的职业基础上的职业技术知识与培训。
3.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技能更新培训,培养对工作、技能变化的适应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
5.加强校园与企业的进一步合作,让企业提出对学生通用能力的要求,在学习中再进行落实和培养,使学校教学和企业需要密切配合。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德国和美国尽管在各自的培养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上各有特色,但其核心内容都有着共同之处,就是一种终身职业能力的培养。长久以来,我们过分重视职业专用能力的培养,在单一岗位上,专岗专才的培养技能工人,但是离开固定工作岗位,这种专岗专用的人才就很难再有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通用能力和专用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培养目的。
职业院校除了肩负专用能力的培养,对职业通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把两种能力都重视起来,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瞬息万变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在职业教育中对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模式与评价体系,探索适合我国学生状态和企业需求的培养模块,将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职业教学的学科中,逐步将我国职校生的职业通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