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6-04-29唐芳
任务型教学是我国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教学模式。 创造性地设计了许多贴近学生实际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使英语课堂生动有趣,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合作与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然而由于任务型教学教材大纲和教参的缺乏,使这种教学模式处于摸索阶段,部分教师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运用中有一定的问题。正确地运用任务型教学,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是当前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
任务型教学途径是 20 世纪 80 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提出的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指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确定语言学习任务,由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订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
任务型教学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而且为了运用而学,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去用英语完成各种情景中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本文大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该教学法应用的优势;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该教学法的运用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应用优势
任务型教学途径已逐渐成为我国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能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途径,其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目标明确
任务型教学法使学生置于真实的场景中,已达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以及锻炼的目的,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交流能力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即学生能把通过完成任务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成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学生打开一扇新的窗户,使他们的学习动机、情感收入、精神交流和课堂文化也随之发生积极的动态变化。
1.2 师生角色转变
任务型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改变。教师由教学的主体转变为教学的主导者。负责将英语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学生在任务中自然的使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监督者,协助者评价者等角色。学生转变为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选材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生活经验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的任务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而是主动地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因而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
2. 存在的问题
然而由于任务型教学教材大纲和教参的缺乏,使这种教学模式处于摸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2.1任务等同于练习
有些教师对什么是任务有着模糊的认识,把任务和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练习等同起来。任务就是换了件 “新衣服”的练习。概念的误解会导致任务设计和实施上的偏差,甚至会背离而驰。任务活动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侧重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策略的培养。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在课堂上模拟现实世界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因此,任务不等于练习,应该是任务超出练习。混淆任务与传统意义上的练习只能导致挂“任务”羊头,买“练习”狗肉,实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
2.2 忽视任务的阶梯性和层次性
把任务型教学当着当成“灵丹妙药”能治百病.任务型教学仿佛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却全然不考虑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征,忽视了任务对学习者的可适合性。任务要易于操作,难易合理,任务太容易或太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2.3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 将任务绝对化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之前,缺乏必要的准备环节。即在没有给学生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的情况下,便让学生仓促接受“任务”,致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难以开口或无话可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在分配“任务”前,教师没有介绍任务的具体要求或对“任务”说明不够清楚,导致学生一头雾水,不明就里,使课堂教学经常出现“断线”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不少教师错把任务型教学夸大理解为完全以学生自我为中心,任其随意发展,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知识传授、语言训练及任务交代等一些进行任务型教学的必要准备工作。
任务型教学法,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要把它移植好,使其适合“水土”,还要做到许多的努力和尝试。
总而言之,任务型教学法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教师们把握它的优势,避免它的缺点,能够在教学中灵活使用,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麻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