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巧“结合”阅读见高效

2016-04-29李希霞

知识文库 2016年6期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其最大的外在特征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然而这样一种高效阅读方式目前似乎在小学阶段方兴未艾,中学的群文阅读似乎沉寂很多,虽偶有相关的论文发表却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精细化,未能形成燎原之势。那么,如何在中学尤其是应试压力较大的高中阶段有效、高效地开展群文阅读呢?笔者认为,做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结合,单篇精读与多篇研读的结合,广泛阅读与专题写作的结合,从而建构一种具有特定主题的专题性阅读,可能是高效开展群文阅读的可操作途径。

做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按照“一篇带多篇”的方式展开,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了《烛之武退秦师》,就可以选取《左传》中其他一些经典篇目,让学生在更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左传》的叙事艺术和语言艺术。还可以采取“一篇带一本”的形式展开,如高中语文必修五学习了《边城》的节选部分,就可以选取《边城》原文和一些评价《边城》的文章供学生阅读,以期对《边城》其书和沈从文其人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总之,选文要是从课内文本出发进行的“相关性“选择,目的就是要运用课内文本的阅读积淀和阅读方法去进行大量广泛的课外阅读,进一步加深对课内文本的理解和认识,使二者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关系。

做到单篇精读与多篇研读相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是对选文范围的一个界定标准,单篇精读与多篇研读相结合则是在进行群文阅读操作时的一个重要方式。课内文本是“本”,需精读精讲,当然这里的 “精讲”不等同于“多讲”,而是抓住文本最核心最精粹的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授之以法,授之以渔;“精讲”又不多讲,就可以腾出很多的时间来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由学生自主对“群文”进行阅读思考,并在定期举办的“读书报告会”上进行探究交流,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博采广引。

这里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课外的多篇研读,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做好学生阅读的“陪伴者”,放下姿态以学生的视角和学生共同阅读,同时又要能够从“群文”中提炼出一些有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的问题,提升学生对选文的理解认识,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例如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可以选取几篇评论林冲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是从赞扬林冲英雄气概的角度来写,有的则是批判林冲的软弱苟安,在多篇研读环节中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林冲身上带着的是奴性还是狼性?一个问题提挈多篇文章,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期待和探究心理去反复阅读文本,在思想的碰撞中逐渐深入文本的内部,思考认识达到了多维的升华。

做到广泛阅读与专题写作相结合。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脱离了写作的“群文阅读”是单一的能力训练,没有大量广泛的“群文阅读”做积淀,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群文阅读最终的落脚点是在广泛阅读与专题写作的紧密结合。这种写作可以是感悟式的,如在专题《爱讲故事的神人庄子》的群文阅读后,可以设计一个练笔:你从这些寓言故事和学者大师对庄子的评价中感悟到了一个怎样的庄子?;也可以是评价型的,例如专题《国学大师王国维》阅读后,可以设计一个随笔:请从中国文人非正常死亡的角度谈谈你对王国维死亡价值的认识。还可以是延伸性的,例如专题《建筑与文化》在阅读了余秋雨的《江南小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和易中天的《读城记》后,设计练笔:你留意过建筑(城市)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了吗?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选取你了解的一个城市或一种建筑,以说明文或散文的形式介绍一下其蕴含的文化特征。这些写作话题既具有一定开放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自主性,又以写促读,加深了学生对这些文章和这一类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群文阅读目前还处于实践体验阶段,大多数群文阅读的先行者其实还是把群文阅读看做是和单篇阅读相对立的阅读教学,但事实上,“群文阅读“既要讲求数量上的“群”,更要注重这种“群”与课本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毕竟,我们的教材是国家教材编订专家组根据中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要求,按照科学的认知规律和知识体系精心编制而成,它是我们学习的“本”。丢掉“本”去一味追求“末”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本质的,只有在“本”的基础上增加“末”的分量才会加固“本”之根基,本立而道生。因此,提出这几个“结合”,或许可以再一定程度上避免陷入这种误区。前进的道路不会平坦,但坚持这一体现今后语文方向的教改,是我们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光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系河南省中小学群文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策略研究》的课题成果之一,课题立项编号:qwyd150101018

(作者单位:郑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