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思考

2016-04-29刘建望

知识文库 2016年6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理性对待“慕课”来袭,着眼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顺势而为,主动参与“慕课”。本文从分析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和如何主动借鉴“慕课”教学模式出发,从站住“主阵地”,抓起“多阵地”;外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尝试“教考分离”,推进“慕课”建设三个方面谈抓住“慕课”契机,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所谓“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经过多年磨合、探索出的一种教育模式。“慕课”发端于美国,是英文MOOC的音译,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ly OpenOnline Courses)的英文简称。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已为“慕课”提供若干门在线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也宣布加盟。2014年3月全国首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两个直播会场开讲,上海、北京、浙江、江西、湖北、山东等地24所高校的5000多名选课学生同步收看了直播视频。“慕课”在短时间内就拥有的巨大影响力主要源于名校、名(大)师、精品、开放、免费、移动等几个重要因素。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运作模式已在根本上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2012年“慕课”元年至今有了三个年头,人们对“慕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慕课”来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该如何抓住契机,对高校思政课的进行有效改革,为大学生今后的生涯打好基础。

一、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

在“慕课”教学模式下,不存在班级建制,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有资格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优秀教师的能量和影响成倍扩散,一门课程可能会有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注册学习。与传统的大多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教学相比,“慕课”模式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个明显特征:

第一,更突出求学者的主体地位。“慕课”教学重视启发式教学,教师担负导师角色,学习不再是单向获取知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角色不再固定,可以互为师生。学习内容主要靠学生自选,考试针对学生的自主选择;课程体量小,精讲,分知识点学习,复习方便。网络共享平台课程中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在线社区互动、结合见面课,小组学习讨论、大课堂直播互动,强调学生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注重能力培养。而传统思政课大多采用课堂讲授模式,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佳,教师大量重复授课也难以获得成就感。

第二,突破了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传统的校园、教室、课堂、教师、学生,乃至包括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等都相对固定,而“慕课”则通过互联网拓展了新的学习场域。实体校园可以被取代,教室不固定在某一个场所。教师、学生因为“慕课”而有共同性,学习过程可在任何自愿的地方进行,学习方式灵活;教学过程和内容乃至交流的问题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加多元和开放。如果说传统课堂是“同时同地”模式,课堂录像播放是“异时异地”模式,未来课堂可能就是“随时随地”模式。

第三,更强调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改善。 “慕课”则有效满足了学习者多样化的实际需要,除了免费注册外,实行近乎零门槛的进入制度,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调动。与传统教学更重视引导不同,“慕课”更强调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改善,努力开发教学技术创新的空间以吸引更多的学习者进入其中。让“慕课”模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贴近”的平台。

“慕课”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相比有不少吸引人之处,“慕课”所彰显的特点和优势,对当下高校的校园课程带来了冲击与挑战,但不可能代替大学,也不会让教师成为历史。慕课”也有着自身的局限与不足,如让学生情感体验、实践操作、满足众多学生的不同特点与需求等方面却是短板,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补充的“慕课”和其他教学改革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二、主动借鉴“慕课”教学模式,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不是随意选定的,需要体现国家意志。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要解决“知不知”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信不信”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 如何让大学生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播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必须郑重思考的问题。理性应对“慕课”来袭,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需要我们去理清。

第一,作为一种新兴流行的在线教育,“慕课”能一下子解决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些由来已久的问题吗?这是一个如何合理预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化的问题。“慕课”没有药到病除的奇效,但是对症施治相信是能够收到疗效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指出:“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鼓励小班教学。”但是现在小班化教学在实际中的大规模推动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应当说“慕课”是一种把两者充分结合起来的趋向型选择和可行性路径,逐步让“慕课”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成部分,其实也是用“慕课”之瓶来装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酒,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育教学实效。

第二,逐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化,重点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目前,国际上“慕课”发展的重点是在一流大学,我国重点大学的“慕课”才刚刚起步。根据我国的情况,能不能将推广重点放在办学硬件以及名望、师资都较逊色的地方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上?应当说缩小了地方普通高校与重点大学的差距就是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推动教育公平。逐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化,重点是还是雪中送炭。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慕课”为契机,针对高校思政课的特殊任务、冷静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抓住“慕课”契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第一、站住“主阵地”,抓起“多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学生遭遇成长中的种种困扰不知如何妥善解决;另一方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教育实效欠佳,致使一些学生甚至产生了排斥心理。但这种“台上讲一套,台下不对号”的背离的确让我们痛心。实践证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光在主阵地上打拼坚守,客观上需要把“主阵地”和“多阵地”结合起来。“慕课”就是这样一个值得开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慕课”为师生、生生之间创设了类似于职业化、专业化的沉浸式学习社区。通过“慕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实”。发挥其独特优势,就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兼顾务虚与务实,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外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强化学生自主意识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成立了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但认真反思后我们也会发现,在学科门类比较单一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会存在问题,如在艺术类或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因其学科势单力孤而被边缘化。

那么,我们可以运用“慕课”模式将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外包,注重教育资源的交互性、开放性,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慕课”网站学习有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处于分离状态,学习者和学习集体在整个学习期间也处于分离状态,没有教室学习的现场感、真实感,在这种模式下,师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慕课”环境下,自主学习意识是“慕课”获得成效的前提。所以说 “慕课”让学生提高了自学能力。

对于优秀教师来说,可以运用“慕课”给更多的学生讲课,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组建专门的“慕课”团队,为其他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包服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而言,由于教学任务“慕课”化外包,其职责将转变为主要负责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效果测试及开展深入细致的师生互动,督促“慕课”不断改进。

第三,尝试“教考分离”,推进“慕课”建设。 “慕课”在中国尚处起步阶段,现在暴露的问题包括:注册率高,参加测试的人偏少;和现行的学历认证相脱离,没有能被社会和企业认同的考试标准和成果认定准则等等。因此,尝试“教考分离”就是一种可取的改革方向,扬长避短,“慕课”负责“教”,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负责“考”,把“慕课”中的收获放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下检测,既更大程度地照顾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又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相得益彰。

总之,慕课带来教育多方面的变革,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慕课”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