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素质培养探究
2016-04-29黄鹂
良好的体育素质培养,建立在大学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而言,具备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是体育运动最核心价值的表现,面对不同的体育意识形态,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挫折和苦累,都是磨练体育精神最好的因素要求。多元化的体育精神培养,可以使大学生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体育实践当中,很有效的使大学生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成长,达到大学生质培养的目的。
一、大学体育素质的特征
体育素质教育作为大学体育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体育素质教育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够为社会提供素质更高、灵活性更强的人才。以下特征可以使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体育素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综合性
体育科目,古往今来,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强身健体,体育运动能够有效的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有将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发展起来,才能够使学生在思维、思考方式上更加的开阔,体育素质的培养需要以丰富多变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从而在逐渐培养学生们良好的体育素质的同时也能够很有效的使学生们接收这种体育素质的培养。良好的体育素质,有助于建立大学生们的自信心,使学生们的体育素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综合的提高和全面的发展。
(二)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变化,体育素质的内涵慢慢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标志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尤其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素质的延续,需要体育更深层次的沉淀和升华,巩固和规范,才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一套体育知识体系。良好的体育技能是在长期不断的体育锻炼中被发现,形成相对的稳定性。体育素质在不断的发展,对时代特征具有重大意义。
二、体育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精神的缺乏
当前大学生体育素质培育仍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重视传统教育的同时,就忽略了体育素质的培养。大学生更是缺乏体育精神,对体育素质的认识很低,不重视体育课程,对体育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对测试成绩、对比赛名次不仅不重视,还消极对待,更加抵触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大学生们一味的忽略体育教育,使得更多的“考试机器”涌现出来,更多的学生选择背书迎接考试,而不是放下书本出去活动筋骨,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学生们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就会害怕、退缩,不会勇往直前,而体育正是要培养这种不怕苦,不怕累,一直拼到底的精神。只有将体育精神中的坚持不放弃、勇于超越和挑战自我的意识发挥出来,才能够制止学生一味的逃避挫折的行为,才能够提高学生们对体育精神的认识,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体育素质。
(二)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不全面
体育理论教育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只有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才能够有效的结合并运用到体育锻炼中去。体育课正是一个传授体育知识的根本途径,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实践,将体育知识慢慢的渗透到学生们的大脑,强调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们注重运动体验的感受。当今,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制定符合每个学生的不同教育方式,有的学生死记硬背无数遍也记不下来的知识重点,却在一场篮球比赛中,了解透彻;有的学生偶然机会接触到某某体育运动明星之后就开始喜欢上了体育,爱上了运动。虽然每个学生的出发点不一样,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将体育精神很有效的发展,使学生们能够对体育教育充满积极的态度而不是逃避、消极的态度。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能够很好的达到传播作用,只有大学生充分掌握理论基本知识,才能够学以致用,运用到体育课程、体育活动中去,加深学生们的印象,也让大学生们了解到体育的魅力。
三、大学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途径
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可以影响无数人,对大学生来说,更是具有强大的渗透力,采取有效的途径,才能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素质。轻松健康的体育活动氛围可以吸引大学生们主动的参与其中,培养主动锻炼的好习惯,能够很好的达到体育教育传播的目的。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培养需要以体育精神素质作为支撑点,在培养体育精神素质的过程中,需要冲破传统思想教育的束缚,才能使学生们重视体育,真正的热爱体育。有效的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素质,应该将体育精神内涵放在首位,只有充分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才能够接收体育精神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健康安全素质方面的教育,不仅需要学生们很好的掌握体育运动、基础体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认识到体育精神中的坚持不懈,让大学生们可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遇到挫折、困难后第一个想到的不是退缩放弃而是勇往直前。
结束语: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素质,能够有效的激起大学生的危险防范意识,培养精神素质的同时也能够强身健体,提高大学生们意外伤害事故的生存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给大学生们详细的讲解体育的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而且更要将体育精神素质传授给大学生们,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素质更全面的人才。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