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公益性问题研究

2016-04-29王长青

知识文库 2016年6期

高职教育的典型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加强高职教育公益性研究非常必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在发展高职教育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促进高职教育更好的体现公益性。

一、研究高职教育公益性的重要意义

当前,高职教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公益属性有弱化的趋势,这将不利于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甚至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利益。因此,研究高职教育公益属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高职教育公益性有利于高职教育突破改革发展的瓶颈

高职教育为适应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正深化改革,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如有关高职的政策体系不健全;地方政府有关组织机构对国家有关政策配合度低;高职院校开设专业与相关行业企业对接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低。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高职教育公益性的认识不足。只强调高职教育的产业性,忽视了其公益性,高职教育走市场化发展路线,高职教育公益性缺乏必要的引导,其公益性的发挥受到限制。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认清发挥高职教育公益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建立并完善有关政策体系,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

(二)有利于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明确政府的办学责任

有关高职教育公益性问题的讨论,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其属性的判定,学术界普遍认可高职教育是公共产品,认清高职教育公益属性,有利于强化政府对高职教育发展的主导作用,增加政府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比例,明确政府承担其主要的办学责任。同时,结合高职教育自身特点,吸收相关行业、企业等多方面力量共同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关乎到产业竞争力,关乎到就业贡献率,是大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教育,是促进就业、保障民生的教育。随着行业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高职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而人才市场上技能型人才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存在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大力扶持高职教育发展,增加技能型人才的供给量,以有效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推动产业加快升级转型的步伐,最终实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高职教育公益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对教育属性认识不到位是公益性缺失的根本原因

首先,从政府层面上看对高职教育公益性认识欠缺影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政府对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其现实功效性,忽略了高职教育公益性中所具有的外溢性,这种外溢性主要体现为隐性影响力的作用和产生的正能量效应。但现有的高职教育评价体系几乎没有涉及其公益性问题,主要围绕实习条件、校园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作为评价指标。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倾向于注重办学条件的改善,将高职院校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公益属性边缘化。

其次,从行业企业层面上看对高职教育公益性认识模糊影响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水平,一方面需要依靠校内实训,另一方面更需要依靠校企的深度合作,实现社会资源共享。但在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企业不主动、不配合的情况,使校企合作只能处于浅层次的交流,无法实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完全以市场化来衡量校企合作问题,学生的实践环节创造不出企业预期的经济效益,企业没有认识到高职教育所具有的公益性这一层面,阻碍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二)对高职教育投入相对少是公益性缺失的直接原因

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的比例相对少于本科教育,投入不足导致高职教育公益性被弱化,也成为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据《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政府在本科院校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为16388.57元/人,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为9976.97元/人,前者是后者的1.64倍,在我国有多个省份中制定的有关高职学生经费拨款标准过低或者出现资金不到位等问题。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寡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公益性的高低问题。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的失衡不但影响高职教育公益性的体现,更严重的是会使社会大众多高职教育产生误解。高职教育需要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办学质量,尤其要改善现有的实习实训条件,然而实习实训方面的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所占经费比例较大,这是高职教育技能性、实践性所决定的。因此,必须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公益性。

(三)对高职教育政策引导的缺少是公益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有关扶持高职教育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只有出台有关政策才能有效引导多方面力量如行业企业和社会大众加入到办学的队伍中来。但目前扶持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导致高职教育在公益性方面缺少相关政策引导,其公益性呈现一定程度的弱化,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

三、提升高职教育公益性的有关对策

(一)从思想认识方面改变对高职教育公益性的认识误区

高职教育不是“准公共产品”、也不是“非公共产品”,就是“公共产品”,应该毫无疑问的明确作为公共产品的属性,从思想认识方面明确高职教育公益性。

首先,政府要认识到发挥高职教育公益性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高职教育在扩大教育规模方面成果显著,截止到2013年共有1266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在教育公平、教育脱贫等方面发挥出显著的作用。统计数据表明,2014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占到91%,毕业生来源于农村或农村务工家庭的占到52%,这一比例高于本科院校,四年的对比数据表明呈总体上升趋势。这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助于实现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延续传递。但高职教育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师资队伍不相匹配、实训条件无法满足教育需要等问题,为有效解决问题,高职教育要走出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向内涵化建设转型。高职教育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首先要改变政府对高职教育公益性的认识缺陷,引导政府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使高职教育的经费与规模相匹配。

其次,行业企业要转变对高职教育公益性的认识,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是解决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直接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与学生的实践教学水平息息相关,而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正是破解高职院校实训条件有限而企业缺乏技能型人才这一难题的钥匙。因此,转变行业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有利于提高对高职教育公益性中外溢性的准确理解。

(二)增加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保障高职教育公益性的实现

政府对产品投入的经费比例主要取决于产品所具有的属性。通常情况下,公益性越强的产品所能够获得经费扶持的比例越高。高职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政府加大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是其应有的责任。在当代,政府积极承担责任是对高职教育公益属性最好的肯定。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增强了其就业竞争力,从行业企业的角度提升了其市场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提高了国民素质。因此,高职教育公益性中外溢性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公益性的发挥必然要以财政教育经费增加投入比例为前提。目前,公共财政教育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教学基础设施改善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解决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是推动高职教育改革、保障高职教育公益性实现必须要破解的现实问题。在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大众等多种力量参与办学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在推动高职教育发展中承担主要的责任,保障高职教育公益性的实现。

(三)建立完善高职教育的相关法律政策,提升高职教育公益性的地位

目前只有建立或完善有关高职教育公益性的相关法律问题,才能从法律意义上明确高职教育的公益性,才能保障高职教育公益性得以发挥,促进政府及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公益性有正确的认识,并提升其法律地位;在法律中明确政府对高职教育公益性所应承担的主要责任问题;完善高职教育现有评价体系,把其公益性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宣传高职教育公益性问题,提升社会对高职教育公益性地位的正确认识,让行业企业意识到高职教育公益性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价值,从而对其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准确定位,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宣传让社会大众意识到高职教育公益性与社会整体及个体之间的利害关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高职教育发展中,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公益性。

(作者单位: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