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人教版《语文》(1~3年级)教材与教法
2016-04-29罗寿安
时下小学一至三年级都在试用人教版编写的教科书,而“语文是各科之母”,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发挥意义重大。在此,本人将对一至三年级人教版语文及教法作如下分析:
教材
一、教材的编写特色
1、以专题为主安排单元
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共同的专题来编排,这不仅能使学生所学内容比较集中,而且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学生易于接受。以专题组织单元,贴近儿童生活,又蕴含教育价值,且较好地体现了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之间的联系。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华文化”。围绕这一专题,阅读,口语交际,调查、了解、搜集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既培养了语文能力,使语文各项能力和训练能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又增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增加了综合性专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在综合性专题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过程的实践性,方式的自由性,组织方式的合作性。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每单元均由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穿插其中,该活动既和单元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
3、加强精读与略读的整合
每一个单元都有适当比例的精略读课文,精读课文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略读课文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学习方法,二者更得到很好的整合。
4、改进思考练习的设计
以往的思考练习都是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一道道题于学生而言就是一个人命令,不得以而为之,无激情可言。而现在编写的人教版教材则引之以为力戒,知其不利而改之,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一个个“你行吗?”、“你能吗?”,使教材是有巨大的亲和力,让学生愿学、乐学。这些话语是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纽带,是学生通向新知的导航灯。从一年级至三年级,这套教材中安排了30次“学习伙伴”的话,这将是学生的学习变得豁然开朗。
5、注重引语和提示语的作用
一篇文章的始前,作者简简单单几句话,或介绍文章作者,或提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等,行文中,编者加入了一句句温馨的提示,随时激起学生思想创新的火花,这是教师的言谈说教所不及的。
6、学习园地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字词的训练,有句段篇章的学习,有谜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内容应有尽有。
教法
一、字词的教法
要重视识字和写字的教学,低年级阶段,我们主张识写分开,多认、少写,避免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认”“写”互掣,导致认不快又写不好的结果。中年级阶段,我们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区别形近、音近字。这是一个过渡阶段,有时在我们看来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事,学生也会大胆地搞错,这不能怪他们,因为这是他们的认知能力所能及的,我们只有通过教学活动去影响他们,改造他们,在认字中加强写字的指导,发挥示范作用。
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
对于精读课文,要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切忌分析代过,加强词句训练。
对于略读课文,我们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读来悟出课文的大意。
不管是精读还是略读,我们都要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读,朗读时不必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在读中感悟,避免繁琐分析,指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读。一般来说,第一遍读课文只要求读得下即可。第二遍才要求学生读流利。第三遍进一步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读得多样化。读的形式也很多,但各种读法又用意不一,教师们用时一定要谨慎,比如自由读(独立思考时用),集读(创设气氛时用),示范读(长句、生字多、重难点句用),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多、段落多时用),表演读(揣摩人物性格时用)。同时,要注意个性化地读,多角度、有创意地读。
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教学时要注意体现其“三性”,即语文性、实践性、交际性,切忌把语文口语交际课上成课外活动课。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在教学“包粽子”的口语交际课时,把事先准备好的糯米、粽子叶、锅碗瓢盆等一齐端上讲台,整节课师生一起动手包粽子,这就违背了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把口语交际课上成了活生生的课外活动课。尽管那位教师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注定是要失败的。
作文教学
1、仿写
每一篇课文就是一篇好例文,就是一个好的文本经验。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优势,让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仿写,或仿写一句,或仿写一段,或仿写一篇,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习作模式,从而觉得有路可写,有话可写。
2、培养写作兴趣
要让学生从小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我手写我心,天天积累词句,天天有新发现,新收获,乐此不疲。同时教师要允许和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慧眼看世界。
⒊学习描写细节
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天游峰的扫路人》对文中的老人进行两次外貌描写,先是初见,“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后与老人一番交谈后,再写“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着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这里的外貌描写,展现了一个“健康”“慈善”“乐观”的老者形象。一学生在作文《母爱的感悟》中就成功的运用了细节描写:妈妈走了过来,关切地问:“还没有抹匀?”于是,她用指头在我的手背上小心地揉起来,不厌其烦地来回、来回,仿佛跳着指间芭蕾,后来,竟愈来愈热,温暖如小太阳。(抹冻疮膏)
如果说寻找到契合点,那是对学生习作启蒙的一种训练的话,那么挖掘出训练点,就会使学生习作步入佳境。
新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相信,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改革机遇面前,将会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为人教版教材及教法谱写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来宾市兴宾区平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