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研究

2016-04-29李先佳

知识文库 2016年6期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全球化已经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更新,全世界也进入了一场“微”革命之中。我们的生活无不被微方式记录着。微时代同时也对我们高校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微时代的含义

(一)微时代的含义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开始出现的全球化使我们与网络密不可分。紧接着又出现的互联网+又使人类的话语权进入一个飞跃发展的平台。然后最近几年我们的生活又步入到一个高效快捷的时代,它就是我们所说的“微”时代。“微”它代表了简洁快速,以极小的生活方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的生活方式无不被其影响着。微博,微信,微博电影等无不和我们的生活紧紧联系。它浓缩了一个时代记录了时代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载体的基本理论

(一)网络载体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向社会大众传播一定阶级或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同时促使社会大众形成一定阶级或社会群体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形式。

(二)网络载体的特点

1传播方式的双向交互性。网络作为大学生生活中常用的载体,其传播方式的双向交互性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方式进行沟通,例如:微信,微博以及邮箱等,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真正的实现平等互助共同进步。

2传播手段的多媒体化。网络仅仅是作为一种传播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其传播手段各有不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受用,实现网络整合同时优化传播效果。

3传播空间的全体化。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我们已经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网络载体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使得高校信息能够进一步的传播。

4传播效率高效性。微媒体的时代,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能够随时发布,随时更新,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真正的做到传播效率高效性。

5传播者与受众者的隐匿性。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发布者与受用者的身份都是一种隐匿隐匿真实身份使得网民安全得以真正的保障。

(三)网络载体应用意义

1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相结合,实现受教育者进一步的参与信息的发布传播过程。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做到互动交流。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的灌输,受教育者更好地吸收理解。

2将网络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合,进一步实现多媒介例如微博微信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结合,传播理论知识,拓宽教育渠道,实现教育效果的全面优化。

3网络载体的全方面应用使得高校明显的特色界限得以消除,高校之间进行更好的学术交流与成果共享与展示。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自己的长处进行拓展发挥,通过共享来填补自己的不足。

4网络载体在高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进一步应用有利于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更好的理解。学校通过网络开展建立红色网站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更好地渗透到受教育者的生活中;同时建立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号等实时更新校园信息,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

三、网络载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伴随网络的告诉发展,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高校网络的更新与完善。网络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多,网络载体在高校占得比例体现的价值越来越大。学者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的研究,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2002年陈万柏在《理论月刊》上发表的《网络——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新载体》中对网络 进行了简单描述。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所谓网络载体,即为‘网络为载体’之意,也就是通过互联网最先进的电子信息系统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健康的精神神态的过程。”因此网络载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网络载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现代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快速的,然后网络载体显著特点传播速度的高效性时效性正于此相适应。有利于催生大学生思想观念更新,把社会及国家的发展融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拓宽大学生视野,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有很大的导向作用。

其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起到变革,更新传统教育方式对已有教育方式起到创新作用。大学生更加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贴近大学生生活。同时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展同时为教育者与受教育提供交流知识与互助的平台。

另外,通过网络思想教育使得大学生素质发展教育更好地实施,使大学生积极自主拓展自己的素质搭建平台,对自身要求逐渐得以提高。

(二)网络载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去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明确网络载体优点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网络载体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载体同网络一样具备网络的隐匿性,虚伪性。再给大学生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也易引发大学生的不道德行为以及不良信息的散播。由于微媒介具有其门槛低,言论自由等特点,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误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正常开展有一定的困难,做到真正的趋利避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刻不容缓的任务。

其次,网络载体带来的全球使得西方世界观道德观对大学生易产生误导,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能正确的处理好这个关系,易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

此外,当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进行有效结合时,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做到适中原则。如果一味的应用网络载体,易造成大学生对微媒介的过分依赖,不愿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则会对纯理论知识产生厌倦,甚至对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的处理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综上所述,网络载体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恰到好处的结合,高校教育者应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得受教育者做到真正的吸收理解,对其人生有着正确的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主动出击,运用马克思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占领网络载体这个有效工具,这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网络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新的载体。新兴的网络载体以及微媒体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建设和应用日趋完善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也应与时俱进跟上步伐,建立良好的课堂机制,校园文焕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德育工作。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育工作者必须紧紧抓住新载体的关键性要素,做到真正的知情合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大学生真正做到思想意识的提升,素质的提高,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