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型党组织视阈下高校党内帮扶机制研究

2016-04-29庄琼

知识文库 2016年6期

为提高党组织的服务水平,加强自身建设,对高校党内帮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从加强帮扶管理、创新帮扶方法、开展实体工程、帮扶引导结合四方面作了具体分析。

十八大明确指出,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党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必须坚决遵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搞好党群关系,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各高校非常重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而帮扶机制的完善,则是其重要内容,关系到高校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对提升其服务能力也有很大帮助,所以应当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1.加强帮扶管理

帮扶工作要想顺利实现,必须结合高校管理实际,建立起健全的管理制度。在高校党员中,教师和学生占了很大比重,帮扶工作应该针对困难党员展开,这必然要结合学校管理制度考虑,比如学生奖助学金的设置、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减轻教师党员家庭困难等。一方面,增加资金投入,起到直接帮扶的效果,如某些党员身患重病,或遭遇重大事故,而且经济比较拮据,应当予以资金帮扶,助其渡过难关。另一方面,政策上也要有所体现,如健全保障机制,促进内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完善法律及相关制度,为其提供坚强的后盾,确定做到帮扶有制度可依。

比如某高校成立有“党员爱心超市”,要想正常运营,必须有明确的服务宗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其宗旨就是从生活、物质、精神各方面帮助党内困难的党员和贫困生。而在管理制度方面,因为帮扶工作涉及面广,工作繁杂,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支撑,比如爱心帮扶基金如何使用、捐赠物品管理等。

2.创新帮扶方法

帮扶工作对高校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比如项目管理法,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许多新教学方法相继诞生,并得到认可。项目管理法即是其中之一,将教学任务当作一个工程项目,利用有限资源,逐步完成子项目,最终完成整体项目。所以,高校党组织可设立帮扶项目,成立专用资金,促进帮扶项目的实施和监督,并对最终项目的结果进行验收。在此过程中,困难师生党员既可以得到帮助扶持,又锻炼了自身能力,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网络无处不在,高校教育和党的建设更是离不开网络。帮扶工作在实际开展中,往往面临着种种困难,比如帮扶对象数量太多、被帮扶者自尊心受挫等,增加了帮扶困难。而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进帮扶工作中,借助网络,开辟出一片虚拟空间,作为困难党员的避风港。而且网络通讯方便,平台众多,可利用微博、微信、腾讯QQ等,加强党内部的联系,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还有很多新方法,如理论型社团帮扶法、分类帮扶法等,可根据具体所需加以借鉴,灵活运用。

3.开展实体工程

除了管理制度和帮扶方法,高校党内帮扶机制的完善,还必须积极开展实体工程建设,帮助党员解决实际问困难。比如教师党员的婚姻情况、住房难等问题,贫困党员学生的学费问题。校党委、党组织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予以党员主体足够的尊重和关怀,了解党员实际所需,并尽量满足其需求,在内部营造一种良好健康的氛围,使党员能够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帮扶。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展实体工程。

比如某高校建立了10个党员创业示范基地,免费负责党员在创业领域的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党员脱贫致富,为此校党委积极组建专家小组,包括5名创业成功人士、8名专家和12名高素质人才,对各基地的党员进行技能指导,并兼任相关知识咨询工作。截至2015年底,该校已举办创业培训250期,共培训党员逾千名,帮助至少500名党员解决了就业工作。其中,某学院在院党委书记领导下,建立起“党员爱心超市”,设置有专项资金,同时还包括书屋、超市两大部分,从物质和精神上予以党员人文关怀和帮助扶持。

4.帮扶结合引导

多数高校党组织在帮扶工作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帮扶过于形式化的缺陷,比如有些院校平时并不关注,只有出现重大事件时才予以帮扶,这种工作只能解决暂时性问题,不利于长久发展,而且违背了党的服务宗旨;有些院校在帮扶过程中,难以做到一视同仁,而是挑选比较典型的党员,便于挖掘宣传材料。

因此,必须对此现象进行纠正,真心真意为党员服务,而不能太过形式化。同时也要注意到,帮扶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而且仅仅依靠帮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需在帮扶的同时加以引导。比如实行激励制度,树立模范,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党内帮扶工作也要跟紧时代,创设新的平台,供党员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发现高校党内帮扶机制的完善并非易事,需要同时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如结合学校管理、遵循以人文本的理念、建设实体工程等。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党组织的进一步建设,帮扶工作越来越重要,须认真对待。

课题名称:服务型党组织视域下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3k122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