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共同性探讨
2016-04-29刘燕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功能有其共同性,也有差异性。本文主要从生老病死禁忌语、亵渎性禁忌语、种族歧视禁忌语、性别歧视禁忌语和辱骂性禁忌语探讨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共同性。
禁忌,英文为taboo,原意为 “神圣的”或“不可侵犯的”,后引申为“禁止的”或“危险的”。 禁忌作为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禁忌现象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禁忌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语言禁忌也包括两个方面:即对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禁忌语作为语言的变体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反映了民族的宗教信仰、传统观念、价值观念、习俗礼仪以及社会普遍心理特征。任何文化之间都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性,任何民族的禁忌语之间也都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性。从共同性达成交际的共识,从差异性中了解不同文化,避免彼此之间的尴尬。
英汉语言中有些禁忌是一样的,主要体现在生老病死、亵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辱骂等方面。
1.生老病死禁忌语
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远离疾病与死亡,所以,在英汉语中,涉及到这方面的词语都是禁忌语。怀孕、生育在中西方的表述中都有一定的避讳。在西方,人们谈及怀孕时,一般用“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 , in a family way”等词来代替 pregnant。汉语中则用“有喜”来代替。在西方,因为“老”意味着“无用”,所以人们总是委婉地用golden age, grey hair, senior citizens等表示“年老”这一概念。近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老”字的忌讳也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一些女士,很忌讳被称“老”。生病的时候很痛苦和难受,因此疾病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英语中通常使用discomfort 代替disease,用long illness或the big C来指cancer。中国人在谈论生病时,也用“身体不适”、“气色不好”来代替“病”一词。死亡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有 400 余条,如to be gone,to be heard of no more,to close one’s eyes, to fall asleep, to go to see Marx, to go to his last home等等。汉语中仅在《汉语委婉语词典》中表示死亡的别称就有481 条之多,有去了、走了、合眼、长眠、见马克思、回老家等。
2. 亵渎性禁忌语
宗教和宗教信仰是禁忌语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亵渎性词语就是亵渎神灵,跟宗教有关。英汉民族对神灵都持有一种惧怕敬畏的心理,不敢直呼其名。在西方,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对上帝非常虔诚。因此,上帝的名字Johovah(耶和华)便是最大的禁忌语。人们往往避而不用God, Christ , Jesus等词,而用Gee, Jeepers, Jiminy等代替。中国人信仰佛教的比较多,因此佛是最受尊敬、最高级和最受崇拜的对象。释迦牟尼后经历代佛教徒神化后,也变成了有如上帝一般。在中国人眼里,菩萨和天尊,佛祖和玉帝都是善神,人们烧香拜佛以祈平安、幸福、快乐。因此,中国人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灵不能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漫和不敬,否则会遭到报应。
3.种族歧视禁忌语
种族歧视是语言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族歧视语言就是显示对某个种族带有偏见的词语和说法。过去英语中把黑人说成nigger, niggra, niggruh, negro, 是侮辱性极强的完全禁忌语,现在人们称美籍黑人为African Americans,就没有了种族歧视的意义。在美式英语中把美籍意大利人叫做dagos,把华人叫做chinks,把犹太人叫做kikes,把日本人叫做japs,把波兰人叫做polacks等。这些称呼都带有轻慢性,实际上也是一种禁忌语或半禁忌语。汉语中,现在把外国人称为“鬼子”、“洋鬼子”、“大鼻子”、“小鬼子”等,也具有一定的不尊重之意。
4. 性别歧视禁忌语
性别歧视词汇指的是对妇女的偏见或歧视以及男性优于女性的错误臆断的词汇。如:prostitute的委婉语girlie, streetgirl, callgirl, streetwalker就比whoremaster的委婉语多得多。英语中还用一些动物的名字来指某些女人,如:bat,dog,chicken,cat,cow,mutton等来指称“贱妇、丑妇、恶妇、卑鄙的女人”等。汉语中歧视妇女现象更为严重,如“妇人之见”,“头发长,见识短”,“男子汉不和妇人一般见识”,“好男不跟女斗”等。古人把妻子叫“贱内”,现在也有把妻子叫做“家里的”或“内人”。此外,妇女还经常被认为是引起灾祸的根源“红颜祸水”。例如,历代许多王朝的毁灭都归罪于妇女,“妹喜”、“妲己”就是其中几例。此外,性别歧视甚至在汉字中也表现出来。许多带“女”字偏旁的汉字都具有贬义,如“妖”、“媚”、“奸”、“婊”、“嫉”等。
5. 辱骂性禁忌语
带有辱骂、诅咒性质的词会冒犯他人,令人不快、愤怒或者引起双方的冲突。因此,禁用辱骂性词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污秽语也叫脏话,一般与排泄物或性有关。英语中有piss, shit, crap, asshole,dick, cunt等,汉语中有“屎”、“屁”、“B”等,这些词语侮辱性太强,通常会导致肢体冲突,因此绝对不能乱用,说这些话的人也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没有教养,甚至会让人感到厌恶。英汉语中某些寓意不佳的动物会使人不快或引起冲突,常用作辱骂性词汇,如bitch, pig, chicken, dragon, cat, bat, wolf, fox等。汉语中的蠢猪、王八蛋、龟儿子、小兔崽子、混蛋等以及与狗有关的习语和成语都是骂人话。英语中四个字母词汇,如fuck, piss, shit, cunt, dick, cock, tits, slut, damn, hell等是严格禁忌的下流话,用作骂人话时,意思是“令人讨厌的人、讨厌鬼、王八蛋”等,被视为“Never to say”。汉语中骂娘被戏称为“国骂”,是最大的禁忌。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功能有其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共同性主要表现在对生老病死词语、亵渎语、种族歧视语、性别歧视语和辱骂语的禁忌。因此,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了解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共同性,尽量少使用禁忌语,多用委婉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作者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