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造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2016-04-29张娟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落实,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和迫切任务。那么,何谓“创造性思维”呢?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这种思维的目的不是着力寻找陈旧的知识,也不是去重踏别人走过的老路,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发现新的事物、新的规律、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促进人们向更高、更新、更复杂而广阔的方向开拓前进。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评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它能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可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我们教师首要的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
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不是少数人或者少数尖子学生才具有的,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位学生身上潜在的创新能力。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分数低的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学会,还谈什么创新呢?因此,在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时,总习惯找功课好的学生回答,事实上,分数高低并不是衡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唯一标准,功课一般的学生也渴望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要尽力为他们创造条件,培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兴趣是成功的前提,成功是热爱的结果,同学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进取。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他们的发明创造,其幼芽往往就萌生于青少年时代的兴趣爱好之中。青少年思维敏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他们身上具有很大的潜力。要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二、诱发创造兴趣、启发创造想象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如在课堂上采取游戏、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另外,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给予关注,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要知道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尤其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重要意义。敢想是敢做的起点,幻想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的幻想不应讽刺讥笑,应该珍视、鼓励,引导他们,把幻想转变为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一旦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定会被激发起来,其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三、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因此,探索性教学必须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同学在没有精神压力的状态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说教者的形象,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思考、使他们在“动态”中学习。允许学生提古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发言,以激励的方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鼓励他们创新,对那些片面、有漏洞、甚至错误的创意,应在倾听的基础上,积极的帮助分析,加以启发、引导、使之纳入正确的轨道。
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教育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形成成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五、变换角色,共同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做到:
第一,增强自信和独创意识,变配角为主角。为此,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处理上,改变“独占”讲台的现象。尽量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我发现和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要在配角的位置上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例如:可以将基本概念、原理巧妙的变成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自己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讨论,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享受实践成功的喜悦,以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求新求异。
第二,克服依赖性和惰性,变被动为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解决问题时,改变自己的做法,设法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获取知识,不让学生轻易地得到一切。对学生提问题要求分析、例证、用多种手段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思想政治学科又是一门理论性,思想性极强的课程,有许多理论问题,思想观点需要探讨,这就为我们更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机会和途径,我们要抓住机遇,全面发展自己,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开拓进取,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
(作者单位:河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