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特征与创新路径
2016-04-29杨礼雕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受到空前挑战,有必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新媒体话语传播的本质关系,探索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转换特征与创新路径。
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内核, 同时吸收古今中外先进思想内容和文化因素所构成的话语体系。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功能,话语转换是深化及拓展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途径,民众的情感认同是检验意识形态话语转换效果的首要标准。新媒体话语传播模式深刻转变了教育方式和交往模式,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出新挑战。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新特征
汤普森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析必须把大众传播的性质与影响放在核心位置,虽然大众传播不是意识形态运作的唯一场所。”新媒体语境变革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输出内容、方式与理念呈现话语新特征。
1.话语内容新情境。意识形态的典型特征就是具有各自的政治意向与目的性。当前,新多级世界格局不断形成,各势力中心在国际关系体系转型中谋求各自地位与自身利益,西方国家利用现代化传播技术,通过精神文化产品输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态势日益明显。新媒体的“超时空”传播构筑的全新国际情境中,改变了意识形态传播与教育内容的话语表达与输出方式,将世界变成一个巨大的信息场,意识形态教育在各方博弈下其话语输出内容势必经历从封锁到开放的过程,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传播内容全覆盖促发社会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局面被左右的威胁。实质而言,是对抗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出新挑战。
2.话语关系交互化。“以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日益成为思想、信息和社会舆论的主要聚散地,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使社会舆论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形态都发生深刻变化。”新媒体技术的革命性进步终结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直线传播形态,架构起双向甚或多向交互式网状传播模式,缺乏中心掣肘的对话式传播让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话语输出关系从权威话语转向博弈话语,对教育者的表达内容、方式、态度提出新要求。
3.话语理念人性化。迈克尔·弗里登的《意识形态简论》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意识形态是一个唤起强烈情感反应的词”,旨在通过塑造强大的公共能量场中强化民众的政治信仰与价值认同,所追崇的是极大多数人基于民主对话的内心认同。新媒体的对话式传播语境下,教育者必须关注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与意识形态兴趣,从“个体的意义体验出发建构信仰,发挥意识形态的‘软工具’功能,通过意识形态的反思,把核心价值体系从意识形态中提炼出来,由此形成关于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意识。”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新路径
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关系大学生的政治人格、政治角色、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要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需要通过拓宽新渠道、树立新权威、设置新议程、营造新氛围。
1.拓宽意识形态教育话语的新渠道。面对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之外,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平台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宣传教育作用,通过构建红色网站,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引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
2.树立意识形态教育话语的新权威。意识形态的市值并不在于它的真假,认识在于它的功效,即实现社会整合的功效。”新时期高校要立足社会转型时期的基本国情,同时,要拥有开放的思维与理念,借助新媒体等平台,借鉴一切成功经验与优秀成果,重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特征,理性接受、尊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批判性认同,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内化为行动中形成强大的公共能量场。
3.设置意识形态教育话语的新议程。要积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增设丰富多彩、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议程设置,增强其生动性、实践性与平等交互性,真正发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开拓新媒体传播与教育渠道,充分尊重、发挥新媒体传播话语的主体间性,通过议程设置为大学生提供虚拟的平等交流平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疑惑,塑造健康的人格,走上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
4.营造意识形态教育话语的新氛围。借用新媒体话语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以图文并茂等形式进行更接地气的主题传播与讨论,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趣味性、主动性、生动性和前瞻性,平等对话中彰显大学生的主体价值,通过新媒体话语,“进行以人文价值和生存意义为核心的思想启蒙,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个人与社会整体的长远发展之间的一体相关性,形成发自内心的深刻认识和体验”。
5.增强意识形态教育话语的新动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生活化应当是人文的、丰富的和实践的,而非科学化的、单调的和知性的,是生动具体的道德体验和实际行动,而非静态的毫无生命力的机械存在,是与生活合为一体而非与生活相隔离的另外一个世界。”意识形态来源于生活,应回归并展现于生活,将教育客体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教育理论话语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生活化转向,将关系学生切身实际利益的现实诉求贯穿于意识形态教育之中,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心认同,为大学生更好的自主参与和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贡献提供新动力。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课题“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转换研究”(2016N92Y),浙江树人大学中青年学术团队资助。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