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016-04-29马苑萍
大学生党建工作不仅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我国各个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和计算机逐渐进入高校校园,这使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和思潮越来越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大学生党员则在大学生群体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因此,若要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高校必须加强党建工作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党建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不足。
一、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入党动机不纯正
当前,部分大学生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不纯正,一些大学生入党只是为了增加就业筹码。有的大学生则是受同学和家长影响,存在攀比心理。还有的大学生入党是受他人影响,对党的本质和宗旨缺乏正确认知。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党员信念决定党员的发展方向,入党动机不纯正,就会阻碍大学生党员的进步。
2、党建工作者数量不足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与之相对应的,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而高校党建工作者的数量却未随之增加。因此,当前高校急需一批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乐于奉献的党建工作者。此外,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缺乏经过专业培训的党建工作人员。党建工作多由年轻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负责。他们虽然对党建工作具有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却很少参加正规培训,导致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且缺乏实践经验。尤其是负责党建工作的辅导员,多是身兼数职,既要负责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还要进行党建工作,负责培训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辅导员时常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党建工作。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
3、忽视入党后教育
部分高校在党建工作中存在轻教育、重发展的现象,即对大学生党员入党前的教育培养大多符合党章要求,比如自愿向党组织提交申请,党组织对其进行观察、培养、教育等,发展为预备党员,正式审批,入党宣誓等。但在大学生入党之后的教育却不够重视,大部分高校并为正确引导或严格要求大学生党员,未能正确认识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大学生党员在入党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甚至违反班级纪律和学校制度,受到处分和惩罚。
二、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策略
1、创新党建工作形式
当前,我国高校党建工作形式大多仍旧是念决议、读报纸等传统形式,这显然无法充分调动大学生党员的参与积极性。因此,高校必须创新党建工作的形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比如,可以根据学校条件组织大学生党员到红军革命老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以便让他们更加真实的感受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和奋斗精神。同时,还可以和社会党员党支部进行有效沟通,加强彼此的联系和学习,让大学生党员接受来自社会各界党组织的关怀和教育。此外,在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党组织活动,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与趣味性,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参与热情。进而提高党组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只有不断创新党建工作形式,才能满足大学生党员的多元化需求。除此之外,还要推动党建工作进社团、进宿舍,并通过多种途径和层面进行和谐校园建设,为大学生党建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同时,高校还应当采取多种途径鼓励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主动参与到党组织活动中,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挥自身的先进模范作用,彰显党员的先进性。
2、加强对党员的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个体及社会的关爱。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生党建工作也应当引导大学生党员正确看待荣誉、困难和挫折,合理对待社会、自己与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当今社会的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在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过程中既要顾及共性特征,又要充分关注他们的个性特点,并切实考虑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把握当代大学生党员的内在需求与主体性,并对其进行全面关怀和引导。同时,还要将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党内生活中,并贯穿在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始终,在政治生活中确保大学生党员的合法权益,并尊重他们的主体性,采取党组织内党员相互关怀、党组织关怀党员等形式,为党员提供人性化服务。让大学生党员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进而自觉加强自身的党性教育,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帮助其他学生。总体而言,高校在党建工作中要在精神上引导、发展上帮助、生活上照顾、情感上慰藉大学生党员,不仅要关注大学生党员的专业学习,还要重视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他们主动增强自身的先进性。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网络逐渐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大学生党建工作也应当充分关注网络的便利功能,积极开发和运用信息化时代的网络资源,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网络优势资源开展党建工作,在网络中取得话语主动权。大学生党建平台要遵循“贴近学生、寓教于乐、坚持导向、贴近生活”等发展原则,针对大学师生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有效阐述和引导。同时,还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党建活动,比如,上海某高校就以红岩网为依托,开设了“经典朗诵网”、“传箴言网”、“红歌传唱网”、“经典诵读网”等宣传栏目,将该校建设成为全市高校党员开展传、读、讲、唱等互动的主要平台。此外,还可以运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交流,并通过BBS、email、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及时为他们解答疑惑,将党建工作渗透到大学生党员生活的各个角落,增强党建工作的时效性。
4、提高党建工作者素质
高校若要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就必须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党建工作都由辅导员负责,但辅导员时常身兼数职,很难兼顾,同时,他们也缺乏必要的党建基础知识和经验。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的培训,并适当调整负责党建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让他们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学习和探究党建工作的知识。此外,高校的党建工作还应当适时吸纳党员教师,尤其是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党员教师,鼓励他们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党建工作提供建议和支持。
5、扩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基础
在培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时,要由以往的“关门培养”逐步发展为“开门培养”,转变以往被动等待的模式,增强党建工作的主动性。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广泛性,扩大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队伍,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育和管理,尤其需要注意是,大学生党员教育和中学党员教育的衔接问题。较将这两个阶段合理衔接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全面、真实的掌握大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此外,还要鼓励低年级大学生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合理安排党员培训工作。规范入党程序和制度,按照普通学生到申请人,再到入党积极分子,到重点培养对象,再到预备党员,到正式党员的层次。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与此同时,高校各级党组织还要加强与共青团的联系,共青团则要积极为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成为发展对象,完善党建工作的运行体系,增强党建工作的约束和监督功能,进而促使党建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其中重要作用,大学生党员则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目前,我国大学生党建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党员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若要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就必须加强大学党建工作改革。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效各个院系、部门、人员的合作和协调。参与党建工作的人员应当对这项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严谨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大学生党建工作中,逐步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组织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