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09年柏林田径世锦赛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相关参数的分析
2016-04-29于江杨李丹梅
1.问题的提出
三级跳远属于快速力量性项群,助跑速度以及运动员的起跳技术和对速度的保持与利用是取得好的成绩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拟通过对2009年德国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前八名运动员的助跑后两步以及起跳技术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以找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所在。
2.助跑后两步的分析与研究
有研究人员认为,反映三级跳远运动员速度能力的两个指标为:站立式起跑100米成绩和助跑最后5米速度,而在该两个指标中站立式起跑100米成绩反映的是运动员的一般(基础性)速度能力,助跑最后5米速度则反映的是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能力。随着对三级跳远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中的本质认识也不断深入,三级跳远助跑阶段的最后两步(即大约助跑最后5米)成为研究的重点对象。
2.1助跑后两步步长的分析
从表1可以得出,8名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助跑的最后两步中,基本上都表现出倒二步大于倒一步的“长—短”技术特点。8名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倒一步均值比倒二步的均值缩短了0.17米,但经检验两者之间不呈显著性差异(T=2.143;P=0.05),表明在该届世锦赛上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的最后两步步长较均匀,有利于加快运动员身体重心的快速向前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运动员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是良好的助跑技术特征的体现。同时,该技术特征也体现出了,运动员在助跑最后阶段仍然在积极主、动加速的技术理念。从表1亦可以得出,8名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中,中国运动员李延熙的倒一步比倒二步长0.16米,与助跑最后两步“长—短”的技术特点不相符合。以前有观点认为:中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相对比较强调第一跳的的幅度和距离的充分发挥,最后一步步长的加大有利于充分发挥第一跳的起跳力量。在该届世锦赛上,李延熙跳出了17.23米的成绩,其第一、二、三跳的距离分别是6.33、5.24、5.75米,在三跳中第一跳的距离最远,占成绩的36.5%,另外两跳的比例分别是30.3%、33.2%。和前人研究得出中国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一致,然而过于注重第一跳的幅度和距离会使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损失过大,并且还会不利于第二跳的起跳。
2.2 助跑后两步速度的分析
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8名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倒一步的速度比倒二步的速度快0.01m/s,呈现出加速上板的技术特点。另外,在8名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中,只有Sands L和Gregorio J倒一步的速度比倒二步分别慢0.11m/s、0.06m/s,通过分析数据(表1中)可知Sands L倒二步比倒一步长0.62m,大于8名运动员的均值(均值为0.17m);而Gregorio J倒二步比倒一步长0.09 m,小于8均值,但是其减速范围较小,处于合理的范围内,原因应该是助跑技术或节奏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从该表还可看出,中国运动员李延熙在倒2步、倒1步的速度处于8名研究对象的下等水平,但其也呈现出加速上板的技术特点。
3.结论
3.1 8名研究对象在助跑的最后两步中,基本上都呈现出倒二步步长大于倒一步步长的“长—短”模式;以及倒一步的速度比倒二步的速度快,呈加速上板的技术特点。
3.2 8名研究对象中6名运动员采用了单足跳式技术类型、2名运动员采用了平衡式技术类型。
3.3 中国运动员李延熙第1跳的水平速度损失(0.81m/s)大于8名研究对象的均值,而他其余两跳以及第1跳与第3跳的速度损失均小于8名研究对象的均值。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