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对幸福感影响的研究综述
2016-04-29徐伟
1.绝对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理论
传统经济学认为收入的提升会带来生产可能性和预算线的增加,使个体达到更高效用无差异曲线,进而导致个体满足感的提升。持类似理论的学者还认为,更高收入水平个体的基本需要更容易被满足,获得更高幸福感的可能性增加,因此,会感觉到更幸福。
与传统经济学类似,现代经济学也认为,幸福即效用。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学研究者倾向于简化问题,将经济收入作为影响效用的唯一因素。他们认为个体的效用取决于个体的消费,因此,收入的提升带来了消费的提升,从而使个体收获更高的效用,最终导致个体幸福感的提升。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抛弃了经济学派关于收入提升直接导致幸福感提升的简单化认识。于是,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问题进入学界的视野。例如,奚恺元认为,经济的发展确实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但是,许多非物质因素对幸福感也有很大的影响,显然,经济因素不是唯一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水平的提升,导致收入因素对幸福感影响的减弱,从而导致非物质因素对幸福感影响的突出。在经济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需要很难被满足,经济水平的提升对幸福感有较强的正向影响,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对幸福感的影响开始减弱。其他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收入提升了,但其它影响个体幸福感的因素处于变动中,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即“幸福悖论”是由于遗漏变量所致。
利用来自北上广家庭调查的数据,通过序数probit方法分析后得出结论:绝对收入对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影响。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绝对收入对个体的幸福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如罗楚亮利用我国住户调查的数据分析认为,绝对收入对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使加入了相对收入因素的影响,绝对收入的影响依然显著。
关于绝对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本文比较认同田国强的观点,田国强利用世界价值普查数据和经济研究服务国际宏观数据分析发现,存在一个临界值,当个体的绝对收入没有超过这个临界值时,绝对收入的增加能带来幸福感的提升。但是,超过这个临界值后,绝对收入的增加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再显著,他认为,过了这个临界值之后,绝对收入的提升会降低社会所有成员的总体幸福感。
在相对收入研究方面,罗楚亮是国内较早研究相对收入对幸福感影响的学者。他利用2002年全国城乡住户抽样调查的数据,以个体所处地区的平均收入作为个体相对收入的客观参照组,参照组主要按地理位置划分,并区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流动人口。研究发现相对收入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程度越高。
何立新,潘春阳的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对居民的幸福感存在消极影响,但其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存在差异,他们的研究认为收入差距会降低高收入群体的幸福感。这显然是一个与大多数人已有的认知存在一定冲突的结论。他们利用“仇富心理”做出了解释,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仇富心理”蔓延,犯罪率潜在上升,高收入阶层出于被敌视和对犯罪率的恐惧,所以幸福感下降。无论这个解释是否合理,这个结论给研究者们带来的启发都是巨大的。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还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这种现象给出了解释。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种是适应机制理论,另一种是欲望理论。适应机制理论认为,一方面,个体对环境具有适应特性,对收入水平的变化,亦是如此。收入的提升,在最初阶段确实会带来幸福感的提升。但是,一段时间后,个体已经慢慢的适应了这种变化,也就是说,收入增加之初带来的强烈的幸福感会慢慢淡化,人们对经济条件改善的适应达到一定程度后,幸福感逐渐恢复到一个稳定的水平。另一方面,个体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在某种刺激上,当个体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后,先前的刺激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便会慢慢消失,随着经济水平的改善,收入增加不再是生活中最迫切、最重要的因素。个体对收入水平的关注也会发生转移,因此,收入的提升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慢慢消失。
欲望理论认为,个体经济收入一方面能满足人们的当前欲望,另一方面也会刺激更大的欲望的产生。个体欲望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而增长。傅红春提出欲望增长率,她认为如果欲望的增长率低于收入的增长率,收入增长会带来幸福感提升,但是,如果个体欲望增长率超过了个体的收入增长率,个体的幸福感就不会增加。也有学者从需求角度给出了类似的解释,即收入作为个体生存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基础,伴随着收入的提升,个体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倘若要满足这些更高层次的需求,个体必须追求更高水平的收入。因此,由于存在更高层次的需求,收入的提升不能带来幸福感显著的提升,只有微弱的影响。
2.相对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理论
与绝对收入和幸福感关系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相对收入与幸福感的理论探讨相对较少,大概可以分为社会比较理论和相对剥夺感理论两大类。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在做出某一判断或选择前,倾向于将自己与同类群体进行比较,相对位置对个体的比较结果或判断更为重要。个体在进行收入判断时亦是这样,个体会把某种标准作为自己收入的比较对象,比较结果对个体幸福感有重要影响。田国强和杨立岩的研究结论与之类似,他们认为,个体的幸福感与个体的经济收入正相关,但是与整个社会的平均收入,即“攀比标准”负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整体收入的提升,“攀比标准”会相应的提高,从而导致个体幸福感变化不明显。
还有学者从“相对”的含义出发,给出了更全面的考虑,他们认为“相对”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与个体过去的收入比较,第二种是与其他个体的收入进行比较。相对收入为什么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呢?一方面,与过去相比,收入的提升,会带来或多或少的愉悦感,从而提升幸福水平。然而,当个体将收入与其他个体的收入进行对比时,如果发现自己的相对收入位置没有改变,甚至发生了下降,比越来越多的个体收入低时,会产生心理失衡,产生消极情绪。换言之,即使个体的收入提升了,但是如果个体在社会中的相对收入地位没有改变,这种收入的提升引起的幸福感提升很小。其他个体的收入越高,个体的相对收入水平越低,个体幸福感就越低。相对剥夺感理论认为,剥夺感即个体将自身的某种情况与别人相比时,发现自己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时产生的消极情感。就相对收入而言,受剥夺感影响的主要是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受剥夺感的影响较小。
3.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实证研究
英国著名的功利主义哲学家Bentham,是较早研究幸福感的学者。他认为提升个体的幸福感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几乎都相信提升收入可以提升主观幸福感。直到Easterlin提出“幸福悖论”。“幸福悖论”的提出,启发学者们重新思考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相对收入渐渐走进学者们的视野。
就国外学者的研究而言,Easterlin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他在一系列文章中都表示主观幸福感受制于相对收入而不是绝对收入,Easterlin认为相对收入较之于绝对收入,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大。主观幸福感随着个体自身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随着周围环境中他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鉴于中外间存在的巨大的国情、文化、价值观等差异,本文对国外学者的研究不做过多的叙述,将以论述国内学者的研究为主。
国内学者关于绝对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一些学者认为绝对收入对幸福感不存在影响,如官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