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预学环节中学生“问题情境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6-04-29沈庆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预学”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
“预学”不是指学生脱离教师的指导以个体的形式独立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也不仅仅是部分学习内容的前置。而是在相关教师认真研究学科知识体系、阶段教学计划、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等基础上,布置一定的预学任务或指南,学生依据任务或指南有目的、有计划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一向非常重视历史反思能力,特别是“养成清晰性、相对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好的思维品质”。[1]为了让预学效果更为理想,为课堂学习服务,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情境探究”能力。
一、问题情境探究在历史学习中的必要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属于问答式教学,教师接连的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教师点名,学生短促回答,教师补充,典型的一问一答,学生失去了疑问的权利。那么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历史学习怎样才能生动鲜活呢?这里的“活”是形式,是状态,更是过程。那怎么让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活”起来呢?笔者认为要素很多,尤其是在预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探究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学生积累了大量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必然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度,也大大丰富了其课后续学的积极性。因此,在笔者个人看来,问题情境的探究,特别是预学中的问题情境探究,是历史课堂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内在连接纽带,更有助于营造充满活力历史学习。
二、问题情境探究在预学环节中的实施策略
1.结合学情和教情,设计操作性较强的“预学单”
预学单主要用于学生课前预学,设计良好的预学单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也体现“先学后教”的课堂学习规律。
预学单的基本要求:①起点低,指导学生读通、读懂相关文本,了解历史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和基本结论;②容量小,以10—15分钟的学习量为宜;③坡度平,在了解的基础上,适当安排记忆、理解、应用等低阶思维能力要求的问题,启动学生思维;④上手易,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查阅相关资料和一定的分析处理就能基本解决的问题。
2.创设任务情景,精心设计预学问题,培养问题探究能力
在探究性历史教学过程中,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研究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和任务构成了学习的核心。让学生在预学中面临一些需要翻阅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才能解决的问题,能促进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时,笔者结合学情初步设计了这样几个预学问题:
(1)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为何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体现了蒋介石怎样的策略?
(2)1945年重庆谈判的成果是什么?1946年政协会议的成果又是什么?
(3)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结果如何?
(4)解放军发动战略反攻的标志是什么?
(5)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其实这些问题就构成了学生这节课文主要共同探讨并解决的内容。问题的答案在哪里呢?就在课本中!教师提示学生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分析、判断和梳理,从而获得问题答案。从实际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翻阅教材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效果很好。
3.小组互助合作,进行预学成果交流,进一步激发问题探究兴趣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实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最大化,这是新课程理念生动体现。
同样,预学效果也应由学生自主检验:由学生结成互助小组,组内互相检查预学的完成情况,并就某些有疑义的问题进行讨论,在教同学的过程中升华对知识的理解;各个小组推出自己代表对预学成果进行演示,有条件的各小组之间可进行比赛。
因为问题情境探究学习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和感悟,而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进行预学成果的交流,学生不仅仅获取了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思辨能力、语言阐述能力。
三、问题情境探究在历史预学中运用的总结与反思
1、“预学单”中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预学问题设计必须基于学科情况、教师情况和学生情况才能设计出“结构良好”的问题。然而分析相关数据,提炼学科核心问题等这些工作必须要在进行大量数据调研基础上才能完成,这对教师要求非常高。
2、预学环节其实已经把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内容已经前置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内容和时间上的安排必须更灵活机动,特别是对预学内容的处理尤为重要,既不能简单重复,又不能忽略不计,如何在学生达到一定基础上通过合理高阶思维问题情境提升其能力,这对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3、“预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预学单”,我们“预习单”的设计如何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自然生长?
4、学生 “预学”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学生中个体的“预学”水平也存在差异,“预学”中如何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如何减少学生中个体间“预学”效果的差距?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研究。
(作者单位:1安徽师范大学2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