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2016-04-29冯凯
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往往只重视正式群体如班集体、团支部、少先队等的管理与建设,却对学生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缺乏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忽视并否定了它们的存在及其作用,甚至会加以强行干预与制止,结果造成了教育管理上的许多失误与偏差,从而使正式群体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了损害。本文就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所带来的消极作用作了简单的分析。
一、学校非正式群体的客观存在
学校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在学校、班老师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通常有班级学生群体、共青团和少先队等,主要是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提出的,它是指学生在交往中自发形成的,是一种没有正式的明文所规定的小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他们是根据个人的喜爱、兴趣与需要等自然结成的群体,它不同于班集体、团支部、少先队等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往往是三五成群,组成了“小圈子”“小团队”,规模比较小,人数也比较少。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一)群体内部具有一致性
学生非正式群体往往会对其成员形成一种约束与压力。这种约束促使其成员行动一致,并促使其遵守群体内一些不成文的惯例和常规,比如群体内某人与班级里某同学不和,那其他成员也会一致不和某同学来往,其效果往往超过正式学生群体。
(二)群体成员具有依赖性
学生非正式群体会对其成员给于批评和鼓励,成员之间感情约束比较紧,生怕被“孤立”。这种情感上互相提供支持所产生的凝聚力和效果也可能超过了正式学生群体。
(三)群体内信息交流效率高
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友好,所以他们之间进行交流非常容易,一旦其中一个人知道一些消息,其他成员也会迅速知道的一清二楚,他们会利用课间进行沟通,甚至会在课堂上传纸条、说悄悄话进行信息传递;如今由于科技与通讯的迅速发展,成员之间交流的方式已变为了电话、QQ、短信等。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带来的消极作用
当前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特别是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中通常只是重视班集体、团支部等正式群体的建设,对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却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忽略了它们的存在与所起的作用,造成了教育与管理上的许多失误,使正式群体的建设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以下归纳了非正式群体对教育管理产生的一些消极作用: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比较重感情,因此往往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班集体、社会的,不健康的行为,这种特征容易造成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与感情色彩,重感情、讲哥们义气,在遇到事情时缺乏理智与思考,做不到客观判断,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成员在思想与行为上的偏激与极端。
有一则案例,李军、张浩、许正三名同学在同一个班级,又居住在同一个小区,他们自然而然的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群体,自从上了五年级,他们的成绩都比较差,上课不爱听讲,还爱做小动作,家庭作业完不成会抄袭其它同学的作业,逆反心理强,经常收到老师的批评,结果却不太理想。有一次因为天黑三名同学仍未回家,老师配合家长最终在游戏厅找回三名同学,半路上,他们又借故上厕所溜走,不愿回家,直到晚上十一点才被重新找回到家。而在教育他们时,他们脸上表现出的却是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这并不是简单的个别后进生逆反的现象,如果不加以重视或妥善的处理的话,有可能给整个班风建设和其他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这个非正式群体会越来越壮大。
(二)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内核心学生的权威,容易造成整个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的偏离,如果核心的学生一旦做出与事物偏离的意见和决策,那么这一群体内的所有成员的行为就会跟着产生偏离,从而不利于学校的教育与管理。比如,成员们成群结伴地结众闹事、聚众斗殴、团伙犯罪等,都跟部分核心学生做出的失误的决策有直接关系。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中成员由于频繁的交往,经常聚在一起,并且由于消极模仿、攀比、外来影响等因素,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群体的文化,比如江湖义气、帮派规则,因此许多学生产生了歪曲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人生信仰和行为方式,不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不遵守校纪校规,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等,追求自由、风光的吃喝玩乐的生活方式。
学生非正式的出现是正常的,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既不能强力打压,也不能掉以轻心。我们以往对这些小群体的认识是片面的,处理方式偏激。而实践证明,对于学生非正式群体,我们往往是拆不开的,偏激的做法反而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保持的正确态度是:承认它、了解它、研究它、引导它,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尽量避免消极作用,以免出现破坏性的不良后果。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