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2016-04-29彭楚明

知识文库 2016年14期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对环境、生活、自我有一个良好的适应性。作为思想政工人员,应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适度的心理健康辅导,现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就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谈几点体会:

一、告诫教师要善用“师爱”

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所引起的教育,学生可接受性最强,效果最佳。要产生情感“共鸣”,在于教师能否“以情动之”。从心理学角度看,教育过程是教师的教育心理需要和学生接受教育需要互相映照的过程,也是师生间心理交流的过程。比如,我遇到一个姓吴的女生,父母离异,性格孤僻、固执,极度不信任人。于是,开始出现种种极端行为。对于吴同学,我主要用“师爱”开展工作。尽管她一开始对我充满疑虑,但我真诚地与她交心谈心,终于打开了她的情感闸门,她的不良情绪有所缓解;后来她主动用周记与我交心,并意识到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并不那么灰暗。同时,我也诚恳地向她提出,人不是被动地被环境左右,自己的现状也与自己的人格弱点有关,要校正人格弱点,就必须勇敢地接受来自现实的挑战,接受现实挑战的有效方法就是不断给自己定合适的奋斗目标,目标过高,会因脱离实际而碰得头破血流,丧失斗志,目标过低则容易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所以,我把优秀毕业生的例子告诉她,提醒她,鼓励她,确定目标,增强自信,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二、学校要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要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一是要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校园的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二是要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同学,真诚与他们交往;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学生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三是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四是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由学校派人或到校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交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三、提醒家长要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我所接触的众多家长中,发现有那么两大类型:一是理智型家长,这类家长比较关心子女在校的一切表现,能主动与学校尤其是与班主任通过电话了解甚至到学校拜访等方式保持正常接触,协助班主任解决子女在校的一切问题,这类型的人在家长中占有多数;另一类是放任型家长,其表现是不关心孩子的成长,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抛给学校和社会,认为家长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行、住就算完成任务了,剩下的都是学校的事,这样的后果是:学生对任何事情变成无所谓,最终成为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吴某的家长就属于这类情况。针对这类家长,我采取多种方式多次与其交换意见,让他了解到吴某在校一点一滴的进步,同时重复强调父母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让家长感觉到可能存在的危机,从而促使家长在生活中关心、爱护子女的同时,更是从亲情的角度感动其子女,让子女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增强战胜陌生环境的信心。

(作者单位: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