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修炼”为名师工作室建设指明方向
2016-04-29卢光春梁艳
近几年来,名师工作室建设似乎有“井喷”的态势。一些地方的名师工作室的确成为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锻炼骨干教师、培养优秀教师、打造领军教师的重要载体和形式。然而,从已建名师工作室的现状来看,还有不少地方仅仅停留在“挂名”状态,并没有进入实质性运作;有的即使进入了运作状态,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名师工作室建设如何真正取得实效仍需作出积极的探索和努力。本文以济源第一中学名师工作室建设为例,分析名师工作室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升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效性的推进策略。
一、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背景
一是落实《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指导意见(试行)》和《中原名师工作室指导意见(试行)》(教师〔2013〕757号)和《济源市名师成长工作室管理暂行办法》政策精神,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品德高尚、素质优良、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宽阔、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突出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队伍。二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济源第一中学是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师资力量雄厚,但部分教师安于现状,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和工作创新意识。长期以来,传统的校本教研模式在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上大打折扣,无法真正起到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式的作用。因此,重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开放的、动态的校本研修制度,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快速发展和自主教研意识的觉醒。成立名师工作室,实施“名师引领”战略就是一种新型的校本教研方式。
二、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过程
2013年2月,依据学校五届五次教代会报告精神即“名师工作室”是学校为有志于通过学校团队实现专业发展的教师搭建的平台,启动了“名师工作室”建设。原则上以市名师培养对象,市骨干教师为主要参选对象,采取行政推动与自愿申报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学科工作室人员入选名单。同年成立了四个学科(语文、化学、历史和生物)的名师工作室。目前已有九个学科名师工作室。
制定名师工作室管理制度,是为加强对工作室的规范管理,更好地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指导和辐射作用;是为落实计划的制订,落实名师工作室的管理和考核,从考核和评价上推动名师工作室建设。用制度来保障工作室建设,让制度来规范工作室活动,让制度来考核工作室成效,使名师工作室名符其实,
而不是徒有虚名。我们相继出台了《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名师工作室指导方案(试行)》和《名师工作室管理制度》等制度。2015年3月,根据工作实际,重新修定了《济源一中名师工作室考核方案(试行)》。
三、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疑惑
工作室已运行近四年,很多老师颇有感悟,感觉自己又有活力了,在工作室日常的研修活动中可以将自己平时的疑惑拿来交流探讨,总会有意外的收货。但还有个别老师反映名师工作室建设没有抓手,感觉和常规教研活动没有区别,自己收获甚微。在学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会议上,教科研处主任秦望给大家提出了几个问题并做以解答,老师们豁然开朗。这几个问题是:
1.济源一中的名师工作室是干什么的?
2.济源一中的学科最缺什么?
3.济源一中缺什么名师?
4.名师工作室和教研室的关系?
5.名师工作室的核心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是:
1.济源一中的名师工作室是进行学科研修的。
2.济源一中的学科最缺名师。
3.济源一中不缺应试名师,最缺可以出版书籍的可以全国巡讲的名师。
4.名师工作室和教研室是从属关系。
5.名师工作室的核心是培养学科名师。
这五个问题弄明白了,就会对我校的名师工作室建设有个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会更有动力。
四、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目标
我们以“项目+修炼”为抓手,争取把我校的名师工作室建设成为全国名工作室。何为“项目+修炼”?就是每个学科工作室必须有个项目即拳头产品,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并加以修炼即细化研究。做别人没做过的专项研究,保证三年时间做一个项目,并加以深化推广。我校历史学科工作室的项目即历史名词概念的整理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五、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功效
实践证明,名师工作室建设已成为我校教师素质提升和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平台,在教师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各学科主持人的精心指导下,教师迅速成长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近年来我校多次被市教育局评为“济源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济源市名工作室”,研究并结项的省市级课题有几十余项。
我们相信通过“项目+修炼”,进一步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打造名师工作室团队的核心凝聚力,切实发挥名师团队的引领作用,工作室所营造的学习、合作、交流氛围, 教师团队的精神面貌和事业追求,可以为兄弟学校乃至全国名师工作室的团队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