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教育,情感教育第一步
2016-04-29赵瑜
孩子因为年龄小,社会经验比较少,所以容易上当受骗,我们要用心去教孩子,孩子现在小,所以只教简单的、容易懂的就可以了。虽然有的道理孩子不懂,但是你和他说了,在他的心里就会有一个印象,如果遇到事情的时候,也许能用得上。让孩子明白了善恶,也就是让孩子学会了明辨大是大非,这是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孩子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辨别是非善恶呢?
1.以扬善避恶的传统美德,教育孩子
我们的祖国是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国人民除具有勤劳、勇敢、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外,扬善避恶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古代文化遗产中,记载扬善避恶的真实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少。
如《唐国史补》上就记载着《刘颇偿瓮直》的故事:在狭窄险要的山路上,一辆满载陶制瓮头的车子被冰雪封冻住了,挡住了几千辆车马前进的道路。天气寒冷,天色又将晚,大家焦虑不安,可又不知怎么办才好。就在这十分紧急的时候,刘颇拿出自己的钱,将一车子值七八干铜钱的瓮头买下,然后让仆人将全部瓮头推到山崖下去。装瓮的车被拉动了,山路山几千辆被挡住的车畅通无阻了。刘颇为大家做了好事,被人们称颂,所以记载下来,流传至今。古代颂扬好人好事的尚且不少,何况今天呢?我们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扬善。古代“避恶”的故事流传的就更多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人人皆知。孟母这样做,就是为了避恶,不让孟子学坏。《世说新语》中记载了《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发现土里有一片黄金,管宁照样挥锄,视黄金如瓦片和石头,华歆拾起黄金看看,又把它扔掉了。两个人同桌读书,一个乘轿的大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门观看。管宁就割分坐席,分开座位,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孩子在父母的说教下,从小就会树立善恶观念,别小看这简单的关于“好人、坏人”的教育,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2.“放”与“导”结合,提高孩于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我们要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教育方式不是“封闭”,而是“开放”。如让孩子看电视、电影,广泛阅读文艺作品,还要让孩子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等。在“放”的同时,家长要从下面几方面积极引导:
孩子看了电影、电视,家长要和他们平等交谈讨论,启发和帮助孩子分析电视、电影的思想性,正确认识电视、电影的主题,引导孩子学习正面人物的好品德;对反面人物要指出其思想品质和行为方式的危害,使孩子对其产生憎恶感。经常这样,孩子就会从电视、电影中提高自己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孩子看课外书,家长也要关心孩子读的是什么课外书。有些武打、言情小说,因孩子年龄小,应劝说孩子不要看,晓之以理,但不要简单生硬地下禁令。对有些经典作品,要适当给孩予以辅导,让孩子了解写作背景,抓住其精神实质,而不要错误理解内容,不要断章取义。
有一个堕落成杀人犯的青年,在他的日记里摘录了这样一段所谓的警句:“倘使你有什么真情,必须像宝贝一样藏起来,永远别给人家猜到,要不就完啦,你不但做不成刽子手,反过来要给人家开刀了。”这句话,出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名著《高老头》。那个青年没有很好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说这句话和这话旬的真正涵义,却盲目抄下当成自己的“座右铭”,结果成了他犯罪的思想渊源之一。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对孩子的善恶教育进行指导,有多么重要。
3.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激发爱憎情感
在孩子的心目中以英雄人物为揩摸,树立榜样,是最生动、最实在的教育手段之一。我们生活在一个英雄人物辈出的时代,为了革命事业,国家利益,为了和坏人坏事作斗争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不计其数。
少年英雄赖宁,为抢救国家森林资源而壮烈牺牲在烈火之中。因为他懂得抢救国家财产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有着一颗挚爱祖国的、美好的、善良的心灵。赖宁牺牲后,全国少年儿童掀起了学习赖宁的热潮。无锡的青年英雄钱劲松也是千万个英雄中的一个。2014年5月12日凌晨,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的钱劲松同学在追捕一个潜入学校抢劫流窜犯时,面对持刀凶犯,挺身而出,进行搏斗,学校财产得到了保护,同学生命得到了安全,钱劲松却献出了自己的年轻生命。钱劲松用他短暂的生命,美丽的心灵谱写了一曲真善美的赞歌。家长要用这样感人的英雄事迹,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要孩子学英雄,首先就要学习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鲜明,学习他们在善与恶的斗争中意志坚定。家长经常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学习这些英雄人物,孩子就会以英雄为榜样,学习英雄的高尚品格,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激发自己的爱噌感情。
4.与学校加强联系,切实做到有的放矢
孩子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在学校表现得较充分,老师对孩子了解比较全面,因此加强家长和老师的联系,切实了解自己的孩子,有的放矢地配合老师教育孩子,是提高孩子是非善恶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孩子道德行为的形成,关键是对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认识、辨别。孩子有了这方面的辨别能力,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的行成就有了基础。家长们应把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放在首位,请记住但丁的话:“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福前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