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的研究与探讨

2016-04-29林秀娥

知识文库 2016年14期

数学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要求中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因此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掌握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并逐渐成为当代初中数学教学的主流方式之一。

探究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基于课堂所学知识,提出的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独立思考的方式,得出最终的答案。探究式教学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解题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而且培育了学生对数学探究学习的热爱程度。文章首先分析了在初中数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意义,随后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探究式教学效率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初中数学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改革后,初中数学教材的结构安排和教学内容都趋于科学化设置,更加注重前后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因此,初中数学的整体知识内容是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规律,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上节课所学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降低后续学习中的压力。正是由于初中数学教材的这种设置,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提出探究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通过逐步讲解,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引逐步获取答案。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与下节课有关的探究式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或是独立思考、查阅资料,或是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最终获取问题答案。

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在于让学生充分融入到问题的思考、分析、解答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局面,转换了师生地位,真正把学生放在数学教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完成问题解答的同时,掌握问题分析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

二、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难度适中原则

探究性教学所提出的问题,与数学教材中的课后习题相比,不仅在难度上要提升一个层次,还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否则不会激发初中生的探究兴趣。在问题的兴趣性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或假设情境,是问题本身充满趣味性。在问题难度层次上,要坚持难度适中原则,结合班级学生整体的数学成绩,科学合理的制定探究式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探究式问题难度不能过大,否则学生在小组分析、查阅资料后仍然得不到答案,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要防止问题难度偏小,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互动性原则

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导致学生无法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影响到学生的探究质量。因此,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向教师提问,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的方式解决探究中存在着的问题,进而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

三、优化探究式教学成果的具体措施

1、为学生合理设计数学探究任务

在探究任务的难度方面需要重点把握。由于初中数学这门学科难度较大,加之很多学生在小学没有打好数学基础,导致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较低。针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如果教师布置的探究学习任务过难,将会影响到这类学生学习的信心,也会导致学生的数学探究任务无法完成。因此,教师应该确保设计的探究任务难度适当,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探究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探究学习效果。

2、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相应的教学辅助工具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较为真实的情境中完成探究任务,实现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一点,在创设探究情境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科学的进行探究情境的创设,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实现良好的探究效果。

3、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相关问题

由于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较低,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重重的阻碍,教师应该对这类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如果发现学生存在着学习困难,教师应该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确保这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快速提高,以确保整体学习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进而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教学和高效教学,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策略,将学生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得到显著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更大进步。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南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