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欣赏水平
2016-04-29林汉祥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大量优秀的诗篇。古诗语言凝练,意境壮阔,韵味无穷,是我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被充实到教学中,学生诵读、咀嚼、品鉴这些诗篇,能增添文化积淀,获得美的享受。但由于古诗与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一些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其中精妙之处。教师如果能注意从古诗的意境、意象、风格三方面引导学生欣赏,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领会作品,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一.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欣赏古诗,要特别注意欣赏古诗的意境。意境,是诗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凝聚和升华后的艺术表现,是诗人通过具体物象描写所传达出来的一种整体的艺术氛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这种统一,即是情与景的融合,又是虚与实的结合。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不仅有这种可以使人感受的景与情,即“实”,而且有虽
未描绘却可令人遐想无穷的景与情,即“虚”。正是这种实与虚统一,才使作品含义深刻,韵味无穷,给人无限的遐思。“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画面优美,情感和谐,情景交融,其中“晴”一字双关,晴情兼备,于景物
描写中含有不尽深情和无穷真意,即所谓“象外之象”。“相见时难别亦难,东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则透过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真挚的感情给人更多的感触,那就是它已经超过单纯描写男女至死不渝恋情的范围,而给人一种高尚的精神,一种崇高的境界,即所谓的“言外之意”。因此只有抓住了作品的情与景,并对作品的象外之象,意外之意,韵外之韵进行充分的想象方能深刻领会作品的内涵,欣赏其意境美。
二.欣赏古诗的意象美
诗歌中有不少句子是描写景物的,这些景物常常作为写实的景象以不经意的客观状态出现于诗歌中,但它们暗中却有着浓郁的情味。诗歌中的意象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意象也就不可避免地浸染着诗人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寄寓着诗人曲折深幽的情趣和意志。因此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具体意象中寻出其中的隐性意义。如屈原诗中的芳草美人,象征诗人光辉峻沽的高尚品格;李白诗中的大鹏、明月、黄河、长江、瀑布、险峰,是诗人雄放不羁、追求自由光明的象征:陶渊明诗中的青松、白云、飞鸟、菊花,寄寓着诗人热爱自然的高风逸趣。
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甚至为同一时期、同一作者所袭用,这种借助于现代的意象来表达某种特定情思的艺术手段,赋予诗歌具有象征性特征。如松、兰、梅、竹象征坚贞高洁,鸿雁、芳草象征离情别绪,凭栏登高象征凭吊怀古、思乡怀人,白云象征孤高、明月象征团圆。古人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高洁的心性,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以折柳表惜别:“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予,又会引起多少背井离乡之人的思乡情?学生只有懂得这些意象的象征性,才能把握作品内涵,才能体昧到诗人政治失意、天涯沦落的凄凉心境。
三.欣赏古诗的风格美
风格是作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在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显示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由于作者生活经历、艺术素养、审美情趣、个性及所处时代的不同及政治经济状况等的不相同,创作也各有特色,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这些风格如同自然界五彩缤纷的花儿,在古诗花苑里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若能注患欣赏诗苑里那一个个盛开的奇葩,注意那千姿百态的神韵和那迥然不同的馨香,便能领略到古诗的真谛,得到美的享受。
风格是诗人,不同风格的诗人,他们所选择的意象的性质、色彩、指向、强度及组合方式往往不一样。如李贺善用色彩浓丽的意象;杜牧善用色彩清丽的意象:李商隐善用色彩残冷的意象;盂郊诗中多用冷色寒意的物象;贾岛多用瘦瘠丑怪的物象……
风格是诸多因素共同造就的。像李白,他生活在盛唐,是唐诗繁荣的高峰时期,既有对前朝文化的继承、发展与推陈出新,又有中外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他生性豪放,蔑视权贵,憎恶贪官,嘲笑腐儒,又热爱人民,热爱自然,有一颗追求自由,追求美的心灵和远大的报负,虽曾因才华横溢被封为“供奉翰林”,壮志未酬又被赐金还乡,却笑傲生活,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和寄托,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希望有朝一日能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所以,他的诗,有对黑暗势力的有力怦击,有对自己怀才不遇苦闷心情的抒发,有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歌颂,以奇妙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强烈的抒情以及对神话、历史故事的巧妙加工,塑造出一个个鲜明生动、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壮思云飞,逸兴满怀,有冲破一切罗网的精神力量,从而形成了他“清新飘逸”的诗风,成为七言歌行的巨匠,五言绝句的圣手,七言绝句的典范。欣赏时,若能注意这些,则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作品中博大的内涵和真意。
因此,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不同的风格,从内容、思想、语言、情感、技巧等方面进行比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在古诗的殿堂里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