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生交互中培养学生“论史”的能力
2016-04-29康溪栋
教学要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使学生体验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及学习的幸福,分享创造的快乐,使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培养适应甚至超越时代的能力。教不只是教“书”,而是教“学”,指导学生学懂、学会,使学生“不待师讲而能自读书”,达到“自主研究,自求解决”的目的。依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充分、平等的交流及互动互促的基础上探讨,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
依此看来,启发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真正的学习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若把自主学习引到教学过程,把教学实践从重视研究“教”转变为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在交互中完成教学,我想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所谓思维,心理学认为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开始发展。学生如何自“学”,如何得出创造性的结论,需要教师适当的传授方法。若想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思考,捷径之路莫过于交流。简言之,在交互中培养学生“论史”的能力,启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课堂的交互,需要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交流切磋中激发学生兴趣,把学习变成自主发现,主动获取的过程,增添学习的生机与活力。
国家的课程标准对课堂交流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值得注意情况是:存在顾虑,不敢贸然进行授课革新,“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不放权”包办代替,过多的讲解、分析,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很低;枯燥乏味,学生缺少主动,体验到的只是沉闷无趣、身心疲惫,高挂应试旗帜,中心目标是完成 “课标要求”。或是交流了,探究了,但往往只停留在课堂问答层面,思维含量太低,学生的思考余地不足,有其“表”而无其“里”。
师生交互,关键是如何让学生自主,得出创新性的结论,需要教师当好助手,传授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论史能力。这也是学史的内核。唐刘知几《史通》中提出:“史有三长,才、学、识。” 即 “史才、史学与史识”。史才,不仅指天才和才气,更是文采,即古人所谓的“辞章之学”。史学,指学识,即专业知识。史识,指见识,义理。即以科学的史观为指导,分析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即所谓的史与论史的关系。不能 “以论代史”,而要“论从史出”,不能只研究史料,掉进故纸堆里,而是要对历史有自己的观点。
中学历史的认知贯穿了辩证法、唯物论的观点,除此之外,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历史的思维、史论结合及生产力标准等论证和评价历史的方法也要渗透。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发展规律。
传授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论史”的能力,需设计出一个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要考虑如下问题:课标要求、教学策略的选择、用什么手段达到学生间的有效交流、如何协调师生互动。
以“明治维新”为例,闻道在先的教师简述背景后,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进行分析,让学生发散与多元思考,认识到直接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同封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表明新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仅这样 “论史”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指导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正确解释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
设置情景假设 “如果慈禧支持,戊戌变法也许不败。如果孙中山不辞职,辛亥革命的局势恐怕也不一样”。在交流中设计多元视角的互动,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分析历史的方法,辩证地观察历史现象,得出该论点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封建地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可能推翻自己赖以为生的体制,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结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偶然性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把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与本质结合起来,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面目。让学生在多元视角下互动,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分析历史的方法,辩证地观察历史现象,作到史论有机结合,做到观点与史料的统一,增强论史的能力。
在师生交互的课堂氛围中,需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要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欲教必先学,教学相长永远是个真理,立足课堂,尊重实践,无论是选择和学生交流互动,还是选择和老师沟通,都需要有一种良好的方式。交互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的快乐,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更具深刻性和长久性;生生之间的交往往往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民主性、平等精神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互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显,个性的显现,创造性的解放。人人都有机会发出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及学习的幸福,分享创造的快乐,增强论史的能力。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