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教学契机,培养高一学生化学基本素养
2016-04-29韩丽丽
本文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结合“新三学”的观念,探索和研究如何把握课堂教学契机,培养高一学生化学基本素养,并提出了一定的有建设性的建议。
自2006年新课程改革以来,近十年的时间,化学学科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学科地位的下降,课时的减少,考试题型的演变等问题,如何更好地传承化学知识,培养公民的学科素养是每一位化学老师的责任。当前,玄武区教育局提出“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为核心内容的“新三学”课堂,更是在全区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化学科学素养属于科学素养范畴,并具有化学学科的具体内涵。化学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化学知识、化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化学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据调查发现,高一学生对化学感到最难以适应的有以下几方面:1、教师讲课节奏快;2、教学内容多;3、教学难度大。由于这些不适应,使得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了学习困难的现象,更别谈对其化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首先要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适应期,合理安排他们的学习生活时间,不能负担太重,不能讲得太快,欲速则不达,更不能拔苗助长,随意增加教学的难度,特别是在第一学期,经过紧张艰苦的中考以后,要给他们一段休养时间,以便更好地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其次,要注意初高中化学教材内容上的衔接。中学化学教学内容遵循认识规律按照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顺序编排,基础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使理论教学在一定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并使元素化合物知识能在理论指导下教学,由于存在“初高中适当分段”的课程观,使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被分割。尽管新的高中化学教材降低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解决了部分初高中能力要求和断层、知识内容脱节等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但跨度和难度仍很大。例如:物质的量、化学键、离子反应等内容与初中学生所学内容相差较大,致使一些学生学习困难。然后,要有提高化学有效学习的课堂基本策略。
结合多年教学一线工作经验,我觉得把握课堂教学契机,培养高一学生化学基本素养,要做到以下几点:
1、理解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化学知识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介绍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饮用水的消毒、维生素与人体健康、介绍未来金属钛、导电聚合物、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好奇,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学习兴趣也由此产生,学生便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化学实验作为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种手段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新课程中编入了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铁与水的反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比较、氯水多重性质的探究等,利用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2、支持学习——诱导学生思维
诱导学生思维的关键是诱导学生建立化学学科思想,即“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守恒”思想、“动态平衡”的思想。课堂教学中对那些学生通过预习能掌握的或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知识性问题不再进行教学。而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或体现个性学习方式的内容要组织集体交流,让大家共同享受别人的学习成果。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和会学的全部让他们自己学,学不会的、不会学的和多元学的教师组织教。这个“教”不是教师直接去“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
例如,讲解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性质时,在盛水的烧杯中加入过氧化钠粉末,立即有大量气泡放出,经“带火星”木条检验,证明是氧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溶液明显变成红色。提问:“酚酞试液为何变红呢”。有学生回答:“有氢氧化钠溶液生成。”“对。”我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写下了2Na2O2+2H2O=4NaOH+O2↑。但眨眼之间,烧杯中的红色消失了。“变红的溶液为什么又会褪色呢?”面对这异常现象,有学生解释为:“这是由于过氧化钠具有漂白性的缘故。”但此时又有学生却提出疑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澄清溶液应该是全部变成NaOH,加入酚酞,红色酚酞也会褪色,怎么可能存在过氧化钠固体呢?”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该如何解决,按原先预设讲解还是加以探究解释呢?
实施过程如下:1、根据实验异常确定研究课题,确定“Na2O2使酚酞先变红后褪色”的研究课题。2、提出猜想和假设。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合作关系,就此实验异常现象,提出如下猜想。猜想1:有可能是产物中O2的氧化性使溶液褪色。猜想2:有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影响。猜想3:产生的热量导致温度升高,使红色褪去。猜想4:Na2O2与水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具有漂白性的H2O2。3、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抓住学生发散思维的契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合理猜想,提出如何设计方案,验证假设。4、反思和评价。通过上述的一系列的“发现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处理结果”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和学生完成了整堂课的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的解释,对课本知识提出异议并进行了知识的升华和延伸。在本次教学中,学生的一点细小的表现,都反映了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和我们预设异常的情况,根据学情打破预设,放手让学生唱主角,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争议,鼓励学生把探索结论的活动变为验证结论的活动,加强知识的巩固和拓展。这样的课堂也许要花上一两节课或是更长的时间,但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师生、生生、人与情境的多向互动,激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
3、提升学力——引导学生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题是应用的初级阶段,这既能达到训练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应考需求。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是应用的高级阶段。如在学完《化学能与电能》后诱导学生自己制作水果电池,并探讨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制作环保电池等。让学生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引导他们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化学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真正实现知识的再生产和再创造。
“新三学”课堂教学研究的核心是“坚持为促进学习而教”,即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视角,思考在课堂语境中,教师应提供怎样的教学支持,以实现促进“学”的境界。高一化学学习作为初高中的衔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中占很大的作用。余文森教授曾经说过:“有学生可教的老师是幸福的,有好学生可教的老师更是幸福。我喜欢教书,因为我始终觉得教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有意义的事;我喜欢教书,还因为我教书常常受到学生的欢迎,教书给我带来成就感和幸福感。二十多年来,坚持以‘把每一节课都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学生’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追求,认真上好每节课,并在这个过程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余教授说出了教育工作者的心声,我也将以余教授为榜样,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孜孜追求地前进,不仅为祖国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化学人才,更要提高全民的基本化学素养。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九中学)